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记•大学》八条目|认知的最高境界是通达事物的根本,然意诚是关键、格物是功夫

 Fendsomowrqc4g 2020-06-04
经典导读读原文·悟原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

研究万事万物所表现的形态,认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就可获得新的知识,增长智慧,然后获得正确的认识。在智慧引领下,反观自身,我们才会更加深刻的理解自己,使内心意念真诚。内心怀着对万事万物的感念与诚笃,从而对待客观事物时,能够树立并保持不偏不倚的心态,即端正心意。内心固守中正诚敬,心意端正才能修养好的品德。有了自身高尚品德的修养,才能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处理好自己的事业、心怀国家和社会。国家治理好了,社会矛盾越来越少,天下即能太平。

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头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如果这个人的根本(也就是内心)败坏了,家庭、事业要处理好,那是不可能的,以怀社会和国家大计,那更不可能了。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本末倒置,将应该重视的事情忽略了,应忽略的事情即重视起来,想要达到社会安定、国家兴旺那也是不可能的。

这就叫知道了事物的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齐其家”,将自己家庭或家族的事务安排管理得井井有条,亲人与亲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族事业繁荣的意思。

“修其身”,锻造、修炼自己的品行和人格。

“致其知”,让自己得到知识和智慧。

“格物”,探究、认识世间万物的本质。“物”指天下事物之理,“格”的意思是穷尽。是说对外界事物进行深入的认识,明白一切事物的道理,去除了非正常物欲的蒙蔽,推致自己内心的良知,使自己的心灵回归本真。

“一是”,全部都是的意思。

“知本”,抓住事物的根本。人心都是灵动的,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只不过因为万事万物的道理被不明遮蔽,所以人的知识受到了限制。因此,要不断的探究事物的本质,使自己心的层面不断的提升。经过长期的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精粗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道理都得到呈现,再也没有不明和贪欲。这就叫万事万物已被认识,达到了顶点。


阳明先生也说:“所谓致知并不是后世儒者所说的扩充知识的意思,而是指推致自己的良知。这里的良知就是孟子所说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它不用思考就能知道,不用学习就能具有,所以称为良知。它是天命之性,心之本体。”“致知必在于格物。物即是事,格即是正。格物即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就是去恶为善,使良知没有亏缺蒙蔽,这样方能达到至善。”

上述八条目采用先果后因的顺序,阐述了自身修养和所要做的事由内而外、由小到大的进层关系。意诚、诚信是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2020.05.3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