分享

“送五穷”,泛泛东风初破五,最是辛勤家主妇

 王清茗 2020-06-03

 随 我 行 走 山 西      许 你 万 里 荣 耀

鉴古  | 知非  |  旅途  | 视野  |  生活


可怜天下父母心,人父母最伟大的爱,而毫无保留和私欲。从年三十开始到初四晚上,锅台灶边忙里碌外,厅堂屋内迎来送往,脸上露出的是笑容,心里装着的是委屈,身体担着的是疲惫。

腊月里来正月里出,各种风俗、各种讲究就接踵而至。忙年,是对年的又一种称呼,除夕的守岁和连续几天的忙碌,已经不堪重负。如果年景不好,很多家庭必须用一年的积蓄来应对春节的宴席,这种千年沿袭下的传统和礼仪的约束,使待客之道如杯中酒一样,满满地富有诚意,更不要提儿孙满堂下的舐犊情深。

初一的家族团聚、初二或初三的女儿归宁、初四的同胞拜访,即便不美味珍馐,也是将盘中菜倾尽所能做得极为丰盛,远亲到访更要“丰年留客足鸡豚”,不敢有丝毫吝啬和勉强。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但是孩子们和客人走了,一堆剩菜剩饭,多数属于老人未来多日的口粮,他们不会轻而易举的丢弃掉,而是分类放在盘子里碗里,在它们变质前,尽快地把它们吃掉。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很多地方还保留着妇女不上春节席面的规矩,在农村爷们们盘腿坐在热炕上饮酒聊天,包括妈妈、媳妇在内女人们则在灶台旁蒸菜热饭。在解放前,很多女人做了几十年的年夜饭、新春饭,也没有完整地吃过一口。

不仅如此,她们还得在初五前恪守另一个禁忌,不许碰坏一个碗筷,不许打碎一个杯盘,触动了这些戒条将会将会给家族带来一年的霉运。当然也并不会有人去刻意指责,但作为一家主妇和媳妇们,都会格外小心,谁也不愿意给祥和春节增添一丝的不和谐。


规矩延续了上千年,但没有任何母亲会有怨言。因为母亲的伟大,社会最小细胞的家庭和家族才能生生不息。寒门出孝子,道义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承,而她们的儿女长大,为人父、为人母后再用同样的方式把生活延续下去。

例外出现在大年初五。一盘饺子,数碗残羹,父母们香喷喷的年便过完了,过了初五,百无禁忌,因此大江南北又把初五这天唤作“破五”,取不破不立的意思。破五这天,要把年送走,还要把智、学、文、命、交五种穷神送走,然后就是等待初六雄鸡高歌,又开始准备春忙了。


如此辛劳,但人们对年依然乐此不疲。有时候子女们并非是为那口菜肴,而是还想在父母面前再做一次孩子,再感受下母亲的唠叨和父亲阴沉着脸下抑制不住的开心。

在中国家族的维系中,尽管孝道被社会所推崇,同时还有“养儿防老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古训,但家庭的物质和供养关系总是由上到下单方向的存在,父辈们不仅要对儿女长大成人、婚丧嫁娶负责,甚至还要无条件的帮其抚养下一代,以层层叠加的形式完成血脉香烟的继续,这样才不会愧对列祖列宗。

由于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社会,在家庭和家族中,父母又成为子女言行和思想的教育的绝对垄断者。对任何破坏家庭和谐的声音和行为都有着强烈恐惧和排斥,在他们自身努力又不能分解外界诱惑、更改生活状态时,专断和服从之下,只能将所有付出,而不需要得到任何回报。

这便是春节的魅力所在,也是以母亲为群像代表的父辈们高贵精神的集中体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中国历史上,逆子不多,但孝子却不可胜数。从上古舜时代开始,孝成为考量一个人是否可以立足社会的基本准备和行为规范,即便是市井底层中走出目不识丁之人,一旦背上“忤逆”名声,累及子孙将无法在世人面前抬头。


移忠作孝。后世子孙们以父母为榜样,跨越了社会的羁绊,便是对国家的忠心不二。中国人将祖国比作母亲,这是发自肺腑和历史积淀而由衷的比喻。王阳明将其称作“视天下如一家,中国犹一人焉”,也是平遥县衙二堂匾额中“天理国法人情”的真正含义。

由家庭文化延伸至朝廷文化,中国人也更喜欢在遇到棘手事情时,找同宗中德高望重的老人来决断,因为这些老人掌握着历史脉络更加详细,对道德的解读更为明晰。整个二千年,很少有百姓愿意通过诉讼的刚性来解决问题,不会把个人恩怨和矛盾扩大到社会中,而整个华夏历史也在这样温柔道德体制下延续。

因为在传统的道德裁决中,多少会有父母意志的成分存在,如同儿孙们更愿意在父母的教诲下成长。无论知与不知,父母们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做出牺牲与奉献,从普通日子到一个节令,再到一年中举国欢庆,年的意义突破了家庭束缚,成为社会行为和国家意志,父母所承载的责任被无限放大,他们更希望自己再强大,更坚强。


初五送五神,无论从家庭还是国家、社会的角度,便存在着这样的心理暗示和安慰,从物质到精神的各个方面的“五穷神”,进行一次彻底的颠覆,至少在形式上达到应有的高潮。整个春节,变成了由穷困到幸福的中继。“破五”这天,所有家庭都必须屏蔽外界干扰,全心全意去为父母或者自己祈福。

因此初五这天早晨开始,爆竹声再次响起,既是宣告年的结束,也是对过往所有不好、阴性的、负面的事物一次慷慨激昂、淋漓尽致的批判,在一整天如日常生活般的仪式中,对过去的生活完全否定,开启全新的日子。

五穷神,又名五鬼。唐朝的韩愈说,“凡此五鬼,为吾五患”,至宋代时,传说更为详细:

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称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

将送五穷的习俗上溯至上古时代,为“破五”寻找到了事实基础和理论依据。时光荏苒,送穷的日子,变更为正月初五。为了更鲜明和贴切地描述破五意义,民间增加了破五当天不出门、不动刀剪的民俗。后来有些地方又增加了接财神的项目,通过两种不同方向的送和迎,增加对生活的信心。

很明显,这是这是父慈子孝下孝顺和贤惠儿女们故意为之的。多找一些借口,为得就是让父母们能够多休息一天、完整吃顿饺子而已。

“破五”不出门,享天伦之乐。又何乐而不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