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城古镇 繁华市井中的蜀道遗风

 Loading69 2020-06-03

魏城古镇 繁华市井中的蜀道遗风

魏城古镇 繁华市井中的蜀道遗风

文风塔见证着百年前魏城的繁华

魏城古镇 繁华市井中的蜀道遗风

全手工制作炭火烤制的东乡饼子

魏城古镇 繁华市井中的蜀道遗风

金牛古道上遗留的牌坊

魏城古镇 繁华市井中的蜀道遗风

北山院摩崖造像

魏城古镇 繁华市井中的蜀道遗风

石堂院的石刻亭台

魏城古镇 繁华市井中的蜀道遗风

地处古蜀金牛道,魏城从古至今商旅云集

魏城古镇 繁华市井中的蜀道遗风

魏城主要街道魏柏街

魏城古镇 繁华市井中的蜀道遗风

安居乐业的魏城

魏城古镇 繁华市井中的蜀道遗风

川剧脸谱制作传承人梁海全

魏城是古蜀道上一座重要的场镇。走进场镇发现,它的规模比得上很多县城,从美食到民间工艺再到古代遗存的文化古迹中,仍然散发着川北古蜀道传统文化的遗风。

“魏城过去是一座县城!”当地居民非常自豪魏城的历史。原来,魏城是古代西蜀到长安、襄汉的必经之道,地理位置优越,早在西晋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就被置为县郡,县治持续时间长达730年。自古以来,魏城商贾云集、市场繁荣,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川剧脸谱演绎传统文化

在魏城镇向阳街,有一家门面连招牌都没有。店内摆放的全是店主人梁海全亲手制作的各式川剧脸谱等道具。这些栩栩如生精美华丽的脸谱,在各地举行传统文化活动中都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梁海全的川剧脸谱制作技艺是从老伴的爷爷那里学来的。老伴娘家在三台县乐加乡,虽然这门手艺自古就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规矩,但老伴爷爷那一辈人的精湛手艺深深打动了他,在不断恳求下终于获得传授。川剧脸谱制作从设计到完工一般需要几十道工序,从胎模制作、翻制成型、细部加工、头饰制作到整体组装,每个环节都是手工完成。经过四十多年苦心钻研,梁海全会做一千多种脸谱。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重视,梁海全的川剧脸谱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在川北地区非常有名,并且还销往了陕西、新疆等地。他的川剧脸谱制作技艺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今,梁海全正筹划着如何将这门技艺更好地延续下去。

东乡饼子散发蜀道行走的记忆

来到一家饼子铺,这里已有几个人在排队了。60多岁的曾树全在屋里用一枚印章在饼子上按压出标记,随后将熊熊燃烧的柴火火源放在装满饼子的密封平底锅上,经过几次翻面后饼子才完全熟透,分发给等待已久的顾客。有人迫不及待咬开品尝,一股麦香味儿扑面而来。

脆香又便于携带的东乡饼子,据传是三国时期远征将士们果腹的军粮,后来成为金牛古道上贩夫走卒打尖儿的主食,在历史长河中代代传承、流传至今。清朝中期,因魏城在绵州之东被称为东乡,所以魏城饼子也被称为东乡饼子。东乡饼子虽然算不上什么大产业,但这种有着千年历史的食品在当地人眼里至今仍充满着吸引力。浓浓的麦香和红糖、椒盐的香气,让很多赶集的乡民,都喜欢到这里买几个来吃。一些骑游爱好者到了魏城,第一件事就是来这里拍照,再买几个放在背包里饿了拿出来吃。

曾树全说,他家1988年就在这里制作东乡饼子。当时这条街有十几家制作饼子的铺面,现在比以前少了很多。为了传承传统工艺,他专门申请了“曾氏”商标并培养儿子传承制作手艺。

文风塔见证繁荣的历史

魏城镇东面,有一座高大的古塔文风塔。记者在古塔旁的文物保护碑记中看到,文风塔是清光绪五年(1897年)魏城驿丞李番为倡导文风所建,形状如同一支高大笔直的毛笔,笔尖高耸入云霄,大有浩然之正气。

当时的魏城位于金牛古道的重要地段,经济相对比较繁荣。文风塔修建后,塔内供奉有文昌帝君、魁星菩萨等,初一、十五或逢场过节,乡民们都喜欢来文风塔祭拜祈福。2012年,因为文风塔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近年来,有许多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文风塔,李番后人也曾来到这里参观。

除了文风塔,魏城境内还有北山院唐代摩崖佛教造像、石堂院石刻题记、贞孝坊、通济桥碑等文物古迹十余处。这些文物古迹记载着魏城历史的方方面面,让后人了解这座古镇的点滴过往。虽然这里已不再是郡县,但曾经的繁华至今仍在延续。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胥江 文/图

编辑:李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