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远】走进大桥古镇!

 冬不拉拉 2020-06-03

大桥镇位于定远东南乡30公里处,一直是定远东南乡富庶之地。其地名缘街北池河上,古代架有大石板桥,故称为“大桥”。

大桥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一千多年前,其境内就有了秦置东城(秦始皇前221年-东汉145年的东城遗址)。据明朝嘉靖年间高鹤编纂的《定远县志》记载:在定远东南离县城50华里的东城遗址;三官集故城遗址,轮廓非常明显,有内外两城。东汉末年的杰出战略家、外交家鲁肃,明朝都督沈仁也均出于此。

这里是革命老区、红色沃土。抗日战争时期,定远县民主政府曾设在大桥集;定远县抗日民主政府是在刘少奇同志直接领导下建立的。定远即是皖东抗日根据地建立最早、贡献最大的县,也是当时津浦路西根据地的中心。刘少奇组织召开的中原局三次会议,其旧址就位于大桥镇三官村湾杨自然庄。

如今这里街道宽敞、商铺林立,规划有序,绿树成荫;城市雕塑、历史公园、文化老街、红色旧址,集镇建设焕然一新。大桥古镇正以“印象河畔,红色大桥”为主题,突出“桥文化”、“红文化”两大优势,成功打造成为我县乃至皖东地区极为耀眼的“特色文旅小镇”。

这里是三国奇才鲁肃故里。

这里也是明朝都督沈仁故里。

沈仁墓原址上的武官石像,站立了百年,感受一份历史沧桑。

这里是古东城遗址。明朝嘉靖《定远县志》记载:在定远东南离县城50华里的东城遗址;三官集故城遗址,轮廓非常明显,有内外两城。

《括地志》云:“东城县故城在濠州定远县东南五十里。《地理志》云:东城县属九江郡。”故城在定远县东南五十里,即今天的大桥镇三官村。图为大桥古镇出土的汉代古墓。

中原局第三次会议旧址。

刘少奇塑像。

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和诸多的历史遗迹。

偏于定远东南一隅的大桥镇,当很多人还不熟悉的时候,其已然蜕变成为一个皖东地区屈指可数的“特色小镇”。新铺就的沥青大道,规划整齐的街道,赋有特色的人文景点公园,中原局红色旧址,让一个偏僻的古老集镇,焕发出了新时代的夺目光彩。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大桥)人,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

鲁肃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

建安五年(200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大战后,鲁肃常被孙权比作东汉开国元勋之首——邓禹。孙权专门为鲁肃而设立赞军校尉一职。周瑜逝世后,孙权采纳周瑜生前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四千人,因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孙权根据当时政治军事形势需要,又任命鲁肃为汉昌太守,授偏将军;鲁肃随从孙权破皖城后,被授为横江将军,守陆口。此后,东吴夺取了荆州三郡,鲁肃率兵抵御关羽,并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而关羽不敢相逼。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

鲁肃可以说是三国奇才。后世评价其:鲁子敬所见即孔明隆中之言也,真是英雄之见略同。人知孔明,不知子敬哉!鲁肃可谓是三国第一纵横家,最早预见三国鼎立,能力远超苏秦张仪。

在大桥境内发掘的距今已一千多年的汉代古墓。

汉代古墓被发掘后,现场散落的精致雕刻的古砖。

大桥境内发现的汉代古墓,其发掘出来的文物,笔者以为,按照文物管理权限,是不是应该保存在出土地的县博物馆;遗憾的是,当知道此事,骑车前往一探究竟时,古墓已被滁州市文物局考古挖掘。据附近村民说,考古队拉走了大量出土文物,就连古墓砖也成车拉走了,只留下地面散落损坏的部分残砖碎片。

东城遗址,史载该城秦置,公元202年项羽败至东城。西汉时,东城属九江郡,东汉时属下邳国,两晋时属淮南郡,南朝梁时在原址上置安州城,后废。公元524年,建定远县,县治设东城,直至唐天宝四年(745年),定远县治迁至今城。东城历经千年沧桑,仍保存较好,城内外发现有陶井、陶器、铜器等,为研究古代城市历史的变迁提供了实物资料。

多年前骑行探访位于大桥镇的古东城遗址。

(图为围观的村民们)

