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丹们出轨,请别让谢杏芳们承受“二次伤害”

 新用户48533353 2020-06-04

(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个巴掌拍不响”这句话,成为了混蛋们的护身符。林丹出轨后,很多人也用这句听起来很政治正确的话指责谢杏芳,这真是令人糟心。

一个巴掌拍不响的情况,只适用于击掌、鼓掌等喜庆场合,但在另外一些场合,一个巴掌是能够拍响的,比如拍墙、拍桌子、拍马屁、打耳光,不一定非要另外那只巴掌出场。主张“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仲裁者,是因为自己无法做到客观中立、赏罚分明,所以只好和稀泥,做老好人,两方都不得罪。到最后,“一个巴掌拍不响”成为了保护违反规则者、嘲笑和打击遵守规则者的舆论工具。

想必大家也看到过很多这样的新闻:有带孩子的妈妈好意提醒差素质的男人不要抽烟,结果她反被暴打一顿,然后人们说她嘴碎、自我防范意识淡薄,活该。

明明是洁身自爱的姑娘遭到了领导的性侵,事情公开后,领导有时会反咬一口,说是为了上位不择手段,不明真相的人则会莫名其妙地感叹一句:“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啊”!

就林丹出轨这个新闻来说,我们也不难看到这样一种论调:一个巴掌拍不响,一段感情的出轨源于家庭的不幸,女方除了痛苦,是否曾经自省过?是否分析过你的丈夫为何会有外遇?有没有可能是你的某些做法,将你的丈夫推到了别人的怀里?

原谅我真是完全无法忍受这样的论调,原因如下:

第一、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夫妻双方是基于认同对婚姻忠贞、对伴侣专一等价值观才走进的婚姻殿堂。如今,不遵守婚姻契约的是出轨者,为什么要苛责女方来做这段关系的反思者和觉悟者?退一万步讲,即便男方出轨是男女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这婚姻是共同的,出轨者是不是更有反思和觉悟的义务?

事实上,有人做过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婚姻出现问题的时候,女性更容易表现出不安,也更容易反思、寻求沟通和向外求助。这就出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女人可以接受离婚,但不能接受出轨;而男人可以接受他自己出轨,却不能接受离婚。很多女人的逻辑:“有啥问题不能通过离婚解决的呢?非得出轨!”可惜,很多男人的逻辑是:“有啥问题不能通过我出轨解决的呢?你非得离婚?”注意,他说的是通过“他出轨”解决。

第二、对自我和夫妻关系进行有效的、高质量的审视和反思,是每一个经历这种事情后的当事人应该做、必须要做的事情,但它是当事人与自我、与内心的对话,是一种私人化、私密化的体验。反思“我在这段关系中有哪些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属于受伤者本人自我反省的范畴,轮不到旁人来指手画脚。

很多人愿意去反思自我,是为了自己能获得成长,而不是为了这段关系。出了事儿之后,旁观者居高临下给人指出来,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并苛责被背叛的人反省,就是赤裸裸的“二次伤害”。如果我们突然被人打了一耳光,是不是也不能哭、不能骂?因为最正确的反应是反省自己的脸长得太吸引巴掌?

第三、一个真正有教养、有慈悲心的人,应该有最基本的同理心、同情心。关于如何经营婚姻、滋养夫妻关系的建议,你可以给在事前、事后,却不宜给在事中。换位思考一下,当你遭受伤害,正在消化别人给你的羞辱和痛苦的时候,旁人跑出来叫你反省,那对方这句话的效果是不是可以等同于在说“你活该”?

第四、上了点年纪以后,我们应当明白:婚姻是太需要运气的一件事情。在婚姻中,一个人会不会出轨关键要看Ta本人的价值观,而不是看TA的另一半到底够不够好。即使你能文能武能下厨能走台会十八般武艺,即便你貌似天仙赛西施嫦娥,但若是遇到一个花心大萝卜,请问你需要反思自己啥?

这就是我为什么不主张舆论对谢杏芳们进行“二次伤害”的原因。

(二)

很多人在得知伴侣出轨之后,非常痛苦,像经历一场突如其来的情感大地震。这种经历,不是亲身体验过的人不一定能明白。

说到这里,还是先讲个真人真事吧。

我以前住的那个小区,有一家我经常光顾的沐足店。一来二去,我就跟那个老板娘熟络了起来。在她的介绍下,我认识了一个在银行工作的单亲妈妈。

她的故事非常简单:她跟他相识于高中,后来两个人考上同一所大学,大学毕业后,顺理成章的结婚。这期间两个人当然也经历过一些考验,但他和她都走过来了,感情不可谓不深,但就在她怀孕这一年,他老公出轨了。

她有觉得不安,但一直找不到证据,直到有一天,她即将要生产,结果一个姑娘大着肚子找上门来……两个挺着大肚子的女人对对方的存在感到无比的讶异。看月份,找上门的姑娘怀孩子的时间就比她晚三四个月。

她二话不说跟他离了婚。而我,也亲眼见到一个笑起来眼睛像是一枚弯月的姑娘,眼神逐渐变得阴郁、失去神采。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她不管看什么人,眼神都是灰的。

