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另眼观点】赶上优秀摄影师 你只差了这一步

 秋风为伊 2020-06-03

我们是不是被误导了

中国有智能手机的大概8个亿左右。都可摄影,大概有两个亿左右的人群爱好摄影。大致上有3500万到4000万摄影发烧友。中国摄影人的装备绝对一流,拍东西也不会差,尤其是抓取瞬间、拍摄技术和吃苦精神可让世界称道。而作品却不能与之比翼,差距主要在哪里,常年与国际摄影师接触的专家们看来,就差这一步---我们的摄影师图片编辑的编辑能力。现在,重要的国际国内摄影评选中都有专题或系列组照的评选。但我们的组照不少是没有逻辑、没有关系、没有故事、没有细节,这是相当要命的事。

任何一次的拍摄都离不开前期的准备,中期的拍摄,后期的处理和最终编辑展示。绝大多数摄影都对中期的拍摄以及后期的处理情有独钟,然而最为关键的前期准备,最终编辑展示,却是被忽视了的。就是有,也被误导了,在中国找度娘问问,摄影之前的准备大都是器材、配件、天气、场景、参数等方面。拍摄照片后干什么,大都是怎么储存、导入、分类、PS等。而在国外,不说美国纽约摄影学院的经典教材,就是英国的摄影启蒙《边拍边学100法》第一页也写着------提高摄影师的眼力。拍摄照片后干什么,他们的答案是像专业人士一样编辑、展示作品。

两相比较,区别真的很大。这两头看似没有关联,其实息息相关。

策划与编辑真的很重要

摄影之前最先行的应该是策划。身未动而心已远,专题或组照摄影,策与不策,天壤之别,策划,就是拍摄影前对整个摄影行动的预测、设计和谋划,帮助我们弄清楚、想明白为什么拍、拍什么,怎样拍好的问题,包括对选题,立意、表达、叙事的预置,对场景、人物、光影、构图的预判,会促使我们做足功课,心中有数,在现实拍摄中得到印证或及时修正,如同新闻采访前拟好提纲一样有把握,减少拍摄中的盲目,增加作品成功的概率。更为最终的图片编辑和展示提供了明晰的思路。如同亚当斯倡导的'预想法',就是在阐述看到景物后思考如何在相纸上表现出它的特制,并按照最终的效果来运用实施所有的前期和后期的技术操作。如省协会主席谢子龙的劳模系列《撸起袖子加油干》就是系统策划的成功案例。

不会编辑真的很成问题经常看到有的摄影人不少好片,光影、构图、动态抓取等都很优秀,视觉效果棒棒哒,可组成的系列或组照,除了给你强烈视觉冲击力的一番轰炸外,而作品要传递给你什么却没有整体印象,这不能不说是特遗憾的事。有时候,平凡和卓越只有一步之遥,这一步就是策划或编辑。

还有些老摄影家穷尽一生的心血的照片,随便拿出几张都是好东西啊!但因为平常没有编辑,也没有记录,只能望而兴叹,好作品成为了鸡肋。现在的数码更是可以不计成本储存,可不做好编辑 ,东西越堆越多,最后也会乱七八糟无从下手。

你会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来编照片吗

所以,著名策展人陈小波告诫大家“摄影师万不能总是在拍啊拍的。好的摄影师应该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学习、思考,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拍摄,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编辑整理自己的照片”。

摄影者在没有运气遇到好编辑时,不妨学着自己去编辑。如果一个好摄影师同时又是一个好的编辑的话,那他就像老虎插上了翅膀。摄影师只有学会编辑照片才能做自己照片的主人。

云南摄影师吴家林和纪实大师马克·吕布接触12年,他学的最多的不是摄影,而是编辑。马克·吕布每年都要求吴家林把自己编辑好的片子用国际专递寄给他,然后他再进行第二次的编辑。吴家林的照片被大师反复观看并且按他的理解分类。我看过他们的通信,编辑好的照片用A、B、C做代码。从看到吴家林的第一批用小名片盒装的自己编辑好的照片开始,马克·吕布就在西方摄影界不断推介吴家林。

怎样来编辑好我们的图片

绕主题来减。确定一个明确主题,对与主题相关的图片入围,不相关的一点不马虎减掉,不要因视觉的出彩而不能割爱。这样会冲淡我们的主题。如焦波的《咱爹咱娘》就是主题先行的成功案例。

围绕故事来加根据故事的发展脉络丰富影像,故事性的专题往往不是一挥而就的,而是需要深入再深入,挖掘再再挖掘,增加最有代表性的典型画面,最感人的细节,最能推动故事的关键点。

围绕逻辑做精。要思考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本质的还原,来精心选择组合形象画面,时空不颠倒,线索不混乱。也包括作品本身的风格统一,格调一致,画面全景、中景、特写组合恰到好处。

围绕结构做巧。作文中的“凤头猪肚豹尾”对于摄影作品的编辑也是适应,并且是很讨巧的事。就是把最好看吸引眼球照片放在开头,把最体现细节、推动情节的作品放在中间,把最有余味最有力量的作品放在最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