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理学者的观察——邹代钧《西征纪程》

 芸斋窗下 2020-06-03



作者:钟叔河

邹代钧的《西征纪程》说:'(新加坡)路旁多槟榔树和椰子树.槟榔树高五六丈,直干无枝;叶片都生长在树干上,其大如扇;鸡蛋般的果实结成一房,好几百颗紧簇着中心;剥开果壳,里面是满满的白肉,本地人嚼槟榔时吐出的口沫却是鲜红的.椰子树也非常之高,也没有枝条;树梢上摇曳着几条稀疏的叶子,好像在长杆的上端束一把菖蒲;瓠瓜般的大果实挂在树头上,坚硬的外壳里边是一层白肤,有半寸来厚,嚼起来味道有点像胡桃肉;果实中间包着一腔果汁,每个大约有一升左右,清冽如水,甘美如荸荠,是解渴的妙品.取汁去肤后的空壳,正好充当容器.《吴都赋》所云,'槟榔无柯,椰叶无阴',看来确实不错.'

'船过(马尔代夫群岛北部的)弥尼科伊岛,岛长约三十三四里,宽不过五里,地势低平,一望都是芦苇.……这一带的岛屿都是珊瑚形成的.珊瑚是海水中的虫,活时本是软体,固着在礁石上,从海水摄取食物,繁衍很快.新虫生,旧虫死,死去的虫的骨骼逐渐成为树状,新生的虫继续在上面做窠.如此生生不息,珊瑚树愈长愈大,变成石质,加上泥沙填塞,最后露出水面形成岛礁.这种岛出水不高,因为珊瑚虫离开海水便死了;但低于海面一百六八十尺,珊瑚虫也不能生存,所以珊瑚岛礁只能出现在浅海.澳洲

东北太平洋中的珊瑚岛礁连绵三千多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其次要数这里的马尔代夫等群岛了.'

——以上两段是邹代钧《西征纪程》的摘抄,由我今译;译文虽拙劣,仍不能尽掩原文观察细密,叙说合乎科学的优点.

中国古时的读书人大部缺乏科学精神,他们主 要是从灌输给他们的经书,而不是从大自然本身来认识周围的世界.他们宁愿相信'腐草为萤',却不肯抓起一把腐草,捉来几个萤虫,认真研究研究.在这方面,邹代钧是一个难得的例外.这是因为,他出生于一个相当有科学素养的家庭——湖南新化邹氏,有名的地学世家.他的外高祖吴建轩著有《地理今释》,曾祖母吴夫人独传父学熟知郡县沿革,祖父邹汉勋著述更多,叔父邹世贻曾主编《大清一统舆图》,他本人后来曾任京师大学堂地理总教习,他的儿子邹永煊创办亚新地学社,孙邹兴钜编著地图多种风行全国,曾孙邹新垓清华大学地理系毕业后继父业从事地图编纂出版,建国后任地图出版社副总编辑,八代人都是地理学者,而邹代钧本人实为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

中国传统的舆地之学虽不出文献考据的范围,但从十七世纪徐宏祖,顾炎武,顾祖禹诸人以后,渐倡引古证今,经世致用之风,逐步成为一门'实学',邹氏之学正是代表.邹代钧幼承家学,二十岁即刊行祖父遗著,尽读历代舆地之书.及至门户开放,西学东渐,魏源《海国图志》,徐继畲《瀛寰志略》先后成书,邹代钧读后,觉得欲深明外国地理,不能不亲往外国调查研究. 1886年(光绪十二年)刘瑞芬以驻英使臣往伦敦赴任,邹代钧便托曾国荃介绍充随员同行,《西征纪程》即为他历时四十一昼夜旅行三万馀里的纪录.

