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段关系是否和谐,取决于那个心智更不成熟的人

 新用户48533353 2020-06-04

(一)

“一个家庭的氛围取决于女主人。”

“一个家庭的幸福百分之八十取决于女主人。”
“一个孩子、一个民族的未来,取决于母亲。”

“若你父亲娶错了女人,那么你的童年将会生活在痛苦之中;若你娶错了女人,那你的中年也将生活在痛苦中;万一你儿子再娶错了女人,你将会在孤独痛苦中了此残生。”

近几年,这类观点层出不穷,甚至有人曾试图举出无数个事例来证明这一点。还有人,从古人造字的角度来论证:家庭安宁,跟女人是否做好本分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安”字,是房子里住进了一个女人,女人的好坏决定这个家的安宁与否。

诚然,在中国婚姻和家庭模式中,“男主外,女主内”依然是主流。人们普遍默认:建设一个和睦家庭,是女性的责任。家的和睦与否,取决于女性,因为女性特有的温柔细腻,在家庭生活中是一味调剂品,也是一种润滑剂。只有女人能负责管理好家庭成员的饮食起居,料理好家人的营养和健康,安排好家庭的财政收支,教育好子女,给家庭带来安宁和幸福。

如果把“未来孩子的素质”也跟年轻母亲的素养、教养方式、价值取向、营造的和谐的家庭氛围、给孩子的营养供给等联系起来,那“养子不教母之过”这个结论似乎也可以成立了。

然而,事实是:做一名出色的主妇或母亲并不容易,需要在智商、情商、财商、健商各个方面塑造自己。人们给女性设定的义务越多,当“甩手掌柜”的男性必然也就越多;女人不堪重负,自然也便做不好主妇或母亲的角色,然后社会对主妇、母亲的苛责就越多。如此,恶性循环,却鲜有人反思男性在其中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

“一个家庭的幸福、一个孩子的未来是不是百分之八十取决于女主人、母亲”这一点,之前我已经撰文驳斥过(点此超链接可查看文章:一个家庭百分之八十的幸福取决于女主人?)。只是,今天,我忽然想说:人和人能否相处和睦,也是被“木桶理论”所左右的。

一个家庭是否和睦、一段婚姻是否幸福、一段关系是否和谐,可能并不取决于男人,也不取决于女人,而是取决于心智更不成熟的那个人。

(二)

木桶理论的内容是: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木桶理论给人的启示是:要致力于弥补短板,而不是进一步增强长板。

当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适用于木桶理论。比如,写作能力强的人,不一定要数学成绩好,他专心发展写作能力,也能有一番作为;一家公司,如果拥有世界上最牛逼的品牌,那么他只需要把这个品牌维护好,也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其实,木桶的短板板其实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核心短板,另一类是外部短板。比如,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一个人的智商、情商、人脉资源等等都可以是“外部短板”,而他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就是“核心短板”。少了“生命”、“健康”这个最核心的东西,其他方面你再牛掰也没用。

“外部短板”可以酌情进行处理,甚至它的存在无伤大雅的话,咱们可以置之不理;但“核心短板”却是完全不可忽视的,否则,“木桶”也就别想再盛水了。

而家庭中心智最不成熟的那个成年人,便是这块短板。

按理说,家庭的和睦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付出的耐心和努力,每个家庭成员以“爱”为主线,以尊重为前提,与其他家庭成员相亲相爱,互让互助,相互亲近、依恋、关注、牵挂和奉献……那么,这样的家庭想不幸福都难。

只可惜,这只是“理论上”。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都存在“短板”。

就拿我家来举例。

从我记事时候开始,我总觉得我妈总有一种能把家庭气氛降到冰点的能力。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们原本一家人在和和美美在吃饭,但因为我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她可以骂骂咧咧一个早上,所有人的关注点也随着她的责骂而落到那个碗上,一家人的好心情顿时烟消云散。

她的这种嘴碎,延续到了现在。比如,现在,我和我爸给逗号刷牙,若是我们俩不小心弄湿逗号的衣服,她能把这事儿上纲上线到“你到底还是不是人”的层面来指责你。

总之,家人做的事情只要她看不过眼,事无巨细她都要对你批斗一番,甚至包括朋友来家里,我递给她们的苹果,如果不是已经削好的,也会被批斗。如果我勤奋,会被她评判说“不注意身体”;如果我睡懒觉,会被她批评太过懒惰……

反正,你做什么都不对。你即便拿了奖状回来,她也从不肯夸你一句,永远是:这方面倒是不错了,另一方面你应该巴拉巴拉巴拉…….

