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魏与东吴的谍战:东吴大案之“隐蕃案”

 思明居士 2020-06-03

读三国志(李九龄)

有国由来在得贤,莫言兴废是循环。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吴似等闲。

曹魏与东吴的谍战:东吴大案之“隐蕃案”

三国时期是战争的年代,曹魏、蜀汉、东吴之间的主旋律当然是战争,不过通过有限的史料也能够发现三国之间存在某些不见硝烟的战争,比方说谍战。下面小编要聊的就是曹魏和东吴之间的一次谍战,魏明帝曹叡派间谍隐蕃渗透到东吴的高层,从而引起轩然大波,这就是东吴三大案之“隐蕃案”。

曹魏与东吴的谍战:东吴大案之“隐蕃案”

“隐蕃案”的历史背景

“隐蕃案”的发生时间是在魏太和四年,吴黄龙二年,也就是公元230年。在公元228年,曹魏、蜀汉、东吴之间发生多次战事。蜀汉与曹魏之间,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和第二次北伐,尤其第一次北伐给曹魏带来较大的动荡;东吴和曹魏之间则发生“石亭之战”,鄱阳太守周鲂用诈降计诱惑大司马曹休进攻皖城,陆逊率军打了一次漂亮的反击战,对曹魏军队造成巨大杀伤。次年公元229年,诸葛亮又取武都、阴平二郡;孙权则乘着“石亭之战”的大胜登基称帝。总而言之,当时的曹魏在西线处于守势,在东线也遭遇了巨大的挫折。

曹魏与东吴的谍战:东吴大案之“隐蕃案”

而且比较有意思的是,在曹魏组织“隐蕃案”之前,东吴也对曹魏进行过离间的手段。曹昂战死,丁夫人和曹操离婚,曹丕成为实际上的嫡长子。不过曹操并不是循规蹈矩的人,曹丕能够击败曹植成功上位,得力于他的四个幕僚——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号称为“文帝四友”。结果曹丕去世后,曹真、陈群、曹休、司马懿成为辅政大臣,吴质留在河北,一直没有进入到朝中。

《晋书·宣帝纪》:“(司马懿)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与陈群、吴质、硃乐号曰四友。”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帝疾笃,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并受遗诏辅嗣主。”

曹魏与东吴的谍战:东吴大案之“隐蕃案”

这就给东吴一种猜测,吴质是不是受到排挤了呢?无论这种事情有没有发生,孙权都得恶心曹魏一下才行。于是孙权找来侍中胡综,伪作了三篇降文,署名吴质,来破坏曹叡和吴质的关系。此事大致发生于公元229年,而次年公元230年,隐蕃进入东吴。所以说“隐蕃案”很有可能是曹叡对东吴伪作吴质降文的一种报复。

《三国志·吴书·胡综传》:“时魏降人或云魏都督河北振威将军吴质,颇见猜疑,综乃伪为质作降文三条。”

曹魏与东吴的谍战:东吴大案之“隐蕃案”

曹叡与隐蕃定策

隐蕃的生平事迹的记载非常少,只知道他是青州人,有口才。曹叡找到隐蕃,给他一个命令,让他假装叛逃到东吴,当上廷尉的官职,对东吴进行破坏。这个廷尉是九卿之一,官秩中二千石,还很有权重。廷尉负责判断案件,这个位置对于隐蕃的任务来说简直太合适了。

《吴录》:“蕃有口才,魏明帝使诈叛如吴,令求作廷尉职,重案大臣以离间之。”

曹魏与东吴的谍战:东吴大案之“隐蕃案”

在东吴的政治格局中,江东大族是一股很重要的力量。孙权北上扩张的计划屡次受挫,他必定要依靠江东大族的力量,但江东大族的力量过于强大,也不是孙权想看到的结果。廷尉这个官职可以重判一些臣子,正好可以成为孙权手中的工具人。孙权打压某一人或某一派,也会导致被打压的一方对孙权离心离德。以东吴另一件大案“吕壹案”为例,孙权用吕壹为酷吏,打压东吴群臣。后来怨气越来越严重,孙权又处死吕壹,但仍然存在大臣不敢上言的后果。孙权不得不打出感情牌,消弭大臣的恐惧和不满。所以小编认为,从曹叡要求隐蕃追求廷尉一职上,可以看出曹叡的政治嗅觉。

