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没有朝代以九省通衢的武汉为都城?

 标准生活 2020-06-04

说起武汉很多人都知道,它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在整个中国版图上基本位于中心位置,而且其水路交通极为发达,可以说是真正的物华天宝,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在长达三千年的王朝史上,武汉为什么从来没有被定为都城呢?

武汉有地理位置,有方便的交通,靠近江南的经济也不错,为什么要说武汉不适合作为都城呢?

古代都城有什么讲究?

首先是居中。《吕氏春秋》曾记载说:“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这里的“天下之中”是相对的,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地理位置。如商朝统治的核心区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所以,在商朝人眼中,天下之中就是豫北一带。

而随着后世朝代版图的扩大,“天下之中”的区域也在发生着变化,从西周到唐朝,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都是在东西向的西安和洛阳这个纬度范围徘徊。直到金、元入主中原,为了更靠近草原猎区这个传统根据地,才打破了“天下之中”的建都定律。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也曾打算建都西安,可惜因太子朱标突然离世,此举未能成行。

其次是近河。都城通常要临近河流或人工运河,一方面河流是城市的生命线,另一方面古代的陆路交通耗时较长,而水上交通却方便快捷,能迅速传递消息,运输物资。

居中和近河,都是为了实现对全国版图的有效管辖。

第三则是要开阔。都城附近必须要有足够数量的可供开垦的农田,以确保生产性经济活动的开展;同时也需要满足未来城池不断扩建的需要。

说完了这些选都的定律,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座城市—武汉。

武汉是湖北省会,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特大城市,由武昌、汉阳、汉口三镇组成,常被称作“大武汉”。武昌、汉阳在汉末时即已形成,在清朝乾隆时期,汉口镇崛起,“三足鼎立”正式建立。

与武昌、汉阳相比,“武汉”这个名字出现的很晚,直到明朝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在《汉阳府学记》中才提到“武汉间摘发无宁”,首次将武昌和汉阳并称武汉。

那么武汉适合做都城吗?我们来把历朝历代定都的条件一一与武汉进行对比。

首先是居中。武汉的地理位置是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显然,武汉是一个中纬度城市,汉地十八省大半在武汉周围,北可控中原,南可制湘、粤,西可望巴蜀,东可下吴越,武汉恰似一个圆的圆心,可以说,武汉正是居中独厚,居“天元”之位。

其次是近河。武汉地处长江中游,长江和汉江在此交汇,江河纵横、湖港交织,三国时期司马懿称其为“心喉”。优渥的条件,不仅有助于浇灌开阔的江汉平原,更是让武汉成为长江航运中心。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自古就让武汉一带的社会经济异常活跃,东周时期,楚国有八九座城邑都建在汉阳到黄陂方圆百公里的范围内。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首府,明朝时汉口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有着九省通衢的美誉。

然而奇怪的是,历史上鲜有政权将都城建在武汉,三国时期孙权曾在武昌称帝建国,但可惜三国时期的武昌是指今湖北鄂州,并非武汉三镇。

唯一能和武汉建都扯上点关系的,是元末枭雄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曾在1356年短暂迁都汉阳。

武汉究竟存在什么样的“缺憾”,让历朝历代在选择都城时,都对武汉视而不见呢?

一、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虽然历代定都的原因很多,但是最关键的其实还是经济,而这个经济不仅仅是我们现代的经济,更是古代作为一个王朝基础的,土地,农民。

“武汉三镇”这个词,其实就表明了武汉这三个地方,历史上的规模是不大的。长江和汉江把武汉一分为三,因此形成了汉阳、武昌、汉口这三个地方。相比于武汉周边的荆州、襄阳,武汉三镇建成较晚。在历史上湖北的中心一直是襄阳或者荆州的。

真正繁荣发达起来,还是在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实行藩王制度,把第六子朱桢分到武昌当楚王,那里才作为地方上的一个中心,经济文化才发展起来。

在明代成化十年以前汉口和汉阳一起发展,直至公元1474年,汉水改道从龟山北麓入江以后,汉口才独立发展,因此,今天的汉口仅有500多年的历史。

虽然历史较短,但武汉三镇中却是数汉口经济最为繁荣,1858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天津条约》中规定将汉口开放为通商口岸,可见当时汉口在运输与商业上的重要程度。至20世纪初,汉口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城市,民国初年年产值仅次于上海,而且汉口与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并成为“四大名镇”。时至今日,汉口成为了武汉地区的金融、商贸、对外交往中心和主要交通枢纽。

