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原“四界首”的传说

 昵称52776266 2020-06-03

文|牟书会


山东省平、禹、临、陵(平原县、禹城市、临邑县、陵城区)四县(市区)交界处的平原县田庄村西有一条低洼漕状的大河,是黄河二次大徙时的古河道。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令疏浚后,人们管叫“朱家河”。

朱家河西岸有一个濒临河道、依田傍水、地形奇特的高埠之地,此处长百米,宽约五十米,高丈余,闻名四县的“观音寺”就座落在这高埠之上,人们管这地方叫“四界首”。

相传四界首这地方,方圆百里,曾是战国时期,(公元前375年左右)孙庞斗智,盘河(今山东省临邑县临盘镇)摆阵大战的古战场。随着时代的变迁,加之朱家河水的润育,这里已成为物华年丰、安居乐业的风水宝地,早就有士民繁衍生息。宋元时期已修寺建庙,烟雾燎绕、香火不断了。到明中期,四界首已建成雄伟壮观的寺院,因座落于空旷野外,红墙绿瓦,飞檐拱壁,煞是巍巍恢宏。

四界首这座寺院呈三合院布局,五间大殿座北朝南,三间厢房分列两边,南侧门前的台阶直通坡水畔边,紧连开阔的空地。大殿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正殿供奉泰山圣母和观音金身塑像,两旁分别塑八大金刚,殿堂上方天庭上“碧霞慈云” 大匾迎门高悬。寺庙内古木参天,右侧有一钟楼,一口铸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的铁钟悬空倒挂,院门旁的楹柱上书写“志我云上水、人似月中来” 对联。门额上镶嵌着用方形青砖雕刻的“观音寺” 三个大字。据金史地理志载:这寺院的四个墙角,各压着平、禹、临、陵四县(市区)的一个角,故曰“四界首”。

四界首这地方虽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据考:从明清时期开始,每年三月三日清明节前后在此赶庙会五六天。王定保(人名)游玩输钱,厚颜借当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座庙会上。寺院西侧的王姑娘村,传说便是王定保借当的村子。

清末民初是庙会鼎盛时期,四县交界十里八乡的百姓都来赶庙会,乡村民间艺术团体也来助兴。演出时每支队伍都要进寺院向泰山圣母和观音菩萨叩首谒拜,然后再依次演出。因地处朱家河畔(明朱元璋时期开挖得名),武场耍刀的表演者还要沾着河水,双手高举大刀低头跪拜,名曰敬刀,然后再开场比武。虔男信女们也要向河里抛撒供品,以敬河神。

三月三前后,农活不算忙。男女老少纷纷涌向四界首赶庙会。四界首寺院内人声吵嚷,院外锣鼓震天。人们相互簇拥,跷足昂首观看演出,真是热闹非凡。再说庙门前的摊地上,几百家商贩排成行,高声叫卖。卖烧纸、香烛的等比比皆是。庙宇佛像前,从早到晚烟雾缭绕,罄声不断,虔诚的信徒们和那些祈求平安消灾的百姓一个接着一个,纷纷在殿内菩萨像前叩首跪拜,口念祈求之词,祷告今生来世吉祥平安。

四界首这地方何以如此红火?相传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寺院傍的这条河,相传王莽公元11年(始建国三年)左右,黄河二次大徙时就已形成。三国时因张飞鞭打了贪官督邮,招惹杀身之祸,刘、关、张弟兄三人于龙门逃走后,被河神相救,刘备水坞脱险,后成蜀汉昭烈皇帝,民间百姓尊为真龙天子。刘备便在沿河两岸修建了七十二座龙神庙以念河神相助之恩。相传刘、关、张弟兄三人水坞脱险时,茫茫大雾中飘来的那条小船,就是“观音寺” 的神仙相助的。再说这寺院依河而建,河水碧波荡漾,清澈见底,被村民作为饮用之水。传说水有灵气,四方百姓很少有人生病长灾。久而久之,寺院周围的水被奉为神水,能愈百病。田庄村也曾改称为“甜庄村”。

传说赶庙会那阵子,观音寺周围有一安子崮,安子崮里有一罴子窝,住着善通灵气的罴子(熊的一种,也叫棕熊、马熊)。周围村上的人们如有婚丧嫁娶之事,到子夜鸡不叫,狗不咬时,如果对着安子崮磕几个响头,不到天明,所有办红白大事的桌椅板凳、锅碗瓢盆等用具便都准备在那里,只等随便搬用。用完送回即可。

民国十九年前后,曹梦九任平原知县时,庙会香火仍然不断。当时社会上土匪老顽横行,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这四县交界之处祸患四起。绵延百里的大沙河(民国时朱家河已干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时常出现人命案。犯罪分子常常是此县杀人,移尸彼县。那时官府县衙每天天不明便派巡丁手持灯笼火把,到四界首看一看,是否有尸首在本县地盘 ,如有之则移之他县,可见当时官吏是多么地草菅人命、不负责任。民国21年左右曹知县派人将观音寺拆毁,上世纪八十年代黄淮海综合开发时,遗址被夷为平地。至今“四界首” 碑刻尚存,观音寺美丽的传说仍在人们中传颂。


牟书会,男,1951年出生,山东省平原县人,中共党员,退休干部。平原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德州市政协文史专员、冀鲁边研究会会员。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