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指名道姓咏栀子花,有何用意

 读书工 2020-06-04

杜甫是个有家国情怀的诗人,他的诗多是反映社会现实和民众的生活。特别是安史之乱以后,他的诗歌格调更是沉郁顿挫了,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感伤和忧愁。

因此他后期的诗作多是纪实的,反映社会的动荡离乱和百姓的艰难苦恨。作者感时伤世,他很少有过开心的微笑,很少像其他人一样,去高高兴兴地吟风弄月,描花写草。

只是在结束了长期的西北流浪生活,在成都盖了一间草房安定下来以后,他的心情才开始开朗起来,才有了赏花的心情,才愿意去江畔独步寻花。

这个时候他的心情轻松了一点点,于是才有了“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才有了“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才有了赏花写花的心情。

但是杜甫很少像其他诗人那样去单独指名道姓地吟咏一种花,他写花总是附带的。如写雨时带出“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写曲江时带出“穿花蛱蝶深深见,饮水蜻蜓款款飞”。

但是有一种花就很特别,他是指名道姓的,那就是《栀子》,而且还写了两首。杜甫对栀子花这样情有独钟,是不是栀子花它那特别的平凡、洁白和芳香打动了他呢?下面我们就来仔细欣赏其中的一首。

《栀子》

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

于身色有用,与道气伤和。

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

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

首联说的确实是这样,比起其它的树木起来,栀子树太少了。正因为它的稀少,所以就越发地显得可贵,所以人们见了栀子花,就情不自禁地要去欣赏它,攀折它。

颔联是进一步说它的使用价值。栀子花成熟后,会结一个橙色的果子,那橙色可以用来染丝帕。就像古时石榴花用来染色石榴裙一样,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化学染料。

又因为那黄栀子的果实,它是一味中药,具有祛火去热、消炎解毒的性质,可以清肺止咳,凉血止血,所以把它的凉性说成“气伤和”。

颈联是说经过秋天的风霜后,这栀子花就形成了黄栀子,这果实也是来之不易。而叶子经过雨露的滋润,也是一年四季革质常绿,郁郁葱葱,给人以美好的视觉效果。

尾联是说栀子花有着不随流俗这样独特的秉性,它喜欢素雅的颜色,喜欢温湿的环境,喜欢靠着水边生长,让清澈的水面倒映出自己高洁的身影。这种秉性是无人能够改变的。

但是杜甫作为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立志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难道就愿意这样直白地来吟咏一棵栀子花。

不可能是这样地浅显,历来诗论都认为杜甫是有所寄托。杜甫写栀子花是带了满怀的伤感和忧愁,他是在以栀子花自比,写花就是写自己的品格和身世遭遇。

诗中说“诚未多”,即是指当时像他杜甫那样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人确实很少,人们几乎都跑去追名逐利了。说“色有用”,“是指自己的才学和立志报国的信念不改;说“气伤和”,是指作者敢于得罪权贵、不同流合污的性格。

“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也即是指诗人自己认清了这条匡时济世、报效国家的道路,他就不会去改变初衷。事实上,像李白、杜甫这些大诗人都是有远大理想的,而且也是很清高的。

有人说,杜甫写这首诗时,某些地方参考借鉴了南北朝诗人谢朓的《咏墙北栀子诗》。现录下此诗,以供比对。

有美当阶树。霜露未能移。金蕡发朱采。映日以离离。幸赖夕阳下。余景及西枝。还思照绿水。君阶无曲池。余荣未能已。晚实犹见奇。复留倾筐德。君恩信未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