再次来到沈仁墓遗址。深以为,这些散落在定远大地上的文物遗迹,是我县历史过往的最好见证。

曾经的金戈铁马,都已黯淡在了历史的时光里。大明一朝,定远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将军县”。凤阳的朱元璋投奔了定远郭子兴的红巾军,收取了定远三千驴牌寨夯实了开创大明基业的军事基础。又得到了李善长、胡维庸、沐英、蓝玉、冯胜、冯国用、吴良、吴祯、胡大海、沈仁等等一大批后来的定远籍明朝开国将相辅佐,自此朱皇帝得以开天辟地建立了大明王朝。

沈仁(定远大桥人),官至明朝的一位大都督,如今安静地固守在故乡的一角。

湮没在荒野密林中的这尊石武士,就伫立在大桥镇境内。而他已经守护了上百年的墓主人,就是明朝都督,定远人:沈仁。

沈仁,定远人(今定远大桥镇),明代都督。元朝末举义兵豁鼻山,后归附明太祖,征战屡建功勋。封宜兴守御,复积功进福建都司都指挥使,以都督事致仕。沈仁从军30余年,身经百战,世袭福建都指挥使(明初,都指挥使与布政使、按察使并称三司,同为封疆大吏;福建行都指挥使司,明朝五个行都指挥使司之一)。

(历经百年的石刻,不该其祥的云饰图案)

「定远县志」(明高鹤纂修):沈仁,定远东城乡人(今定远大桥镇)。元末,举义兵于本县豁鼻山。归附,授领军百户。击椒山、池河等寨,取滁州。乙未,克和州。从渡江,克采石、太平、溧阳。丙申,克宜兴、广德、长兴,充掌印元帅。丁酉,克宣州、怀宁。戊戌,宜兴守御,应援常州,并守长兴。洪武元年,从大将克中原、北平。明年,调永平守御。十七年,升福建行都司都指挥使。二十一年,升都督佥事。

残缺的石像,无法抹去的文化之殇。

静卧故土之上,看世间风云起伏。

多少次的探寻,依旧是在惊喜中有着无限的感叹。站着的是历史,倒下的是遗忘。百年的守望,渐没与历史的荒野。

百年前的安详,未曾想竟凝视了一段百年的孤独。

跨越百年的神情,可曾洞穿这尘世的浮华。


中国人讲究对称,平衡,和谐。曾经墓道两侧,有文臣武将两尊石像对立而站,如今只有这一武臣了(2006年“文丞”被盗,据说追回后,被放置在县盐矿保管。2020年5月24日,在县委宣传部组织的董书冰散文集《老家定远》研讨会上,当谈起这件所虑之事时,宣传部夏部长说已经就此“文臣”石像生的早日回归大桥沈仁墓斡旋好了相关事宜,相信很快这对相视而立了百年的“老友”就会再相聚了)。

在这片小树林里,还散落着不少残缺的石狮、石羊、无头无碑的龟碑等石像。

现存的这尊石武士石像属国家二级文物,距今已有610年历史。这是千年古县的一个缩影,一段“活着”的历史见证。在感叹遗失荒野的同时,在没有更好的保护方案前,就这样原地保留下一份历史的原汁原味其实也挺好。保护好,也算是对历史、对文化的一份尊重吧!

如今只有武官手持宝剑镇守在故土之上,见证了沈湖小村落几百年来的生衍繁息。这里的老百姓都以国宝位于本村内为荣,甚至把石像作为祖宗敬仰,尊称“老石人”。很多孩子出生后都来此拜石像为“干爹”,以期在文武官的威严管护下,成人成材,有所作为。

乡村中还有段这样的传说:这里本有石马一匹。乌龟每曰用背上的槽运水给马喝,由于下田汲水殃及庄稼,雷公一怒之下,将其头劈掉,故成现在无头状。石马大概也是因为自此后无水喝便飞走了。虽然故事里富有神话色彩,却寄托着当地群众对这批文物的美好情感。

据说,沈仁和沈万三也有关联,目前尚无考证。

沈仁墓也不知骑行来过了多少次。对定远的热爱,对那些还有迹可寻的历史遗迹总是心之念念。只要有时间,几乎每年都会骑车来转转。2019年年底的一次探访,第一次发现了刚挖掘时间不久的盗洞。好在,引起了同行村民警觉,及时向村里反映了。这点我到是不担心,因为石像离村子很近,村里的人对“石爷爷”很是敬重,自然时刻有警惕保护之心。多年前的一次盗窃,正好被村民发现,然后全村出动,合力围剿,盗贼终未得逞。

沈仁墓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希望在立碑的同时,应对墓地的环境进行整治,清理出东倒西歪的石像,按明代古墓道格局重新摆列整齐,无论是对其保护还是打造历史遗迹景点,都是很好的举措,也是对文化的尊重!


