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假期,我刷完了新上映的三部主&旋律大片

 新用户48533353 2020-06-04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此文有剧透,介意者请勿往下看

这个假期,我刷完了新上映的

三部主&旋律大片


文/晏凌羊

这个假期,我刷完了新上映的三部主旋律大片《攀登者》《中国机长》和《我和我的祖国》。

如果让我给三部片打分的话,我觉得《中国机长》打7.1分,《攀登者》打7.5分,《我和我的祖国》打7.8分。

随意写点观后感(非专业影评。第三部电影有轻微剧透,介意者请勿往下看),大家随便看看哈。

1

先来点评下《攀登者》吧。

之前看预告片,《攀登者》有一句台词引发了争议。

那句台词是吴京说的“几亿人民只能想着吃饭这点问题,我们这个民族又有什么希望呢”,我当时还发文赞这句台词来着……可是,由于这句台词引发争议,正片里这台词删除殆尽。

这个行为,让我想起深圳地铁一夜之间撤下了安全套广告的那条新闻。

无数地铁乘客看了没觉得有啥,毕竟那个广告一点都不低俗,但是,只要有一两个人打电话去投诉说地铁放这种广告不妥,于是,地铁方果真就违法合同约定、商业规则,把广告给撤下来了(公交车上的人流广告倒是不见撤)

“几亿人民只想着吃饭这点问题,我们这个民族又有什么希望呢?”讲真,我不觉得这句话有啥问题。 

网友们可能觉得,那是绝大多数人吃不饱饭的六七十年代,人民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却老想着上天,毫无意义。

可是,真的没有意义吗? 

当年,中国和尼泊尔就边界问题产生过异议。划界谈判时,中方提议,将边境线划在珠峰顶峰,但尼方认为,珠峰完全在尼泊尔境内,与中国无关。 

毛曾建议给这座山起个统一的名字,叫做“友谊峰”,但尼方拒绝接受:“你们中国人都没上去过,怎么能说是你们的?” 

尼方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1953年他们确实有运动员从南坡登顶珠峰。 

正是这样的背景,中国攀登珠峰陡然间成了一项庄严的政治使命。 

为了登顶,当时还真的牺牲了几个人。 

了解珠峰的人都知道:珠峰南侧在尼泊尔境内,南侧能照到阳光、坡度平缓,登顶相对比较容易,而北侧是气候条件、地理条件无比恶劣的青藏高原。 

那又是各种登山装备落后的六十年代,中国登顶者真的是遭遇到了想象不到的艰难。很多外国人都说“从北侧登顶,人类根本做不到”,但是,中国的登顶者做到了。 

这次登山的英雄由组长王宫洲及屈银华、刘连满和藏族队员贡市组成。

王富洲在上山前体重 160 斤,下山后101 斤,双手因为被冻伤,做了截肢手术;屈银华上山前体重154 斤,下山后 102 斤,两个脚后跟和十只脚趾都做了截肢。

央视今年的《开学第一课》,有讲到这个故事。 

也因为这次登顶,我国在跟尼泊尔的协商中,从此确定了珠峰以南归尼泊尔,珠峰以北归中国。 

在很多民众还吃不饱饭的时代,中国花那么多钱、付出那么多人力登顶,有必要么?当然有。 

就像是许海峰拿到的奥运首金,它能吃吗?不能吃。但你能说它没意义么? 

当年,国家集中精力搞不能吃也不能穿的“两弹一星”,但它的意义在什么?对外,它对整个国际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威慑力和影响力;对内,它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如果我们没有这些,说不定又跟清政府一样,被各国按在地上摩擦。带着这种屈辱感生活,你如何发展生产,如何一步步解决温饱问题? 

