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家喻户晓,6旬大爷:你们都理解错了

 岚韵 2020-06-03

要想诗史留名,其实作品也不用太多,有那么一、两首惊艳之作就可以了。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存在,就证明了这一点。王之涣平生存世的作品不多,仅6首而已,但其经典作品《登鹳雀楼》和《凉州词二首》令唐代多数文人望尘莫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家喻户晓,6旬大爷:你们都理解错了

本期小美要和大家说的,便是这首《登鹳雀楼》。这是一首曾被誉为五绝之首的千古名作,入选小学课本多年,算得上是家喻户晓的作品,我们来看看全诗: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家喻户晓,6旬大爷:你们都理解错了

写这首诗时,王之涣35岁。他早年及第,后被罢了官,过上了四处漫游的生活,这首诗是他登上鹳雀楼时所写。就这么短短20个字,让本来名气不算大的鹳雀楼红了1000多年,成为了很多文人墨客向往之地。

这首诗的特点就是写得大气磅礴的同时充满了人生哲理。因为全诗无一生僻字,所以理解起来也就很简单,小学生不看翻译都能解释,其大意如下:太阳依傍着山峦缓缓落下,黄河水滚滚而下,向着大海流去。

站在鹳雀楼上,要想看到千里之外之景,那就请再往上登一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家喻户晓,6旬大爷:你们都理解错了

可就是这首咱们背了这么多年的诗,却有一位6旬退休老大爷表示:你们都理解错了。这位老大爷名叫刘忆龙,是临潼的一位退休老教师。老人家从事教育事业多年,对古典诗词很是喜欢,时常以民间文化爱好者的身份发表一些文学作品。他曾指出李白《静夜思》中的“床”是井边的栏杆,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但是他对“白日依山尽”中“白日”二字的解释,却让很多人懵圈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家喻户晓,6旬大爷:你们都理解错了

刘大爷认为,“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不是指傍晚时太阳,而是指朝阳。他这个说法,就让很多人懵圈了。刘大爷认为,夕阳多数都是红色的,咱们不是一直说夕阳红,白日怎么可能是夕阳。相对而言,朝阳的阳光更刺眼,才更符合“白日”的说法。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小学课本上的解释岂不是错了。而且如果是朝阳,那“依山尽”又如何理解呢?所以,这5个字一下子变得不好理清头绪了,感觉怎么理解都有问题。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家喻户晓,6旬大爷:你们都理解错了

从“依山尽”这3个字来看,笔者认为王之涣写的就是傍晚时的情形,这也是大多数从古至今多数人的理解,是没有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大家对“白日”的理解不够深。目前比较合理的解释有两种:

第一种,夕阳确实是红色的,而王之涣之所以故意不用“红日”,原因就在于当时看天空时有雾气。雾气遮住了阳光,让红色也泛白。这样一来,就为下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做了铺垫。有雾气,所以才需要登上更高楼,才能看得清楚。这种理解,是说得过去的。

第二种,“白日”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指的就是太阳,不是特指指夕阳,也不是特指朝阳。王之涣这5个字的意思就是:太阳傍着山峦缓缓落下,是根据“依山尽”推断出这是夕阳,而不是根据“白日”二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家喻户晓,6旬大爷:你们都理解错了

这种用法,在古诗词中是很常见的。比如曹植《赠徐干诗》一诗,曾写道“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阮籍《咏怀诗》中的“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陶渊明《杂诗十二首》中的“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在魏晋文化中,白日被赋予了特殊的审美意义,强调的是日丽中天、光芒闪耀的情形,所以这一说法十分普遍。到了唐诗中,这一意象被继承下来了,所以很多唐诗也都用到了它,王之涣此诗也是如此。

以上两种理解方式,小美认为都是有依据的,都是合理的。而刘大爷的说法,因为夕阳是红色就认为白日不是写夕阳,而是写朝阳显然说不过去。毕竟按物理学来说,朝阳其实也是红色,哪怕程度不一样。不过,品读古诗词是见仁见智的,刘大爷边读诗边思考的态度,是值得我们点赞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