《西征纪程》除对地貌,生物有真实生动的描写而外,还对沿途各地的历史地理作了不少考证,订正了魏,徐著作和古书中的错误.例如徐书说埃塞俄比亚即《元史》中的马八尔,努比亚即《元史》中的俱兰;魏书则谓马八尔即今埃及,俱兰即今埃塞俄比亚.邹代钧过红海埃塞俄比亚海岸时,指出徐,魏都弄错了.因为《元史》记杨廷璧从泉州出海,船行三月抵锡兰,阻风乏粮,船人劝杨到马八尔,说可从陆路往俱兰;而从锡兰到埃塞俄比亚海岸远过万里,差不多等于从泉州到锡兰,岂能在阻风乏粮的情况下匆匆赶到 可见马八尔决非埃塞俄比亚,更不会是埃及.邹代钧进一步指出,印度马德拉斯邦有地名马拉巴尔,与锡兰只隔一道海峡,《元史》中的马八尔应即此地,俱兰亦应相去不远,可能即《宋史》的注辇,《明史》的小葛兰,这几个地名都是'一声之转'.言之成理,令人信服.

船到马赛,上岸后邹代钧往游动物园,第一次见到长颈鹿.《西征纪程》记云:'有兽马首鹿身牛尾,长颈,前足高于后三分之一,有二短角,西人名为吉拉夫.'吉拉夫即英文Gi-raffe的对音.邹代钧查《汉书》孟康曰:'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长尾.'《后汉书》:'符拔形似麟而无角.'《明史》永乐十九年,'周姓者往阿丹国,市得麒麟,狮子以归,麒麟前足高九尺,后足六尺,颈长丈六尺,有二短角,牛尾鹿身.'又宏治三年,'撒马尔罕贡狮子及哈刺虎.'邹代钧对古书中这些记载作了研究,认为哈刺虎即吉拉夫,符拔也是,但孟康所说长尾应该是长颈,《后汉书》说无角是因为角太短藏在毛内不易看出。他说《明史》记述正确,但吉拉夫就是吉拉夫,和传说的麒麟不是一回事,“谓之为麟,不亦诬乎?”

本来嘛,科学就是要认真,要使名实相符,凡事要寻根究底弄一个明白。皇帝老子敕修的史书也未见得无错,错了就是错了。长颈鹿本来不是鹿(正跟熊猫本来不是猫一样),当然更不是子虚乌有的什么麒麟。邹代钧宁肯老老实实照本音叫吉拉夫,不肯跟着别人喊麒麟,这点书呆气总是可取的,虽然在以西狩获麟为祥瑞的人看来未免有点杀风景。

附:

邹世诒(1838~1908年),字子翼。湖南新化人。出生舆图世家。祖母吴瑚珊,为同邑舆图学 家吴兰柴之女,舆图知识丰富,育六子,曰汉纪、汉璜、汉勋、汉嘉、汉章、汉池,皆以舆 图名世。世诒为邹氏舆图学第三代传人。咸丰八年(1858年)应湖北巡抚胡林翼之聘,

至江夏(今武昌)参与编纂《大清一统舆图》,成图32卷,为当时中国最精审地图之一,时称“胡图”。后又负责以清会典图作基础,为《湖北通志》编制省、县地图,名曰《湖北通志图》。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逝世,遗有诗词4卷。叔汉池、子代立亦曾随来湖北佐其事。

邹代钧(1854~1908年),字甄白、沅帆。世诒之侄。早年随清太常寺卿刘瑞芬出使英、俄等 国,研究欧洲测图之学。创造“中国舆地尺”。回国后,任清会典馆纂修官。光绪十七年(1 891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借调来鄂,主持《湖北全省地图》编纂工作,3年图成。在分析 武昌、荆州、襄阳3镇形势时,提出武昌江汉并控,尤重于荆襄的见解。张之洞谓其卓见不 让于顾宛溪(祖禹)。1894年,张开设湖北译书局,代钧留任总海国地理编辑员,并在武昌创 立舆地学会,尽出所藏舆志之书,开展舆志学术研究,培养地学人才。1908年病逝于武昌, 学会随之解散。遗著有《光绪湖北地记》、《中俄界记》、《中国海岸记》、《五洲疆域汇 编》等10余种、100余卷。堂叔世可任学会编辑,曾将俄文原本《亚洲北段图》74幅译成中 文出版,受到英国著名舆地学家傅兰雅赞赏。堂弟代辉,曾留学日本,学会采用西法印图, 开中国西法印图之先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