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清官员赴欧学习,火车、轮船、兵工厂视而不见,竟留意这个....

 zjshzq 2020-06-04

来源 | 头条号“拾壹谈主”

大清王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从一个独立的封闭的封建国家,被英国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一个口子,五口通商让外国商人名正言顺的贸易。十二年之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更是结结实实的打了天朝上国一个响亮的耳光,《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陆续签订,大片领土被割让,痛定思痛之后一些有学之士把目光投向之前视为夷人之地的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随即在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洋务派决心下,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开始了。

鸦片战争

这个时候对于西方的了解主要是来华洋人的口述和翻译的西方书籍,还没有人亲自去西方看看这个世界是啥样的。这时一个机会摆在了恭亲王奕訢的面前。

1866年,时任清朝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罗伯特·赫德申请回国结婚,同时建议清廷派官员随自己同去欧美各国考察。反对者有之,赞成者有之。

奕訢在向慈禧奏请时言及:“洋人能至中国,国人为何不能至西洋。况且总理衙门成立后,一直缺少熟悉西洋的官员,此事若能成,幸也!”

总理衙门的大臣

在慈禧的同意之下,奕訢立马着手准备挑选观察团首席代表的人选。这个人选不太好挑选,需要满足很多的硬指标——首先一定要是旗人,其次一定要是知书达理的儒学之士,再者要有适当的官衔,去的人官衔不能太大,以免万一出了纰漏没有回旋余地。

选来选去,选中了时任海关总税务司中文文案一职的斌椿。斌椿虽已63岁,但他是正白旗人,曾经做过一任知县,又与赫德熟识,十分符合奕訢的选人标准。就这样斌椿等一行五人从上海出发,三十八天之后来到了第一站——马赛。

照片中的斌椿

对于斌椿等人来说,眼前所见到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在马赛见识了电梯,去往巴黎平生第一回坐上火车(15年后清朝修建了自己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从凯旋门到凡尔赛宫,留给他们的印象是“楼阁华美,人物繁盛,轮车铁道,玉石琼莹”,在法国的十七天,斌椿等一行人行踪成了当地报纸每天的头版头条的话题。

19世纪的巴黎街头

之后,他们和赫德一起来到伦敦——工业革命的摇篮。斌椿等人眼前的伦敦“道路平坦,园林茂盛,街巷整齐,市镇繁盛”,比之巴黎更为繁华。在伦敦他们参观了刚刚开通运行才三年的地铁,这时的伦敦地铁才有7个站点,但每天乘坐人次约有两万;在伦敦他们见到了才发明七年的脚踏式缝纫机;在伦敦他们参观了英国议会和法院。甚至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还在白金汉宫为斌椿等人举行了欢迎舞会。斌椿在同女王会见时这样说道,“得见伦敦屋宇器具,制造精巧,甚于中国。至一切政事,好处颇多。且蒙君主优待,得以浏览胜景,实为感幸。”

19世纪后期的伦敦地铁

在英国待了37天,斌椿等人去到了普鲁士,这时的普奥战争已经到了尾声,还有五年德意志帝国才建立;他们还陆续考察了瑞典、丹麦、沙俄等国,都受到了盛情接待。同年九月斌椿等人回到北京。

这一次半官方性质的考察之行,既是中国人走出国门,亲身接触西方社会,同样也是西方人近距离接触中国人。在彼时西方人脑海中中国人的形象,还是停留在马可波罗的书本里。据1866年法国《费加罗报》的报道称,当时的法国人对于斌椿戴着眼镜,觉得很诧异,为什么从一个愚昧的国度来的人会眼镜这种比较现代化的物品,但西方人不知道早在顺治年间眼镜在中国就很普通,一副眼镜的价格不到十文钱。东西方彼此间的误解和刻板印象可见一斑。

西方人眼中的清朝

而对于斌椿同样如此,作为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并不理解他所见到的东西代表了什么,甚至认为“英国人的火车就是我国的木牛流马,显微镜就是佛学中的一花一世界”。要说此次考察对于后世的影响,唯一的亮点就是斌椿将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带回国。但是不管怎样,这次考察一定程度地了解了真实的西洋诸国,东西方有了实质性的接触——六年后,首批30名幼童官派赴美留学;十年后,清廷向欧美各国派出了第一批外交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