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的本质是“老师”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育邻人 2020-06-03

教育的本质是“老师”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育邻梦

教育的本质是“老师”【包括但不仅限于家长、学校老师和兄长】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成长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答案有且仅有一个,那就是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教育引导孩子们更好的适应群体性社会生活

什么是成长?

成长,泛指事物从初始状态逐步走向成熟,摆脱稚嫩的过程,也就是事物不断从环境中积蓄能量壮大自己,让自己逐步变得成熟稳重的过程。对于生命来说就是完成从种子成长为与其亲代相同特质的过程,就人类而言成长就是在老师【包括但不仅限于家长、学校老师和兄长】的带领下个人从“完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过渡到“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过程。

个人成长的过程又被统称为学习,学和习又分为有机统一的两个部分:① 学是链接、了解、理解知识,将知识转化为大脑记忆;② 习是尝试、体验知识,是通过理解力、想象力、动手能力将社会性的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参与社会生产分工协作的私有能力,简单的讲学习就是通过模仿、练习将人类共有智慧和思想转化为个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成长是事物从最初级状态向成熟状态发展、靠近的过程,成长意味着掌握更多的知识、具备更多的技能,同时也消磨了更多的时间、预示着生命逐步被减少……成长犹如登山,每前行一步就会距离山顶更近一步。

自然与律法赋予了每个人平等参与社会分工协作的权利。但是,18岁以前的孩子被界定为“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未成年人”,孩子的成长活动需要在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协助下才能成长为具有完全独立生活能力的个人,成长就是个人完成从婴儿“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到“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全过程。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获得生存技能

生活即教育,教育亦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

1、生活即教育

⑴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具体教育的作用;

⑵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⑶教育为改造生活服务,在改造生活的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⑷“生活即教育”是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批判。

2、社会即学校

⑴为了改革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即社会决定学校,学校为社会服务

⑵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为了改革学校教育脱离社会实际的弊端,把学校办成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力量;

⑶陶行知把整个社会、整个人生都列入生活教育范畴,从而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终身教育三者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大教育体系即社会终生教育体系;

3、教学做合一

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为了避免瞎做、瞎学、瞎教,所以指出在“在劳力上劳心”,以期理论与实践之统一;

⑵这一原理将 “做”放在第一位,是完全符合“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认识论思想的;

⑶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的意图之一,是改变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又是为了把学从视为“字纸篓,死读书,读死书”的教学转到重培养学生能运用“活的知识”、具有“行动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的轨道上来。

生活即教育、教育亦生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相反,社会生活好了又会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和生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教育是不可能脱离生活而独立存在。确切地说,教育的根在生活,并促使生活朝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教育教学活动的产出是人才,是为社会建设输送更高素质的建设者,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效率的根本保障。纵观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最大,以新中国为例,1949年7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过一个所谓的预言。他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这真实的反映了新中国建国初期经济发展所面临艰巨的现实状况——解决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新中国建立之初就确定了“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也正是在“科教兴国”的指引下,被国外看做包袱的人口变成了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变成了劳动资源优势,使得新中国用70多年的历程完成了国外几百年走过的经济发展致富之路。今天的中国已经全民脱贫、奔向小康生活,国家整体经济建设位居世界前列。

实践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帮助孩子们完成生活从他律到自律的过度

《语言的本能》所有的婴儿都是带着语言能力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3~4岁就能自如运用语言。声音环境、母亲式语型、父母的回应与自我实践,是儿童学会语言的3 大要素。由此,可见学习成长深受他律环境的影响,学习成长犹如“变色龙”在什么样的环境变成为什么样。

《狼孩的故事》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一个山村里,人们发现狼群里有两个人类孩子。人们打死了狼后,在狼穴里发现两个狼孩,大的八岁叫卡玛拉,小的两岁叫阿玛拉。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 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 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阿玛拉在第二年去世,卡马拉活到十六岁,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但其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孩子的学习成长活动总是从被要求开始的,要求孩子定时间段睡觉、定时间吃饭、定时阅读写作业,要求孩子按照道德、律法规范处理生活中所遇见的事物。成长活动从无意识起步逐步过渡到有意识系统性的钻研,个人成长进步的过程又被统称为学习,学和习是有机统一的两个部分:① 学是链接、了解、理解知识,将知识转化为大脑记忆;② 习是尝试、体验知识,是通过理解力、想象力、动手能力将社会性的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参与社会生产分工协作的私有能力,简单的讲学习就是通过模仿、练习将人类共有智慧和思想转化为个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人们都说“习惯成自然”,习惯的开端都是被他律所要求的,比如8:30开始工作、午间12:00至14:00休息、下午18:00下班,行走在公共街道要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与同伴开展生产分工协作需要遵循民事合作规则。人生的习惯不是天生的,习惯多是从父母那里继承开始的,比如饮食习惯、作息习惯、文化语言习惯......从父母那里模仿的生活习惯影响着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学习的态度、对待世界万物的态度,造成了每个人不同的人生行为习惯、不同的人生性格。教育节省了每个人亲自去试探生活、认知世界的时间和物质成本,前人总结的生活智慧能够更好的帮助每个人成长、成才,让更多人能够“站在巨人肩上成就巨人”。

教育的本质是“老师”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教育的本质是“老师”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