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关风月,浅聊古人消夏史

 一期一会美学 2020-06-03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有景如此相伴,夏日的燥热,在浓密的树荫、满院的蔷薇花香中,便消散了许多。

轻风伴着花香,楼台映入池塘,妙不可言。这是我们期待的诗意夏天。

立夏之后,气温逐渐攀升,“热”依然是夏日最现实的主旋律。 很难想象在没有空调和风扇的古代社会,人们是如何度过炎热夏季的?擅长著史的中国文人便将燥热的夏季一一用文字,铺陈在眼前。 唐代王毂在所作的《苦热行》中就描述过当时的高温天气:“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诗里说人在太阳的烘烤下犹如深处大熔炉,可想而知那时的夏天有多炎热。《宋史·五行志二》记载:“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

清乾隆八年,《浮山县志》载:“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青城县志》载:“大旱千里,室内器具俱热,风炙树木向西南辄多死。六月间,自天津南武定府逃走者多,路人多热死。”《东华续录》中亦载:“六月丙辰京师威暑。”据《北京志·气象志》记载,乾隆八年(1743年)7月20日至25日气温均高于40℃,其中25日的气温高达44.4℃,这是我国历史上夏季最高气温。 尽管如此,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古人依然穷极智慧,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精彩有趣的消夏史:

NO.壹

衣物篇

《夏日作》唐 白居易葛衣疏且单,纱帽轻复宽。一衣与一帽,可以过炎天。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夏天,天气格外的热。

白衣大叔半躺在柳树下放张胡床,穿着单薄的宽大的粗布衣服,戴着纱帽,亮出肚皮,开启一夏的“葛优躺”模式。 汉代有一种短裤,叫犊鼻禈,文献形容其“以三尺布为之,形如犊鼻”。赵孟頫所画的浴马图中,盛唐时期的马倌也穿着这样的裤子。

这犊鼻禈,还是司马相如同款。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之后,由于司马相如实在太穷,两人到了临邛,便卖了家当,卖酒维持生计。

卓文君抛头露面卖酒,司马相如则穿着犊鼻裈,跟仆人一起洗酒器。卓文君的父亲看到了这一幕,觉得侮辱了自己的贵族品格,便给了他们一大笔钱,让他们过得体面一些。

著名服饰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张志春先生曾在一篇采访中对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特别是夏季避暑服饰做了深入讲解:“先秦时代,平民很多都靠葛布来度夏。而王公贵族则比较奢侈,爱穿纱衣、丝绸。”

“葛布”俗称“夏布”,《韩非子》中记载在尧舜时代,就有了“冬日麑裘,夏日葛布”的穿衣指导。制作葛布的原材料是植物葛的茎纤维。这种纤维制成的布料质地细薄,穿在身上轻薄飘逸。除了可用来做衣服之外,魏晋时,人们还喜欢用它来做头巾。唐朝大诗人杜甫就曾写诗描述过葛布的清凉,“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而贵族在葛布外更偏爱丝绸,据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中期,我国就开始养蚕、取丝、织绸。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素纱襌(单)衣,长160厘米,通袖长190厘米,仅重49克,还不到一两。可谓是“薄如蝉翼”,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在南京的博物馆,还保存有一件宋代的纱衣,重量只有34克。白居易《寄生衣与微之》便用“浅色縠衫轻似雾,纺花纱袴薄于云,莫嫌轻薄但知著,犹恐通州热杀君”形容丝质衣服的清凉。

NO.贰

设备篇

01.冰鉴先秦时期,出现了绿色环保的无氟冰箱——冰鉴。根据《周礼》的记载,有了它,贵族可以在夏天喝到冰镇酒。《周礼·凌人》:“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

冰鉴的使用方法,是在尊缶内装酒,鉴、缶壁之间的空间放冰块。

为了保证夏天可以享用到冰块,周王室专门成立了夏日快乐机构——“冰政”。工人们在冬天凿取冰块,运到冰窖中储存,等到夏天再取出,供贵族使用。 事实上,从目前已知的史学记录,中国古代藏冰用冰的历史至少有3000多年了。一般认为,至少从西周开始,就有了这个传统。而且,采冰、藏冰、用冰,都已经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最早关于藏冰的记载,出自《周礼·天官》:“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供)其冰鉴。宾客共冰……”这里的“三其凌”,即以夏季用冰数的3倍封藏。“凌人”一职,下设近百人的管理人员,已经有了系统管理。

02.空调房:《汉书》中就有“清室则中夏含霜”的记载,是说盛夏时,清凉殿中的温度如同下过霜一样……到了唐代时,“清凉殿”进化为“含凉殿”,临着太液池傍水而建,通过“冷水循环”的机械原理,即可实现自然降温的效果。 而有钱人家高配空调房就更高级了,比如御史大夫王鉷家中就装了个中央空调——“自雨亭”,就是不断将水提升到屋顶制造雨帘,通过水循环带走热量,给建筑整体降温。张仲素《宫中乐》诗云:“甘泉将避暑,台殿水光凝”。