朝鲜人吃不饱饭,是执政者有问题,但因为他们有核武器,谁敢打它?他们的问题在于本该两手抓、两手硬,却只能硬一手。 

作为个体,你都必须要勇敢而且强壮, 一手拿着锄头发展自己, 一手拿着枪抵御外敌。作为国家,更须如此。

作为电影,《攀登者》还是值得一看的,比《中国机长》完成度好。

美中不足的是对爱情戏的处理。黑牡丹和徐缨不是不可以跟男队友谈恋爱,而是这种恋爱谈得太直白、太尴尬。  


▲一开始我以为黑牡丹是要给胡歌谈恋爱,结果是跟井柏然。

比如,井柏然和黑牡丹掉下冰裂缝后那种偶像剧式的表现手法,几乎完全消解了登山的意义。不知道的,还以为在拍《冰雪奇缘》呢。 

又比如,生死关头吴京和章子怡不是不可以谈恋爱,但在那么极端的天气条件下,让那么多队友就等着他们俩说情话,似乎也不大合适。 

男女之间表达感情和爱意的方式,不是只有那么直白的几种。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台词就足够了。 

张译那条线确实演得好,能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思考:荣誉和生命,安全和使命,到底哪个重要?吴京尊重科学、敬畏生命的理念与早期张译“荣誉至上”的理念不一致,但井柏然的死,让两人实现了和解。 

还有一个美中不足,也是编剧问题。其实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现实题材,如果能与爱国扯上更多的联系,整部电影会很燃。 

电影可挖掘的现实题材还是蛮多的,比如以下这些: 

1、当年的边界争议,使得1960年的登山几乎成为了一项政治任务。为什么要登山?不仅仅是因为山在那里。 

2、电影原型还有一个叫刘连满的,虽然他没有登上珠峰顶,但他的故事也很感人,可惜在电影中他的原型和队长的王富洲的原型都化为了吴京一个人。

3、1960年登顶珠峰的贡布曾经是农奴,西藏解放时,他走了几天几夜到达拉萨参加解&放&军,后来成为光荣的登山者。这个逆袭故事,若是讲好了,也很燃。

4、黑牡丹的原型潘多,是全球首位从北侧登顶珠峰的女性。她是个藏族姑娘,以前也过得特别苦。她是在脚指头被截肢的情况下,作为替补队员参加登顶珠峰任务的(队长牺牲了)。

登顶之行,她采集了很多冰雪样品,并一一标记好采集样品的高度和时间,这成为科学家分析研究珠穆朗玛峰水环境本底值的重要根据。可你知道,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采集和背负这些东西可是非常不容易的。

她的丈夫是登山指挥,两人在登山过程中迎面相遇,根本来不及上演英雄救美,只够说上一句鼓励的话。

5、胡歌的原型是夏伯渝,今年央视《开学第一课》中他出现过。早年登珠峰时,他把自己的睡袋让给队友,导致自己冻伤双小腿截肢,但后来他成为了全球第一个靠假肢登上珠峰顶的人。

夏伯渝登顶的过程不是很顺利,前几次遭遇雪崩和地震,后来又遭遇尼泊尔发出禁止截肢者登山的禁令,为此他还跟尼泊尔打官司,后来打赢了。他登上珠峰顶时,已经69岁。

可是,电影对这些原型的处理,确实让人一言难尽。也难怪,导演是香港人。我觉得香港导演总是有意无意回避爱国主题,俨然爱国这事儿不太高级一样。

另,整部电影看完,我觉得每个演员都还是在演自己,除了张译演的曲松林,其他人我都习惯称演员本名。

想当年,章子怡演《一代宗师》,我不觉得她是章子怡,因为她就是宫二。但在这部剧里,吴京还是吴京,章子怡还是章子怡,井柏然也依然是井柏然。

还有,在老年化妆术已经非常成熟的今天,老年胡歌由成龙来扮演,真的好违和。

2

为啥我给《中国机长》打最低分?因为它白瞎了那么好的现实题材。

川航那次故障,出了一个英雄机长。飞机挡风玻璃破裂时,飞行高度约为9000米,驾驶舱处于高空低温失压的状态,气温低至零下50度。在这种常人都无法生存的环境下,两位机长穿着短袖,承受着迎面吹来的大风,将飞机安全开回来,备降到了成都机场。 