      一代名将,大明都督,荣归故里,何等荣耀。在重视传统文化,留住乡愁的新时代下,将其打造成一个定远将相遗址公园,对古镇大桥,千年古县定远都是十分必要的。

欣喜看到,立于大桥集镇街头的沈仁塑像,即宣传了大桥,也增加了人文厚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县不少乡镇都是明代将相故里。定城的董槐、李善长、胡惟庸、沐英;二龙的蓝玉、虞姬墓;永康的戚继光故里;范岗的冯国用、冯胜;三和的吴良、吴祯等等,如果这些乡镇也把家乡的名人展示出来,立像与故里之上,不是很好的宣传吗?

中原局第三次会议旧址位于定远县大桥镇三官村湾杨村民组,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与定远藕塘烈士陵园一起被国家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是定远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

1939年12月至1940年2月,刘少奇化名胡服在定远县大桥镇三官村湾杨家召开了中原局三次会议,会议通过的一系列决议,统一了华中地区的党组织和新四军思想,明确了战略发展方向,振奋了干部和群众的精神,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新四军的壮大立下了不朽功勋。

中原局第三次会议后,在刘少奇、张云逸、徐海东、罗炳辉、邓子恢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带领下,新四军队伍得到迅速发展壮大,并在这里取得了周家岗、大桥攻坚战等一系列大捷。

中原局第三次会议旧址所在的大桥湾杨村民组,三面环河,是一半岛弧形的偏僻村庄。中原局第三次会址为三进院落,35间房屋。每进10间,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厢房2间,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有厢房3间,刘少奇居住在第三进,屋内有屏帐遮挡后门,院内配备电台设备。

2008年11月12日曾骑行来此,那时还没有改造。通过当时所拍图片,感受下旧址曾经的面貌。

纪实摄影或许就是记录当下,留存历史。当快门按下的那一刻,有些就成了历史记忆。

旧时民居精致的木雕

青砖灰瓦的建筑风格也十分考究。

破旧的旧址,反映出当时斗争条件的艰苦。

改扩建后的面貌已是焕然一新,充实了很多内部陈设。

如今这里已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千年古镇,自然最吸引人,也最能感受到一个集镇古老的地方就是有那么一条老街。

因为城镇化的改造,在靓丽了集镇风貌,改善了居住环境的同时,也是有得有失。街道亮化现代了,但老街曾有的古老风貌却淡化了。尤其老街上曾经的青砖灰瓦、青石古道都已荡然无存。

如今整洁一新的老街,却失了一份曾有的繁华与热闹。究其原因,随着集镇年轻人的外出,街道闹市的迁移,让老街就此沉寂了下来。

循着古老街道前行,也还能发现些星星点点的旧时痕迹。“抓革命、促生产”一个时代的口号,还依稀浮现在墙面上。

庚子之春,疫情稍缓,单车行走在大桥老街上,因为墙面上的这句火红的时代标语,逗留在这个老街老户人家门口拍照。热情朴实的一家人,正围着斗尖大方桌喝酒吃饭,见我在拍照,问明原由,十分客气的邀请我一同共饮几杯吃个便饭。感动、感谢之余,谢绝了他们的邀请,但这份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正是老区人民依旧保留的那份最淳朴热情的一面。

几乎同我县还有的老街相似,其实也不仅仅是在老街,如今的乡村,多数还是老年人居多,这是时代的使然,还是人们追求更好的未来使然,年轻人大多奔向更好的城市,乡村成了老年人的驻守。