二、文化基础

武汉在历史上属于楚地。楚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但从来就不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从西周开始分封的时候,也只是给楚地封了一个子爵。

而在古代武汉或者说楚地一直没有机会能够成为天下的中心,唯一的一次,是项羽定都在彭城。但严格地说,即便定在武汉,项羽的西楚国,并不算一个大一统的朝代,只能说是比较强大的诸侯国。

但是长安就不一样了,有秦有汉,后来还有隋唐。而南京更是六朝古都。即使是北京,那曾经也是曾是忽必烈的潜邸。后来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就把北京作为都城,后来北京又是燕王朱棣的潜邸,北京又一次成功夺冠。

而武汉相比较之下运气就差了很多,人杰地灵的武汉没有机会出一个统一天下的政权,缺少统一天下的话语权。

三、地理环境

首先,政治的边缘。武昌在历史上属于古荆州地区,而古荆州地区,在历史上就不是封建王朝尤其是大一统王朝关注的重点。在秦汉时期,中原王朝面对的主要敌人是北部的匈奴。为了反击匈奴,最好能毕其功于一役,汉武帝开始凿空西域,帝国的重心开始向西北方向转移。此时的政治和经济中心都在北方的中原和关中地区。相比直线,武昌的位置就显得比较边缘。

隋朝时期,开凿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余杭、扬州以及开封等地成为新的经济中心。唐朝以后,海上丝绸之路走向繁荣,沿海的扬州、泉州以及广州等地迅猛崛起,同样没有武昌。唐朝灭亡后,政治中心东迁到河南,经济重心南移到江浙,武昌同样没有被考虑。而元朝开始,北京成为新的政治中心,江浙继续作为经济重心,武昌则成为彻底的边缘地区。

其次,军事上的劣势。整个江汉平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漏斗,面对北方政权的时候除了襄阳这个口子,几乎无险可守。秦岭-大别山一脉造就了得天独厚的襄阳防线,但也意味着襄阳失守,整个武汉湖北乃至于整个东南门户洞开,防线瞬间崩溃。所以这也是南宋一丢失襄阳没几年就亡国的原因。

所谓成也“天元”,败也“天元”。武汉通衢天下的同时,却也饱受“四战之地”的苦恼。汉高祖五年,刘邦打算定都洛阳时,张良就精辟的指出建都要遵循“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的原则。

再次,地势的低洼。长江穿过武汉,长江和汉江在给武汉带来水资源和航运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水患。

古代的黄河,一直以来就给下游的河南、山东、江苏以及河北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而长江作为我国第一大河,水量是黄河的至少17倍!这就意味着一旦长江发怒,造成的后果将更加严重!在长江流域的几个大城市中,武汉的平均海拔只有23.3米,在平均海拔上和重庆的259.1米相差太远,注定是悬在水边的城市。

清朝文学家刘鹗曾非常精辟的道出武汉的地理特征:“一水中流分武汉”。武汉地势整体偏低,武昌、汉阳、汉口又被长江分割成三块,这种城内河湖塘堰众多的格局和强降雨的气候,让武汉极易遭受洪灾,显然无法成为都城首选。

四、唯一的机会——武昌起义

武汉的发展其实也是从近代才开始的。

在洋务运动时期,得益于武汉出色的水利交通条件,汉阳兵工厂、大冶铁厂、湖北枪炮厂以及各个学堂都在武汉建立,一下将武汉从一个小透明上升到了全国重要城市的地位。

再加上武昌起义的爆发,武汉成了全国的中心,因此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想要的确是想要在武汉建都。在他看来,武汉控制着长江中游,周边多有山脉,北边有襄阳作为屏障,交通发达铁路密布,一旦碰到什么事情,全国各地都可以用最快速度的赶到武汉。

但随着袁世凯的窃取辛亥革命成果、中山先生的英年早逝,这让离定都已经近在咫尺的武汉,终究失之交臂。而这次以后武汉也就再没有机会成为首都。以江浙资本家买办起家的南京国民政府自然要将中心放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