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康路上的海上遗珍:武康大楼

 万宝全书 2020-06-03
武康大楼——一段城市变迁的历史。在口述史《住在武康大楼》里,作家陈保平、陈丹燕采访了大楼内半个世纪以来的居住者、大楼管理者,以及风貌保护区的总规划师。
今晚22:22,纪实人文频道《今晚我们聊建筑》,在作家陈丹燕的叙述中,感悟武康大楼百年来的巨大变化。
图片
嘉宾:作家 陈丹燕
武康大楼简介
图片
武康大楼
武康大楼是一座近百年的历史保护建筑,原名“诺曼底公寓”,它地处上海衡复历史风貌保护区,坐落在淮海中路(原霞飞路)、武康路(原福开森路)、兴国路、天平路、余庆路相交的六岔路口,承载着丰富的城市发展的历史。
图片
武康大楼天台
和许多生活在当地的孩子们一样,少年时代的陈丹燕也喜欢骑着自行车来到武康大楼,爬到楼顶,看看上海灰蓝色的天空,向下可以望到五个街角和成片生长的梧桐叶子,她将那种强烈的都市感称之为故乡。
选择采访对象
图片
陈保平、陈丹燕夫妇
陈保平、陈丹燕采访的16位住户,包括教师、演员、职员、商人、作家、医生、护士、社区工作者等,从1920年代生人到1980年代生人,入住时间从1950年代至2007年,时间跨度近60年。而所有的记录都化成了这本书——《住在武康大楼》。
图片
《住在武康大楼》
通过被采访对象的口述,读者可以看到武康大楼内部的日常生活和公共记忆,身为作者,陈保平和陈丹燕则期冀这些个体的记录会成为上海城市历史中绚丽的一页。
图片
《住在武康大楼》内页
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陈丹燕和湖南街道进行了一遍又一遍的磋商,尽量选择更具代表性、更善于回忆的住户。
住户的更替
为了更好地了解武康大楼的历史,陈丹燕采访了当时主持武康大楼和武康路更新计划的设计师沙永杰。
图片
沙永杰和陈丹燕
他虽然从未居住于此,却比所有的居民都切身地了解武康大楼。在他收藏的最早的设计图纸中,大家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楼内的每一个户型。
在走访过程中,一户俄罗斯住户给陈丹燕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这位俄罗斯妻子说,自己一开始想要搬来这里住,是因为她翻阅了资料,看到有一个共产党小组曾住在这里开会,引起了她的极大兴趣。
图片
俄罗斯住户一家
她来看房子的时候是个黄梅天,墙壁返潮,她无意中还发现了墙上的俄文标语。许多人对老建筑感兴趣,也就是因为这样子的细节吧。
图片
周炳揆
还有一位住户是陈丹燕哥哥的小学同学,名叫周炳揆,他在6岁的时候就入住了武康大楼,至今已有64年。几十年没见,这次的久别重逢让双方都感到十分亲切。
百年来,武康大楼处处留有历史的遗迹,更有许多文化名人居住于此,其中就包括著名演员上官云珠之女姚姚。
图片
上官云珠和姚姚
如今来到这里,陈丹燕还时不时会有种恍惚的感觉,仿佛听到历史向流水一样淌过。
图片
姚姚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另一位住客林江鸿,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职员,1954年入住武康大楼,当年曾意外地目睹了姚姚的车祸。
图片
林江鸿
90年代以后,居民们可以买卖使用权,一些曾经的军官住户搬了出去,再搬进来的人则是当时第一批富起来的人。
图片
武康大楼内部
有一位住客说他曾经的理想就是住打蜡地板、钢窗蜡地,小时候没住到,一开放使用权他就马上买了下来,这些小小的搬迁故事都是做建筑口述史时有意思的地方。
黄淑芳夫妇为1949年前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在1950年搬进大楼,是访谈者中最早住进这幢楼的,也可能是口述者中与文化名人相处最多的一家。
图片
黄宗英、赵丹
黄宗英、赵丹一家,郑君里、黄晨一家,孙道临、王文娟一家,还有周璇、王人艺、王盘声、吴茵等,他们都见过。
图片
郑君里、黄晨
图片
孙道临、王文娟
黄淑芳说,那个时候周恩来和郑君里很熟,每次去宋庆龄家里都会朝武康大楼上面看,彼此会招手。
为了了解更多1949年前的住户信息,陈丹燕的先生陈保平还特意跑去了公安局查户口档案,并花了两三天的时间手抄内容。
图片
图片
陈保平和陈丹燕在武康大楼取景
在编纂口述史时,虽然采访进行地非常慢,但是夫妻俩却一直坚持着没有放弃,因为陈丹燕觉得这些口述内容是整个城市的身份认同,大家会通过这些书更加爱跟自己相关的城市,更爱上海。
《今晚·
武康路上的海上遗珍:巴金故居》
4月17日
22: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