机长刘传雄后来回忆说:“瞬间失压和低温让人非常难受,每一个动作都非常困难。你要知道,当时飞机的速度是八九百公里(每小时),又在那么高的高度。我给你打个比喻:如果你在零下四五度的哈尔滨大街上,开车以200公里的时速狂奔,你把手伸出窗外,你能做什么?” 

电影可能因技术限制无法还原这一惊心动魄的环节,可能因为审&查限制没办法过多去追寻事故原因,但整部片子可挖掘的“点”应该不只有“英雄机组真牛逼”这一个。可是,整部电影都拍了啥呢? 

杜江扮演的副机长,都已经有了女朋友(杨颖饰演)还要四处聊骚。听到这架飞机失联的“杨颖”,更只是用几个浮夸的动作表达了一下关心和欣慰。这条爱情线的设置,有啥必要?这种情节,还不如男孩在飞机上跟邻座哑女表白的这种细节动人。 

袁泉饰演的乘务长,给人的感觉确实沉稳、大气,但她那条感情线又是什么鬼?一会儿得独自开车去机场工作,一会儿又抚摸戒指的,反正就是让人看不出所以然。看她最后在机舱里跟机长“张涵予”握手,我还以为她是机长的前女友或是小三呢。 

关晓彤那个角色,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原型,是她拍到了飞机返航的新闻照片,但是,这么几个人放在电影里显得好多余。他们开车去机场附近的山顶上,就是为了看个热闹?即使真是为了表达关心,这种情节和人物设置的意义在哪儿? 

还有乘客们的角色设置也很无聊。

一个聒噪的旅行博主,一个想去西藏溜达的头等舱美女,一个带着老婆去西藏打工的丈夫,一对藏族母子、一个很欠揍的头等舱暴发户、一个暴躁的男乘客、一个去西藏看死去战友的退役老兵……一个个形象特别扁平,令人印象深的没几个。 

《中国机长》的情节设置,甚至远不如20年前拍的《紧急迫降》。

《紧急迫降》也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邵兵演的机长兼职丈夫和徐帆演的乘务长兼妻子的婚姻正陷入问题。这种情节设置就非常戏剧化,那一次完成任务后,夫妻俩顿时觉得:生死面前,婚姻里那些鸡毛蒜皮都不是事儿了。 

▲徐帆那会儿的颜值真的是很能打

在《紧急迫降》里,即将辞职结婚的空姐则是执行自己的最后一次飞行。乘客给她气受,她负气地说:“您放心,从明天起我不会再当空姐了。”结果,她被徐帆演的乘务长单独叫到一边教育道:“我不管你明天是皇妃还是公主,今天在飞机上,你仍然是乘务员!”空姐后来耐心疏导乘客,她开始明白了自己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特效方面,《紧急迫降》很多机毁人亡的镜头都是“脑补”出来的,这种情节设置使得观众紧张到嗓子眼,担心那样的事件真会发生。虽然当时都是五毛钱特效,但它的确把观影情绪给调动起来了。《中国机长》呢,长达好几分钟的在云层穿梭的飞机模型画面是什么鬼? 

在乘客的角色设置上,《紧急迫降》也更甚一筹。一个公司负责人带了一箱子维系企业生命的现金,一个看线装书的、全机舱都乱了就他很淡定的老者,一对白发苍苍的第一次坐飞机的老夫妻……人物性格鲜明,给人感觉比较真实,很能引发观众的共鸣感。

像那个拿本书卷起来就把狂躁的乘客顶回座位上的老学者形象,我到今天都记得。相比之下,《中国机长》里的乘客们一个个像是道具。 

《紧急迫降》里的感谢画面比较少,处理得也比较隐晦,乘客们演出了劫后余生的感觉。整部电影情节很紧凑,扣人心弦,惊魂未定的乘客疏散完毕后,大家都急着回家报平安……

《中国机长》呢,完全为煽情而煽情,为感谢而感谢了。乘客们像是事故已经过去了一年一样,非常理性地跟机组人员致谢,而且死里逃生后居然不走,说是要见机长……这算不算太刻意? 