随着最后一批坚守老街的老人离去,这些尘封紧锁的大门不知何时才能再次打开。即将开始的乡村振兴,我想在政策上一定会制定出吸引年轻人回归的有利政策,因为有人才会振兴。

寂静的老街,仿佛沉睡在了时光里。

皖东地区传统的农家客厅摆设,还是很有书香气的。每家每户,无论有无文化,都会在堂屋的家堂正中悬挂一幅中堂来装点门面;也会摆上故人的照片,代代传承一份家族的思念。

八方进宝、五福临门。

老街北门入口处的一户尹姓老户人家,也是目前老街上仅存一处过去茅草土房的主人。因为临近中午,一家人已围坐在一起吃午饭了。同样十分热情的邀请入座。行走乡间,你能处处能感受到一方水土上的人民,那份热情、友好、淳朴与善良。

家有一老是个宝。围坐在一起吃饭的一位长者,细问才知道,老人家已是96岁高龄了,耳聪目明,精神爽朗,每天中午还会喝上少许白酒,让人十分感叹,也是子孙们的最大福气。

老街、老屋、老人、老时光,共同见证了刘少奇、罗炳辉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大桥镇艰苦斗争的红色岁月。

愿老街能保留下一段时光的影子,愿老人家健康快乐的福佑着子孙及老街的平安祥和!

就这样骑着单车从定城出发,经仓镇,到大桥,匆匆寻访了大桥古镇。一上午的时光太过短暂,依依不舍地告别老街,已是正晌午的时间。骑上单车,赶往朋友老家官塘,去好好地吃一顿农家饭。

草锅烧出喷香的大锅饭还有锅巴,饭头上还蒸出了让人垂涎三尺的渣肉,还有自家搓的糯米圆子,以及一大桌的家常菜。对于一个骑行了近四十公里,大中午头赶来的人来说,这一桌饭菜的分量,你懂的!

丰盛的菜肴,好客的主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饱汉要知饿汉饥。

这一天的一来一回,骑行了近八十公里,累并快乐着!

游走在千年古县的历史长河中,寻找着那些或真实,或传说的历史过往,用所见所闻,记录下旅途中发现的历史碎片,用镜头图片,手机视频,串联起一段时空交织的画面,留下一个转瞬即逝的历史过往。

站在历史的遗迹之上,遥望感怀天地之悠悠,时光之匆匆;我吹过你吹过的风,我走过你走过的路,就让这些穿越时空的历史文物,来作为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坐标,用点滴记录,来感受那些曾真实存在亦或虚无缥缈的历史印记,积累下属于这片故土之上的前尘往事,荣耀过往,以图文记之,馈来时之需。

行走在焕然一新的古镇,徘徊在悠长的老街,感受一个集镇的古老与现代,繁华与宁静。这座地处皖东腹地的历史与红色小镇,即保留了他的历史厚重,又让红色精神代代传承,这里已然成为了定远小城镇改造的成功样板,正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在有着将相故里之称的千年古县,当你越深入了解,你才会发现,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历史与人文是那么的厚重。从东吴鲁肃、南宋董槐、明相李善长、胡惟庸,以致如今的总理家乡;定远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将相故里,这是何等的传奇!

岁月如歌,顺风而行。岁月的更替,究竟我们在追寻什么,渴望什么;我们不断的创造,又不断的舍弃,在追求发展与进步的同时,我们是否也抽空静下心来,回望一段历史,回看一下来时曾走过的路。在繁忙的时下,我们是疲于应付,还是做些馈及历史或这片土地上的大文章,留下些务实的举措,去造福一方。如果历史就是不断的遗忘,遗弃,那最终谁又会记得曾经的“我们”。在保护好历史遗存的同时,宣传好将相故里,即是传承又能更好的发展,大桥经验可鉴。

一天的骑行探访,仿佛触摸了一段被时光雕刻的历史!在古镇、在老街,在那些依旧可寻可见的历史遗迹上,它们仿佛是穿越时空而来,成为了这片土地上宝贵的历史财富。一张张图片的记录,想让这份历史能照见现实!历史仿佛静默无语,却又胜似千言,古老的集镇静待我们的耐心解读,认真的抒写!

故乡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谨以图文,展现家乡的一份历史厚重!希望这些散落民间的珍贵历史文物,都能得到妥善的保护!希望大桥古镇建设,千年古县,将相故里的定远越来越美丽!


图文/顺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