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种致富小“野”菜,凭什么让吃货疯狂?

 板桥胡同37号 2020-06-03

近年来,随着追求健康生活理念的意识和需求不断加强,蒲公英作为药食同源植物而备受人们青睐,成为市民餐桌上一款高维生素类营养型保健蔬菜,其幼嫩植株可生食或炒食,作汤、凉拌均可。

吉林等北方市场上鲜食蒲公英已很普遍,种植经济效益高,但上海市场上蒲公英鲜草还不多见,为此上海市嘉定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外冈镇绿望合作社建立了药食同源引试基地,引进菜用蒲公英开展了生产性示范。

蒲公英营养丰富且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作为菜用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其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较普通白菜、番茄等蔬菜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

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抗肿瘤和降糖、降血压的功效,还有利尿、缓泻、退黄疸、利胆、助消化、增食欲、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防治胃癌、食道癌及各种癌症等功效;此外,蒲公英性平味甘微苦,可清热散结,有显著的催乳作用,治疗乳腺炎十分有效。

康文锦等认为,国内蒲公英资源非常丰富,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从长远角度来看,开发利用蒲公英不能完全依靠野生资源,应该利用技术栽培,更好地提高蒲公英的质量和产量,使蒲公英的研究和开发利用稳定快速发展。

1 菜用蒲公英的特征特性及采收标准

①特征特性   

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基生叶绿色,叶片倒卵状,披针形或戟形,最大叶长24~40 cm、宽4~11 cm,边缘有时具波状齿或羽状深裂,基部渐狭成叶柄;叶柄及主脉常带红紫色,疏被蛛丝状白色茸毛或几无毛;头状花序,花黄色。一般在开花前采收食用。

②采收标准   

根据采收考查情况和食用品鉴,小苗口感较嫩,更适合凉拌或炒食,大苗中过于偏大的植株食用口感略差。蒲公英从小苗至大苗均可采收,过小产量低,过大则口感差,因此,菜用蒲公英开始采收的小苗和最后采收的大苗需要一个明确的采收标准。

小苗采收标准:株高25cm,5-7片真叶,最大叶片长25~30cm,平均单株质量5-6g。叶色鲜绿,无黄叶、焦叶和病叶,根长≤1cm。

大苗采收标准:株高30~35 cm,9~11片真叶,最大叶片长30~35 cm,平均单株质量20 g左右。叶色鲜绿,无黄叶、病叶和烂叶,根长≤2 cm。

2 菜用蒲公英的栽培技术

2.1 品种选择

蒲公英属植物2 000余种,国内报道的有100多种,法国是最早培育适合人工栽培的蒲公英品种的国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培育了适宜人工栽培的蒲公英品种京英一号。上海市嘉定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从安徽毫州引进的品种,从叶形和株形来看,主要是法国品种。适合作为蔬菜使用的应选用纤维少、口感鲜嫩、叶片大、产量高的品种。

2.2 地块选择

蒲公英适应性强,喜光、耐寒、耐热、耐旱又耐碱,喜疏松肥沃、排水性好的砂壤土。

2.3 整地施肥

将前茬作物残留及杂草等及时清理,每667㎡施1000kg商品有机肥、30 kg复合肥(N-P-K=21-8-16)作基肥,然后深耕后晾晒2~3天。用田园管理机械作畦,8 m宽大棚作5畦,畦面宽1.2 m。

2.4 播种

当地温高于15℃时播种。种子无休眠期,从春到秋可随时播种,选择无风或微风天气进行。因种子太小,播种时可在种子内掺入少量细沙,以便撒匀。一般采用条播,每畦播5条,667㎡用种量约500g。

播种后用扫把扫平畦面,覆土,但因种子细小不宜覆土太厚,否则影响出苗。覆盖遮阳网后进行喷灌,根据土壤墒情保持湿润。如购买的种子没有播完,需放在低温低湿的种子库中保存,否则极易失去活力导致不再发芽。

2.5 田间管理

蒲公英作为特色蔬菜生产,田间管理的重点是肥水管理。播种后保持一定的土壤墒情,播后7天左右出苗,出苗后及时揭去遮阳网,苗后半个月进行1次松土除草。以后每隔10天进行1次中耕松土。

蒲公英出苗后需要充足的水分,中耕除草后及时喷灌补水,结合水肥一体化应用进行叶面追肥,一般生育期内追2次高氮水溶性肥料,每667 ㎡每次追施5kg。蒲公英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病虫害少,但在保护地生产,夏季高温高湿条件下,也有白粉病、烟粉虱等为害。以绿色防控技术为主,如加强通风、挂置黄板诱蚜,实现绿色栽培,提高蒲公英品质。

2.6 采收

当蒲公英叶片长20 cm左右时,对照小苗和大苗的采收标准,根据市场需求适时采收。在根茎下部1.0~1.5 cm处用小刀挑挖,尽量不破坏旁边植株根系,采收时遵循采大留小原则,每茬分2~3次采收完成,一般每667 ㎡蒲公英每茬可以采收1000kg以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