明明川航这次事件比《紧急迫降》原型事件危急很多,可这种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情节却被处理成那样……让人觉得我国电影的编剧水平是越来越烂了吗? 

《萨利机长》我们就不比了。人家也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可电影选取的角度多牛啊。即使你当了英雄,也要接受调查、找寻成因,看看你的应急操作是不是最合适的,电影大胆探讨了“你已经做得够好,但是否可以做得更好”……然后,英雄也有压力,也会有脆弱点,也会怀疑自己,而这让英雄更显真实。

《中国机长》可挖掘的点很多啊。人如何面对和看待生死?我们每一次坐飞机出行的背后,有多少人为我们负重前行?机组人员如何看待他们自己的职业?事故过后,我们当如何反思,如何真正做到“敬畏生命、规章、职责”?

《中国机长》挖太浅了。无关的剧情和人物乱入,我认为它连20年前拍的《紧急迫降》都比不过。

3

《我和我的祖国》其实完成度还可以,三部片中也是它票房最高。

七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比较动人。演技的话,黄渤最好。他真的太适合演这种小人物了,而且每次你都觉得他就是那个人物而不是黄渤。 

管虎执导的《前夜》的故事也最简单:一堆人群策群力,确保开&国大典上的升国&旗仪式万无一失。影片以倒计时的方式讲述了这期间发生的故事,当国&旗升起来那一刻,挺燃的。七个故事中,我最喜欢这个。 

张一白执导的《相遇》,讲述的是一个科研人员人间蒸发三年,就是为了秘&密研&制原子弹的故事。他因生病回到北京,在公交车上与昔日的恋人相遇却不敢相认,直到听到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新闻,恋人才知道他去干了什么。

17年后,恋人在电视上看到他的照片,但估计那会儿他已经去世很久了。

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据说现实中有一对夫妻的原型更有戏剧化。当时,原子弹试验场有位女兵刚结婚三天,就接到了首长的电话,她立刻收拾行装归队,执行特殊命令,还不许和家人告别,不许留条子,不许告诉任何人。

同为军人的新郎官等了整整一夜,都不见妻子回来,问亲戚朋友也找不到踪影,急得几乎发疯。而这时,他的妻子已经被秘密送到了罗布泊。没想到,几个月后,她却在大漠里与丈夫重逢。原来,新娘失踪后的第四天,新郎官也接到了同样的紧急电话……

《夺冠》是徐峥表演,他的视角投向了上海一个小弄堂里发生的故事。

男孩的爸爸是电工,帮人维修电路去了。男孩把自家电视搬出来,放到了弄堂里,让街坊邻居看女排比赛,但电视天线不好,于是,他就这样扶着电视天线,让街坊们看完了电视,都没能跟心爱的女孩道个别。这个故事的旧场景还原不错,就是马伊琍演那个物理学家感觉不大合适,让人有点出戏。

▲刘涛演的女孩妈妈,颜值、身材赞爆

薛晓路导演的《回归》,聚焦的是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修表师傅任达华代表香港居民,他的妻子惠红英代表香港警方,帅爆了的杜江、朱一龙饰演升旗手……电影讲述了香港回归之前他们各自的贡献,场景很细碎但真实感人。《东方之珠》的音乐响起时,还是会让人觉得稍微有点激动。我当时就在电影院感慨:香港只是中国的一个儿子,但几乎吸引了比大儿子北京还要更多的目光,真该争点气啊。 