她用了整整四年的时间,才消化完这些情绪,变回以前那个开朗爱笑的她,但这种心理创伤还是存在着的。比如,当有比她小的男同事开始追她的时候,她第一反应是感觉非常的害怕,然后不假思索地选择了拒绝。

事实证明:天大的事儿,最后都会过去,我们都会释怀,继续笑对人生。但当时的情绪却也是真实的,这一点无需否认。

研究显示,有高达90%的人会因为伴侣的出轨而得抑郁症。

面对配偶的不忠,被背叛者是怎样一种体验?好,让我来告诉你。我相信大多数经历过这些事情的人,也有过类似的感受:

第一阶段,你是感到无比的震惊和愤怒,同时夹杂点不愿相信,你不相信对方真的会舍得这样伤害你,你也不愿意承认自己当初择人有误。

第二阶段,你会失去对自己的认同感,你认为自己在婚姻中甚至在生活中所做的努力都得不到承认。你变得无比自卑,陷入自我贬抑与自我惩罚的恶性循环,自卑到极致的时候,你甚至会想办法希望能赢得配偶的回头。

第三阶段,你失去控制自己想法与行动的能力,你开始逃避与他人的联系,觉得自己活得像是一具行尸走肉,还有一些人因此失去人生目标,甚至是生存意念。更重要的是,你也会丧失对整个世界秩序与正义的基本判断和概念,认为人生就是不公平的,甚至怀疑身边每个人都可能出轨过,包括自己的亲爹。那些你曾经相信过的价值观全面崩塌,面对一地废墟,你根本不知道要如何实现心理重建。

第四阶段,慢慢接受,慢慢消化,慢慢释怀,然后,慢慢痊愈。

当然,离婚的个体并非都会经历这几个阶段。被背叛者心理压力的大小、走出背叛阴影并最终释怀的时间,也因事因人而异,但“自我否定和贬抑期”一定会有。

你这时候要TA反省或者在TA渲泄情绪期指责TA不懂反省,不是“雪上加霜”是什么?

自省当然本身是好的,但是在不恰当的时期自省,很容易导致过度自省。你越是自省,自己又想不到更好的改善方法的时候,通常会越来越自卑,不可收拾。另一方面,过多的自省会让你没有精力去考虑很多外界以及他人的事情,会对你认识自己、理解他人造成困难。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自省”得不偿失。

对自我的反省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但得找对时候,也不需要由外人来提点。有悟性、不自大的人,基本都会在事件彻底平息以后,反思自我,审视那段关系,寻找自我救赎之道。比如我,想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并将那些心路历程写成了书,分享给有需要的人们。而其他那些经历过这些事件的人,也都是这样走过来,然后走向远方的。

而在事发当时,对这个时期的被背叛者来说,遇到出轨最可怕的地方不仅仅是伴侣出轨本身,而是这件事过后,那些要你反省的舆论带来的强烈的持久的“二次伤害”。

(三)

在出轨问题上,感觉从来都是女的骂得多。男人么,要不就是隔岸观火地写一些政治正确的矫情言论,要不就是很让人膈应地说:怎么他偷吃还不把嘴巴擦干净…

每次明星一出轨,那种没完没了从人类学、进化论、心理学、女权等等角度解释这些事儿的文章就喷薄而出,看得我真是头大。这种乌烟瘴气的氛围,让我不免想问:那些最原始最朴素的价值观,去哪儿了?

就包括王宝强事件中,也总会跳出来一两个大神,论证当事人愤怒的不合理性。在他们的“政治正确”里,你这样激烈是不对的,可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任何一个人,都会有情绪。身为同类,我们应当理解并尊重这种情绪的存在。

我常常觉得,一个人的精神成长也像植物一样有其季节性的。青年时代是形成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和心理定势的养成,以后再遇到朴素的真理,往往也会“头脑懂而心不懂”,因为TA整个人早就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了,Ta内心深处固有的成见反而会成为认知新事物的障碍。

而我身边那些可亲可敬的人,抱守的都是最朴素的价值观,比如专注、长情、诚信、做人耿直、做事尽责、有担当、值得托付……TA们面对那些违背最基本的是非观的事情的时候,也是激烈地表达自己的不屑和反感,而不会搬出放在图书馆里那些学说、理论来装逼,为卑鄙者论证其行为的合理性,以显示自己的观点与众不同。

讲真的,我看过的关于人类学、生物进化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书籍一点都不比您少,但我们可以在课堂里、在风和日丽的午后讨论研究人类的某些共性、群体性特征,但我真觉得它不该被搬来在某个个体身上讨论。

鲁迅说过的一句话,至今振聋发聩:“勇者愤怒,抽刀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刀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

对受伤者的“二次伤害”,暴露了我们人文关怀、慈悲心、同理心的缺失。比起要受伤者反省,我们更应该反思自己加诸到受伤者身上的鲁莽和话语暴力。即便我们实在忍不住想指点他人的人生,也不应该往受伤者的伤口上撒盐。

分清公共领域(违背公序良俗的事件当然可以批评)和个体领域(不提点别人去反省)的界限,这既是素养,也是善良。

而至今,我依然抱守的是父母教给我、我也想教给孩子的那些最朴素的价值观。即便被人笑掉大牙,说我对这些事物的理解太LOW太低级,但我相信它也是值得我去坚守的信仰

没错,我知道我会被嘲笑,但不好意思,我没打算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