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似卵非卵!4亿年前几丁虫身份之谜揭开

 一林冷月图书馆 2020-06-04

几丁虫是在距今4亿年前后的海洋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微小化石,长期以来生物学属性不清,以前大多被认为是某类生物的卵。近日,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梁艳博士等通过研究提出,几丁虫更可能是独立的生物而不是其他生物的卵。

1963年,伴随着几枚茧状保存标本的发现,几丁虫被许多学者认为是某类后生动物的卵或卵囊,这一说法也逐渐被广泛接受。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梁艳、唐鹏博士等中外学者,对美国俄亥俄州上奥陶统2块化石样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化石里几丁虫的壳体长度相差3倍有余,且壳表纹饰及体室下部的收缩随着壳体变长愈发显著,其形态差异似乎更接近纵向生长。这一现象与时下主流的卵或卵囊学说相去甚远。

为了进一步探索几丁虫形态差异的幅度及其生物学属性,研究人员对前人发表的57属378种几丁虫的最大最小壳长比以及来自现代水生6门10纲45种无脊椎动物卵的大小差异值进行了类比研究。结果显示,当度量标本的数量足够时,几丁虫壳体的大小差异明显大于现代水生无脊椎动物卵的大小差异,说明其为后生动物的卵的可能性极低,更可能为一类独立的微体生物。这一发现将为研究地质地层和古生物生存环境带来新的依据。

几丁虫

  

  

已绝灭的一类亲缘关系不明、分类位置不定的海生微体古生物化石。单体或群体。大小50~2000微米不等,

多小于500微米。外形为长颈瓶状、壶状或圆筒状等。壳囊主要由壳体和壳颈组成(少数不具壳颈);沿中央轴辐射对称。一端开口,称口端;另一端封闭,称反口端。表面光滑或具粒状、线状、刺状或皱状等各种纹饰。生存于5亿年前到3亿年前的奥陶、志留及泥盆纪。鉴于其不透明或半透明的类几丁质壳壁,德国微体古生物学家艾森纳克(1931)最初将其作为一类独立的化石,命名为几丁虫。

本帖内容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