 

《北京你好》是宁浩导演,葛优主演。葛优特别适合演这种有点油的角色,他演起来行云流水。

他在剧中是一个跟前妻离了婚的出租车司机,好不容易抽到一张奥运开幕式门票,准备送给儿子当礼物,却在四处嘚瑟的过程中,被一个来自汶川的男孩强行买走。

两人展开抢夺战,最后葛大爷主动让票,因为男孩的父亲在汶川地震中去世了,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去奥运开幕式现场看看他爸生前安装的栏杆。七个故事中,就这个故事喜剧感最强。

葛大爷坐在轮椅上四处溜,最后却被护士赶了起来,很有喜剧感。 

《白昼流星》是陈凯歌导演的。

刘昊然和陈飞宇的流浪汉造型确实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陈飞宇穿着不大合身的衣服、垂着两条长胳膊的样子,确实演得比较传神。

陈凯歌拍大片的功力依旧在,我是在Imax厅看的这部电影,两个少年骑着马在戈壁滩上奔驰的画面,确实壮美、大气。

故事聚焦的是精准扶贫,镜头对准了两个扶不起的阿斗,故事情节有点像《悲惨世界》。两个少年最终被退休老干部唤醒了潜伏在内心深处的上进心……

但是,整个故事后半部分我个人觉得有点垮。我感觉那样世界瞩目的、严肃正经的飞行器着陆的场合,应该是不大可能让两个少年闯进去并且帮着抬轮椅的。 

《护航》由文牧野执导,宋佳、佟丽娅主演。

电影讲述的是参加阅&兵的女飞行员在集训和正式阅&兵阶段的故事,宋佳作为替补队员,把参加正式检阅的机会让给了同事。

整个影片穿插了她的成长史,比如小时候向往蓝天、初高中时候打遍男生无敌手、吃个分手饭泼雷佳音一脸水。泼水一节应该有删减,原因未知……

这些情节设计,感觉跟主题联系不大,也完全体现不出“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导演的女性观,或许需要再进化一下。这个故事片长最短,与爱国主题联系最弱。七个故事中,我最不喜欢这个。 

《我和我的祖国》这次聚焦的是小人物,相比以往那种动不动就关心大场面的爱国片确实不大一样,总体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电影的拍摄手法让我想起《无问西东》,也不知道以后这种类型的片子会不会越来越多。

至此,我的主&旋律观影体验告一段落。从《战狼》开始,打爱国情怀的题材逐年火爆,接着无数影片跟风去拍这个题材……但看到现在,我确实有点疲。 

人民群众的口味是多变的,一直让他们吃某款蛋糕,也会腻。也不知道下一个电影市场的爆点在哪儿。我觉得现在中国的电影工业越来越发达,如果编剧能力跟上,题材限制少一点,或许可以考虑输出世界价值观了(比如《阿凡达》)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一点碎碎念念

防杠提示:

1、以上只是观影感受,不是否定真实事件。

2、以上只是个人看法和喜好,您的看法和喜好我也尊重。

3、好好说话,抬杠或骂人就真的很没礼貌了。大家只是在网上一起玩,可不可以不要因为观点不合就搞得像是有杀父之仇一样?大过节的,是不?

昨天的文章,是宣传羊羊新书的,然后阅读呈现历史最低(预计今天这篇也是)。我昨天还发朋友圈感慨:读者的真爱是八卦,不是作者,哈哈哈哈哈哈。

年少时看金庸,我只会看谁打架厉害、谁爱上了谁、是否善恶有报。再后来,我在金庸小说里看到了人性的力量和弱点、无解的两难抉择和人生困局以及伦理道德、谋略权术、政治见解、对历史的思考、对人生价值的追问等更深层次的东西。希望你也能从中看到更多。有你,有你们,我的江湖不寂寞。

谢谢你的时间,我们相约明天见!

关注「晏凌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