这样的事情多了,到了后来我甚至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家庭氛围,哪天要是她不唠叨、嘴碎,反倒觉得有些不安。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家的家庭氛围,百分之八十取决于我妈的心情。她高兴的时候,我们全家都高兴;她不高兴的时候,我爸爸大气都不敢出,甚至连洗碗以后放碗的次序都不敢随意变更。

奇怪的是,她也就是“窝里横”,走出家里这方天地,她对外人出奇的好,甚至可以说是怕,是讨好。比如,对前女婿、现儿媳、我的朋友甚至邻居各种好。你要她单独搭我哪个朋友的车去哪儿,她第一反应是拒绝,因为她怕给别人添麻烦,也怕跟外人打交道。

当然,我妈很勤快,是大包大揽式的勤快。她也很无私,是宁肯牺牲自己也要保家人的无私。我们家没有谁会否定她对这个家庭的付出和贡献,只是每每提及她,就是一句:“很好一个人,就是太嘴碎。”

我妈这种“嘴碎”,几乎是无意识的,习惯成自然的,甚至连表达对你的关心都是责骂式的。比如,你生病了,她说“谁让你乱吃东西的,少吃两嘴会死吗?”;比如,你工作太忙、加班很多,她给你定性“贪财,要钱不要命”……

做家务的时候,她也有很多需要搭把手的时候,但她的求助方式,往往起到的是反作用。很多时候,我爸比较粗心大意,没注意到我妈哪儿需要帮忙,而我妈的求助的方式永远都是:“你怎么不来帮忙下?是眼睛瞎了看不到我一个人忙不过来吗?是不是非得等我累死了你才开心?你成天抱着电视机、手机看,是想看出个什么名堂,当大官了吗,赚大钱了吗?”我爸听了,心里当然有气,时间长了,两个人的恶吵在所难免,然后,恶性循环。

有时候,我也会小心翼翼提醒她:不要求你用撒娇或温柔的口吻求助,那你用命令式的,比如“某某某,我命令你现在过来帮我做什么什么”,可能效果都会好很多…..

可到头来,我发现,跟她讲什么都是徒劳。

前些年,我接触些面相学之类的东西后,会反复盯着我妈的小耳朵、窄耳垂看,然后暗自忖度:长了鸡嘴耳的人可能就是这样的啦。人很善良,很勤快,但很容易焦虑,小心眼,记仇,爱指责人。

我把我妈的这些特性讲给网友们听,结果大家的回复几乎都是:“是不是中国妈妈都这样?我妈也是这样的”“看了开头,我还以为你在说我妈”“天哪,这也是我妈”......也有部分网友说:“我妈人很好,是我爸这样。”
 

乐观一点讲,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妈,上班后不管遇到怎样“喜欢在鸡蛋里挑刺”的人,都见怪不怪了。

十一岁,我把自己定位为“她的孩子”的时候,为反抗她的嘴碎,我跟她起过一场非常大的冲突。那是一场争夺自我人生掌控权的战争,母女俩有半个月没说过话,各路亲戚朋友介入调解,我也没服软。

反抗的结果就是她随意批评我的毛病有收敛,从此不再干涉我的任何决定。再之后,我通过自己的努力,飞得比她想象中还要高,达到了她努力一生也无法企及的高度,最终赢得了对自我人生的绝对掌控权和在家庭中很多事情上的话语权。

现在,我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大人”,就懒得再跟她计较,也不想改变和影响她(因为知道这太难)。我认为对的事情,就去做,她说啥都当耳边风。她唠叨完,也就释放了焦虑,不会通过让彼此都难受的方式逼你屈服。

然后,我们就这么平稳的相处了下去。

我向来不主张仇恨父母。真要讲“父母皆祸害”,我也能讲出一箩筐。再看看身边其他人,似乎童年都有过各式各样的创伤。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在温室中长大的,即便就是成长在温室,也有各种各样的弊端。

夸大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却不肯付诸行动,不学会与父母、与自己、与生活和解,对我们的人生毫无裨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父母对你的这种坏的影响降到最低,并保持一种觉知力,从他们身上觉知到一些人生道理为自己所用,便算是好的造化了。

在我小时候,影响家庭氛围的那块“短板”是我妈。现在,当我成为一个成年人,我努力提高自己的情商,调整与他人的相处方式,不过是希望自己不会成为人际关系中的那一块“短板”。

(三)

或许可以这么说:在一个家庭里甚至一个群体中,决定人和人的关系是否和睦的人,不是心智更成熟的一方,反而是心智更幼稚的“短板”一方。

我一个朋友的丈夫,就是典型的这种“短板”。两个人是闪婚,一开始的时候感情倒也挺好,但是从第一次发生冲突开始,她便发现:她的丈夫完全不具备处理问题和冲突的能力。

他们办婚礼时,她在很多细节问题上有很多跟婆家想法不一致的地方,但每次她跟他沟通,都沟通不出个所以然,最后她发现:在这些事情上,都是婆婆说了算。

他直接跟她说:“反正我说了也不算,要不你去跟我妈沟通吧。”

她想回老家办一场婚礼,然后问他的意见,结果他回答:“你帮我问问我妈,我能不能去?我不敢问。”

