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大事求学问必经过之境界

 背后国文 2020-06-04

《论语·为政篇第二·四》,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可以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可以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都不越出规矩。”

很多人能明白这段话在讲什么,却不明白孔子为什么要讲这么一段话。

本章是孔子对其一生的总结,他选取了人生的几个关键节点,15、30、40、50、60、70岁,他达到了怎样的程度。他从15年立志学习开始,到70岁随心所欲不越出规矩,每一个年龄段都呈现出不一样的品质。可谓一步一个台阶,每经过十年到达人生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一个成人,一个完备的人,一个理想的人。这是他人生真实的写照,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和他有一样的经历,不可能千篇一律复制他的模式,那么如果我已经40岁或50岁了,但我没有前面的十五立志学习和三十而立,或者四十不惑,我该如何完成我的人生呢?

实际上孔子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借鉴,以他的人生经历为例,讲述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要获得学问,修养品德,应该要经过立志学习,立身处世,免于迷惑,悟天命,顺天命这样一些必经的过程,最后才能达到随心所欲不越出规矩的境界。而这每一个过程又唯有在一个人的15、30、40、50、60、70岁这样差不多的年龄段才能达到,因此要获得真学问,修养真品德,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必须把握好,而且必须通过学习和实践,达到每个阶段所对应的程度。

所以这些人生阶段是有顺序的,而且受年龄限制,这个不难理解。一个人不可能不立志学习就能做到安身立命,也就不可能有后面的阶段。同样,没有在十五岁的立志学习,也就没有三十而立。虽然年龄不可能像孔子说的那样精准,但一定是在差不多的年纪人才有可能达到相应的程度。比如说颜渊,他有可能二十几岁时,就可以立身处世;三十几岁时,就可以免于迷惑了。再比如子路,他则可能五十多岁时,才领悟天命;六十多岁时,才顺从天命。

这让我想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说作为一个做学问的我,首先要高瞻远瞩认清前人所走的路,总结和学习前人的经验,这是做学问的起点。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说作为一名做学问的人,应深思熟虑,饱含热情、不惜一切的追求自己的目标,这是做学问的必经过程。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说作为一个做学问的人,只有在学习和苦苦钻研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够功到自然成,这是做学问最后达到的境界。

做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的、不懈的努力,必须经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反省、改过、悟道等过程,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才有脱胎换骨似地进步和提高。人生是一个不断改过迁善的过程,一个人不可能三十不惑,四十而知天命,五十而耳顺,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述而篇第七·一六》)孔子说:“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时专心研究《易经》,以后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因为如果孔子三十岁就学习《易经》,他并一定能做到不会有大的过错。《淮南子·原道篇》说:“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意思即蘧伯玉在五十岁的时候能知道他以前四十九年的过失,讲他善于改过,一直在改过。

所以要达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不越出规矩,要努力使自己逐步成为完备的人,在《宪问篇第十四·一三》,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子路请教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孔子说:“明智像臧武仲,淡泊无欲像公绰,勇敢像卞庄子,多才多艺像冉求,再用礼乐来加以文饰,也可以算是最理想的人了。”稍后又说:“现在所谓理想的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看到利益就想该不该得,遇到危险愿意牺牲生命,长期处于穷困也不忘记平生期许自己的话,也可以算是理想的人了。”

想一想要成为一个完备的人有多艰辛,要明智,要淡泊,要勇敢,要多艺,要有文化修养,这些都是在学习中来,在实践中来。当年龄到了一定阶段,具备了一定的品德修养,积累了一定的仁的思想,践行“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道德准则,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完备的人。

成人的过程艰难曲折,要达到孔子那样的高度,要减少和杜绝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时刻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篇第十四·二五》)孔子说:“古代的学者认真修养自己,现在的学者一心想要炫耀。”意思就是孔子希望学者为己,不希望学者为人,这是儒家一直倡导的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希望达到理想的圣与仁的人生境界。

今天有志于为学者,更要慎重地面对这个问题,不要为了“为人”而忘了自身的修炼和提高。如果我们做反了,怎么可能悟天命,顺天命,就是我们活到一百岁,依然没有可能随心所欲不越出规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