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备那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否真就是让诸葛亮自主行事?

 剧透历史 2020-06-03

襄樊之战是三国形势的重要转折点,曹、刘、孙三家为了各自的利益,今天结盟明天毁约,把“尔虞我诈是三国”这件话体现得淋漓尽致。

孙权趁着曹操和刘备交战,打算攻打曹操所占的合肥,曹操全力防备孙权的时候,关羽趁机攻打同为曹操占据的襄阳和樊城,没想到孙权突然背弃孙权盟约,反身攻打关羽。

战役的结果是刘备损兵折将,实力大减。不但痛失关羽父子,还丢掉了至关重要的荆州。

刘备大为恼火,称帝后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苦苦劝谏,迫不及待地发动了针对东吴的夷陵之战。表面上打出的旗号是为关羽报仇,心底里却是想夺回荆州地盘,甚至还想从东吴身上啃下块肥肉。

战争的结果出人意料,征战大半生的刘备,居然败在了毛头小子陆逊的一把火上,几乎赔光了蜀汉的老本。

尽管刘备逃回了白帝城,但心中还是忍不下这口气,郁结于心,气着气着就死了,临终前将幼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在病榻前,刘备交代了一大通话其中那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可真是让为人臣的诸葛亮脑后跟发凉!按照字面上的理解,刘备的意思是如果刘禅资质实在太差,没有为君的才能品性,诸葛亮可以取代他。

刘备的这句话,背后究竟隐含着什么样的动机呢?通常的解读有两种:

一种是刘备在试探诸葛亮。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刘备嘴上说得动听,其实是在测试诸葛亮对刘禅的忠诚度。诸葛亮若是回答得有半点不妥当,估计当场就要走在刘备的前头。

但这似乎有些不符合刘备的厚道形象。

他在三国中向来以仁义闻名,名声经营得太好了,正所谓“北让曹操得天时,东让孙权得地利,而他刘备居中占人和”,所以无论是雄据一方的军阀,还是普通小老百姓,都相信刘皇叔是个仁义厚道人。

因而,哪怕在失势逃命的时候,都有大批百姓心甘情愿跟着他跑,也才会有陶谦让徐州、刘表托付荆州、刘璋邀他入蜀等事。

但刘备真的这么好吗?未必。

说白了,“仁义”是刘备的人设,就像现在的流量明星都喜欢在粉丝面前给自己树个人设一样,真实性情和人设是两码事。人设是用来赚人气的,古今皆同。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人设也可以暂时放下。上面提过的刘璋就狠狠吃了刘备的亏,刘璋手下的张松、法正等人对刘备迷之好感,极力撺掇他邀请刘备入蜀结盟。张松还特意找到刘备,献上了益州的地图,这可不就是妥妥的带路党?

刘璋可不知道这两人已生了外心,还以为他们是为自己着想。他也听过刘备的大名,因为都是刘家宗室,先就把刘备当成了亲戚,再加上刘备风评极佳,笼络他可以多一个可靠的盟友,也就欣然同意了。

哪想到这是引狼入室!

刘备入蜀后,刘璋给钱给粮又给兵,让他去打占据汉中的张鲁,打下来了,汉中自然归属刘备。

恰好此时,刘璋得知了张松的真实意图,一怒之下杀之,对刘备倒没什么举动,只是封锁了刘备回来的关隘。

可刘备却立刻率领大军反攻刘璋,双方打了三年多,刘璋不愿见百姓惨遭兵祸流离失所,主动出城投降。要说仁义,刘璋倒真是有些替老百姓着想。

为了扩大地盘扩充势力,刘备可以翻脸无情、恩将仇报,这样的他,真愿意把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让给外人吗?不太可能。

所以他说这句话,只是种对诸葛亮的试探,倘若诸葛亮露出一点异心,也许就是刀斧手伺候。而诸葛亮也深知刘备的性情,赶紧表明绝无此心,痛哭流涕地发誓效忠于后主,才度过了这场杀机

另一种是刘备为了保住儿孙,真心实意给诸葛亮自立的机会。

此观点认为刘备很识时务,他知道自己去世后无人能节制诸葛亮,还不如把话说在前头。希望真到了那一天,诸葛亮可以看在这句话的份上饶儿孙一命。

外姓人篡位,始终不如自家人方便。诸葛亮再有才能,篡位也必然遇到阻碍有了刘备临终前的这句话,他就如同得到了刘备的许可,某种程度上具有了合法性。刘家老臣若是反对,他大可用这句话去堵他们的嘴。

如此一来,诸葛亮也就不能对刘备的儿孙动手,还得相当礼遇,否则会被人指着脊梁骨大骂。

这就叫交易!

可以说刘备是想得很长远了,但他万万没想到,诸葛亮竟然真的如此忠诚,禅精竭力为蜀汉、为刘禅努力到了最后一刻,熬得油尽灯枯,死都是死在战场上。

当年三顾茅庐、隆中对策,如今床前托孤、誓死效忠,再有后来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传出去都是君臣之间相得益彰的佳话,但内里有些什么实情,可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以上两种观点,哪一种更贴近刘备所思所想,得靠大家自己判断。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刘备不含任何目的,真的认为诸葛亮可以自取自立。但要相信这一点,就得相信刘备是个胸怀坦荡的君子,是走出了“家天下”局限性的智者,大家觉得可能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