之后,几乎每一次她跟婆婆有矛盾,他在中间几乎起不到任何的作用,以至于最终婆媳俩几乎要大打出手,他也只是手足无措地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

这场婚姻,当然最终以离婚而告终。离婚后,她反思了很多,但最终的最终她发现:她唯一的错误,就在于选择了这个男人。

从她和他妈妈发生矛盾开始,他就一直当路跑的鸵鸟,一直把头埋在沙子中,能逃避得了一时算一时。婆媳关系稍微缓和点,它便把头伸出来,确认周围的环境安全以后,又跟没事儿人一样嬉皮笑脸地和她继续过日子。

她说:“我还能怎么做?我几乎所有能想的办法都想过了,但是我等不及他长大了。”

你看,幸福的婚姻需要两个人的共同努力,而不幸的婚姻,只要一个人努力“作死”就够了。在一段婚姻关系中,两个人相处得怎样,取决于那个心智更不成熟的人。

其实,何止在婚姻关系、家庭关系中是这样,其他关系中也是一样的。

我老家有个邻居小妹,总是特别擅长“嘴贱”。

七八岁的时候,我跟她一起玩,听到另外一个邻居家娶媳妇,传来很多鞭炮声,很是热闹。当时我们都年幼,尚分不清红白事,因为这两类事都一样要放鞭炮的。到了饭点,办喜事的邻居大妈看到我们两个小孩子蹲在路上玩,就邀请我们去他们家吃饭,结果她站起来就问了一句:“你们家谁死了?”

十几岁的时候,我跟着母亲去她家借东西。母亲跟她妈多说了一会儿话,我就百无聊赖坐她家沙发上看电视。当时是夏天,我穿了一条裙子,裙子上没有袋子装手机,所以我就带了一个小斜挎包去。包包比较小,当成饰物也好,所以我去她们家期间全程没有从身上取下来。她见了,直接就来一句:“你那包里到底放了多少钱,还是怕我们家有贼,怎么一直不肯拿下来?”

在外生活多年,每次我回老家,都只愿跟她有个“点头之交”。不过,有一回,她真是把我给惹恼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她做起了推销,努力向我妈推销一款老年人用的按摩仪。我妈耳背,听不大清她说什么,但又碍于情面不好回绝(没错,我妈对外人就是这样)。我见状,忍不住了,跟她说:“我们不用。”结果她开始碎碎念:“你说你每个月在城里拿那么多工资,这么点东西都不舍得孝顺老人家吗?你父母简直白养你一场!”

话说到这份上,不赶紧“友尽”更待何时?

你看,一段友谊(如果我们小时候一起玩泥巴算是“友谊”的话)能存续多久,也取决于那个心智更不成熟的人

(四)

心智成熟的人,往往了解自己、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能认识和判断别人的情绪并发展出以这种情绪对应的能力,所以他们能够客观辨证的看待人和事、说话办事入情入理、恰如其分,令人愉快,人际关系相对也好。

心智成熟的人都具备有什么样的人格质量呢?美国临床心思学家约翰。辛德勒提出——成熟的人具备以下七大质量:

1、有很强的责任心和独立性(自主性);

2、多付出少讨取;

3、不以自我为中心,不争强好胜,学会合作,有团队精神;

4、认识并接受社会对性的约束,将性看作是美满幸福婚姻的一部分;

5、认识到敌意、愤怒、仇恨、残忍和好斗都是脆弱,温顺、仁慈的人才是强者;

6、有能力区分理想和幻想;

7、灵活变通,面对无常命运。

心智不成熟的人,往往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好心办坏事”、”好心不得好报”、费力不讨好、受了累却反倒被埋怨的人。他们的言行,非常容易破坏人和人相处的和谐氛围。可以这么说,两个人关系良好、相处和睦,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但破坏这种关系和氛围,只需要心智不更成熟的那个人说点什么、做点什么就够了。

发现这一点,对于我们的积极意义便在于:任何一段两两关系中,都会有我们无能为力的部分。我们应当学着放过自己,承认自己无力影响和改造他人,然后不再纠结于不和谐的关系,甚至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脱离这种关系。

看到两个人交流的时候,我评判两者心智成熟的方法,不是看双方的年龄,而是观察他们的谈话。

孩子(或学生,或下属)对家长(或老师,或领导)发牢骚,但家长不向孩子倾诉生活的艰辛,那么家长便是心智更成熟的一方。反之,如果家长不停对着孩子说教,而不注意听取孩子的意见、反馈,那我觉得这家长心智也成熟不到哪儿去。换而言之,谁发表意见多、倾诉多的,可能就是那个不成熟的一方;善于倾听,而且在心理斟酌判断的那一个,就是比较成熟的。

人无完人,世界上每个人的心智模式都有缺陷,而我们所能做的,便是尽力完善自我,让心智变成熟,让自己不至于成为影响人际关系的那块“短板”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