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用户运营的角度谈新媒体转型

 新用户84973539 2020-06-03

传统的出版机构是很少会关心用户运营的。

在传统的出版模式下,我们更多思考的是如何生产更好的内容,围绕着如何选题,如何组稿,如何能够和更有影响力的作者合作,甚至如何发行,但几乎不会考虑如何与读者更好的互动起来。因为读者一旦买书,对于出版社来说,价值就已经实现,至于读者是买回去镇宅还是没回去仔细研读,并不是出版社要关心的问题。

但是在新媒体模式下,如果用户不能和平台有效的互动起来,平台没有办法尽最大可能的把用户留在平台上,用户价值就不能得到有效实现。

从这层意义上说,传统出版如同盖房子,房子盖好,卖出去了事,而新媒体/数字出版如同做商业地产的运营,你要关心用户,关心流量,关心社区的繁荣程度,所以,传统媒体的转型,首先从意识上要做到从内容制造商向用户运营商的转变。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在互联网转型层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却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只是制造了一座座鬼城。

因为我们很少从运营角度去思考这种转变。我们在不停地盖房子,只追求房子的功能是否齐全,却不追求居住的舒适性和配套的完善,

所以表面上看起来,每个房子都有卧室,都有客厅,都有卫生间,但是卧室可能塞不下一张大床,卫生间可能没有下水道,客厅可能连一个窗户都没有。

是的,目前很多系统就是这样的。

表面看起来一应俱全,用户模块、商城模块、考试模块、学习模块,你能想到的模块都有,但实际使用起来:

用户可能无法打通;

视频可能无法加密播放;

商场可能没有接入便捷的支付;考试可能没有知识图谱的支持。

最重要的是,也许一切都有,但仅仅是一个花架子,用户一来,就处于崩溃的边缘。

这就是症结所在。

所以,如果要做一次成功的转型,是否我们需要摒弃制造商的概念,而转身去拥抱运营?从运营的角度反过来去设计系统?

用户关心什么?用户想要什么?如何知道用户需要什么?

用户希望有一个平台,能够全栈的为他提供服务,我买的书,能够搭配在线课程,能够方便的实现购买,能够简单的在线学习,能够随学随练习,能够及时的进行讨论。

所以,我们是不是需要实现书网的一键同步?我们是不是可以支持微信微博的直接登录?我们是不是支持离线播放?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考试和课程做最好的整合?

更关键的是,我们在做这一切的时候,用户满意了吗?我们通过什么方式能知道用户是否满意?是不是需要有功能能够收集到足够的用户数据,作分析,给建议,让我们做出改变,向用户更满意的方向进化?

如果这些问题没有答案,我们就设计不出好的系统,如果不是基于这些思考设计出来的系统,上线以后,也就没有办法运营好。

如果你觉得这些都太难,不妨考虑拿来主义。不过拿过来之前,可以先问一句,你们开发的项目中成功运营的有多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