曹魏与东吴的谍战:东吴大案之“隐蕃案”

隐蕃对东吴的渗透

蜀汉、曹魏、东吴三方常有人员叛降的情况,孙权也没有什么疑心,接见了隐蕃。隐蕃当时年仅二十二岁,青年才俊,口才又好,很得孙权的欢心。同时隐蕃也没忘记自己的使命,在和孙权交谈的时候,刻意将话题引到刑狱上。经过这次见面,隐蕃也达到自己的目的,成功进入东吴的司法机关,被任命为廷尉监,官秩六百石,是廷尉的一个佐官。

《三国志·吴书·胡综传》:“权以蕃盛论刑狱,用为廷尉监。”

曹叡的要求是让隐蕃加重刑罚,搞得东吴鸡犬不宁,不过隐蕃此时仅仅是廷尉监,还不是廷尉,他在东吴的根基不牢。所以隐蕃进入到东吴高层后,他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结交官员,巩固根基。

曹魏与东吴的谍战:东吴大案之“隐蕃案”

知名的与隐蕃交好的东吴人有朱据、郝普、全琮、潘翥。朱据出自吴郡四姓(顾、陆、朱、张)。当时官至左将军;全琮也是吴郡人,全家也有一定能量,全琮当时为卫将军、左护军;郝普是荆州降臣,在东吴官至廷尉,就是隐蕃的顶头上司;潘翥是潘濬的儿子,潘濬也是荆州降臣,官至太常。从这几个人身上可以看出,隐蕃结交的人偏重于江东和荆州出身。而这些人也正是孙权需要依仗又心存顾忌的力量。小编私以为,在这个时候,隐蕃可能已经改变了计划,他想玩一出更大的、更费时的计划,煽动江东内部一次集体反叛。这件事不见得立刻实行,但隐蕃有得是时间,他才二十出头而已。

《三国志·吴书·胡综传》:“左将军硃据、廷尉郝普称蕃有王佐之才,普尤与之亲善,常怨叹其屈。”

《吴书》:“归义隐蕃,以口辩为豪杰所善,濬子翥亦与周旋,馈饷之。”

《吴书》:“时廷尉监隐蕃交结豪杰,自卫将军全琮等皆倾心敬待。”

曹魏与东吴的谍战:东吴大案之“隐蕃案”

“隐蕃案”事发,隐蕃为孙权埋上怀疑的种子

隐蕃作为曹魏的间谍,最后还是失败了。史料上仅记载了“及至事觉,蕃亡走,捕得,考问党与”这么几个字。隐蕃做了什么,他是怎么暴露出来的,很难去了解清楚。总之隐蕃的大事业没做成。

孙权查问隐蕃的同党都有谁,按理来说,隐蕃原本的目的就是离间孙权和东吴群臣,这个时候他很有机会泼污水,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闭口不言。小编认为这正是隐蕃的聪明之处。我们来看看隐蕃是怎么说的。

《吴录》:“蕃曰:‘孙君,丈夫图事,岂有无伴!烈士死,不足相牵耳。’”

曹魏与东吴的谍战:东吴大案之“隐蕃案”

隐蕃首先说自己肯定有同伴,但就是不告诉孙权。这无疑在孙权的心中埋上了怀疑的种子。要知道,明面上的敌人不可怕,何况是对于孙权这样的一国之君而言,暗中的敌人才最可怕,最让孙权睡不着觉。如果隐蕃真的指认一两个人,那么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孙权查了被指认的人,发现清清白白,无力可使;二、被指认的人有问题,孙权把他们干掉,然后君臣和谐。这两种都不是隐蕃想要的,于是隐蕃把“同伴”藏起来,让孙权自己去找,那就会是波及范围更大的事件。后来孙权让吕壹充当耳目纠察群臣,让东吴整个政坛都弥漫着恐怖气氛,未必没有“隐蕃案”的影响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资治通鉴》、《晋书》、《后汉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