另有唐朝诗人刘禹锡《刘驸马水亭避暑》诗也描述了水亭特色:“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后乾隆皇帝用同一原理在圆明园引水入室,御制《水木明瑟词》:“以泰西水法引入室中,以转风扇,冷冷瑟瑟,非丝非竹……斯时斯景谁图得,非色非空吟不成。”有风有水,清凉无比。

03.凉棚皇帝有自雨亭作凉殿,百姓亦有凉棚遮日消暑。 凉棚的制作很有创意:用竹子做骨架,用席子做棚顶,在房檐上或者院子里搭盖出一个高高的遮阳罩,把屋顶和院子罩起来,不让盛夏的阳光直射到墙壁上,这样外墙不容易晒透,院子里的地面也不会很快升温。

但是遮阳罩也有个弊端:影响采光。所以古人又发明了活动的棚顶:把整张席子切割成很多矩形的小块,每块席子的边缘都拴上长长的绳子,阳光照射最厉害的时候,席子是完全遮盖的,等到早上或者黄昏,轻轻一拉绳子,席子就自动掀开了,光线和凉风都可以进来。

NO.叁

饮食篇 史料记载,春秋末期的诸侯宴会喜爱饮冰镇米酒。

据了解,杨贵妃得宠之时,杨国忠异想天开造了座冰山避暑,《开元天宝遗事》卷记载:“杨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宴席间。”其奢侈程度,令人咂舌。唐代发展出了“冰商”,冬日采冰,夏日叫卖;文人士大夫还自己动手制作冰食,杜甫有诗云: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北宋有了冷饮店,售卖冰糖冰雪冰元子,还用冷藏的瓜果来消暑;街市上也热闹得很,冷饮店的客人络绎不绝,甚至需要排队至夜里。

NO.肆

器物篇

李清照曾在《醉花阴》中写道:“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这“玉枕”,是一种青白釉瓷枕。瓷枕中空,枕在上面,冰凉清爽,脑子就不会一热了。而瓷枕绝对是乾隆的夏日本命。一次得到瓷枕后,乾隆诗兴大发,作诗一首: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

话说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热的一个夏天,就出现在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一个夏天京城被热死的人就多达114000多人。

而据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老先生研究发现,中国古代的天气比现在还热。最热的是西周和春秋时期,比现在年平均气温高出两度,汉唐宋明好一点,但是也比现在要高上一度左右。 看来,瓷枕在古代真的很有必要。

除却从日常生活的细微处去与夏日炎炎作抗争,古人也在日常生活配饰上想尽办法去消暑纳凉。

1.斗笠

斗笠是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沿,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棕丝等编织而成。从古至今,在江南农村一带,几乎每家每户家中都有斗笠。在外出中,他们不管天晴还是下雨,都戴在头上,成了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2.凉帽

清代官员夏日所用的官帽被称为凉帽。凉帽的形制,无檐,形如圆锥,俗称喇叭式。材料多为藤、竹制成。外裹绫罗,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黄色等。上缀红缨顶珠。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

3.头巾

头巾,渊源甚古,原本是平民的标志。到了明、清时期,规定读书人必须戴儒巾,后来被广泛流传至今,成为一种方便、实惠的饰品。

而另一古代居家消暑神器——团扇,其普及程度显然高多了。

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团扇是众多扇子中的一种,起源于商代,最早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称之为“障扇”。西汉后,扇子开始用来取凉。老百姓用于纳凉的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有钱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写诗作画,很有些情趣;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仆人赶扇带来的“人工风扇”的惬意。 

 团扇又称宫扇、纨扇。宋以前称扇子,都指团扇。王昌龄《长信愁》诗:"奉帚平明秋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杖扇新录》载:近世通用素绢,两面绷之,或泥金、瓷青、湖色,有月圆、腰圆、六角诸式,皆倩名人书画,柄用梅烙、湘妃、棕竹,亦有洋漆、象牙之类。名为"团扇"。圆形或近似圆形扇面,扇柄不长。

有诗云“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一轮明月形的扇子被称为“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当时扇子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

相较于瓷枕,团扇在发挥消暑这一实用功能的同时,还将手工艺术和古典美学演绎的淋漓尽致。可谓清暑广寒,风与雅之可驭也。

相传越国大夫范蠡到诸暨城南苎萝山寻觅贤良,却与赤足浣纱的西施一见钟情,而且定下了百年好合的誓约。心灵手巧的西施便用麦草编成扇,将自己的容貌用彩丝绣于扇芯,送予范郎。

温庭绮在《江南曲》里写过这样的景致:“扇薄露红铅。”薄薄的罗扇虽然遮掩了面目,但隐约间露出脸上的红妆,轻易地便引起人对扇后容貌的无限遐想。

造型而言,团扇以圆似明月的居多,亦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八角、瓜楞、蕉叶、梧桐之形,扇形丰富。在造型和装饰上,团扇都力求精美细致,人手持之,相映成美。

扇面或以书墨或以刺绣,绘山水楼台、草虫花鸟,精巧雅致。

绫罗绸缎,工笔花鸟,刺绣缂丝,这样的团扇,时至今日,依然在惊艳着世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