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情不好的时候,你要学会自我宽解

 新用户48533353 2020-06-04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全文约需5分钟

心情不好的时候,

你要学会自我宽解


文/晏凌羊

前几天出差,两天跑了八百公里,回来觉得浑身散了架,动弹不了。

在家督促孩子做作业,可多说了两句就觉得很疲累,干脆不说了。

今年以来,明显感觉身体各项机能在下降,做事效率在变低,记忆力在下降。

昨天看了一个老人散步时不慎落水后被消防员救起的视频,我眼眶一直是湿的。

倒不是出于感动,而是亲眼目睹了人老以后面对不利处境的那种“有心无力”,我突然悲伤了起来。

老人不想死,有强烈的求生意志,但是,他完全没办法靠自己的力量从水坑里爬上来。防员只好把救生绳绑在他身上,像拉一件货物一般把他拉上岸。

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可这种本钱能用多久呢?起初,我们储蓄本钱,后来,我们把精力花去防止它快速流失。

可是,谁干得过时间?

前段时间,我接到电话,听闻舅奶奶去世的消息。

头天晚上还好好睡下去的人,第二天早上就叫不醒了。

舅爷爷年事已高,快八十了。舅奶奶这一走,恐怕他会更孤单,身体状况也会变差。

舅爷爷是我外婆的哥哥,这门亲戚算起来是有点远,但是,在我和我弟上大学阶段,他们曾帮过我们不少忙。

那时候,不管是去北京上大学或者是回老家,昆明都是我一个重要的中转站。

高铁时代还没来临,飞机我坐不起,去上学或回老家,基本上就是“44个小时火车+一夜长途夜班大巴车”模式。

那会儿我也住不起酒店,因此,在昆明的落脚点就是舅爷爷和舅奶奶家。

后来,我弟大学毕业在昆明实习了一个月,也是住的他们家。

两个老人待我们很好。那时候我只觉得他们家挺有钱(现在看来,其实也就普通工薪家庭,日子过得并不算宽裕),而他们日子好过了,也不嫌弃穷亲戚。

参加工作后,我每年回去,经过昆明时都会提着礼物或包个红包去看看他们。一转眼这么多年过去了,两个老人家已经走了一个。

人到中年,好似越来越能感受到人生寒凉。

曾经熟悉的人,一个又一个,一个又一个的,消散了。

或许是工作压力太大,最近我身体状态不大好,心情也特别焦灼、烦闷。

某天晚上,同事说带我去城中村吃好吃的,我就去了。

同事就是个“吃货地图”,哪家店的什么菜好吃,她门儿清。跟着她逛,她总能带我吃到好吃的。

我们先是做了个足疗,后来又去推背,城中村技师的手法很好,收费又便宜,就环境稍差一些。

放松完以后她带我去吃小龙虾,两个人一共点了四斤,都没点其他菜。我们就闷着头、戴着手套吃虾,吃了个肚皮滚圆。

从城中村回来的时候,夜幕已降临。男人们光着膀子、穿着人字拖在大排档吃烧烤、喝啤酒,女人们在小店里挑选东西、修指甲、修脚、做头发,小贩们当街炒河粉、烧烤生蚝、烤锅盔、卖西瓜……

那里物价很便宜,奶茶十块一杯,两盒草莓才15块,2000元能租到一个两居室,还有修鞋匠、裁缝和单车铺,到处充满着市井气、烟火气。

站在街道上,我突然想起十几年前自己刚来广州找工作时的样子。那时我从北京跑到广州,第一站就是住在广州的城中村里。这么多年过去,广州很多城中村已经从地图上“消失”了,被拆迁、被改造成了新城市的一部分,所幸还有一些城中村容纳着被新城市挤出来的、追梦的年轻人。

身处其中,我突然不再焦虑了。

我跟同事说,刚工作那两三年,经常需要做会务,奔忙于各大酒店,跟各种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人物打交道。每次开完会回到自己出租屋里,我才会产生一种踏实感,一种“这才是我的阶层,这才是我的生活”的感觉。后来,稍有了点职务,出差、开会时我常被安排住进五星级酒店。一到那种场合,大家就不由自主地活得比较“端着”,可只有回到自己的房子里,我才觉得我做回了自己。

我估摸着,“攀高枝”是挺累的一件事。想登高,我宁愿自己慢慢爬,爬不上去也就算了。

普通人哪能天天住五星级酒店呢?大家都不过就是在一个特定的日子、特定的场合跟特定的人在一起表演自己身处上流社会的感觉。可这些终究是虚幻的,只有我们吃到的某一口食物、穿过的某一件衣服、睡到的某一张床、擦肩而过的某张笑脸、喜欢过的某一个人,带给我们的感受是可触的、真实的。

我觉得自己前段时间就是“住酒店”的状态,可今天我才发现,其实,我需要的东西非常少、我的快乐也可以来得非常简单。很多我们“觉得”自己需要的东西,其实并不是自己“真实的需要”,仅仅是“心理上想要”而已。

同事说,你是个完美主义者,为人处事又负责过度,所以,你的弦绷得太紧了。我觉得有条件的话,你还是要对自己好一点,活得洒脱一点。人生很苦,但我们得学会给自己加一勺糖。

是啊,我们都得学会给自己的生活加一勺糖。

英文里有句话是“let it be”,翻译成中文是“顺其自然”,但这种翻译其实不够准确。let it belet it go还不一样,它没有“让它过去”的意思,而是尊重它本来的样子。

某些事情,只是“发生了”,是我们自己强加给它很多的定义。而我们的苦恼,往往由这些定义产生。可是,如果我们不定义呢?它就只是一件单纯的“事情”,它只是恰好“发生了”而已。

之前,我也在文章中提写,我觉得处理人际关系的三大智慧是:let it comelet it golet it be

let it come,让它来,是因为很多事情你阻挡不了,只能预防。而且,你要允许那些不好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与其问“为何我这么倒霉”,不如问“凭什么我不能倒这种霉”。不幸的发生,是很随机的,即然它来了,你就让它来。

接着,是let it go,让它走。过去了,就过去了。任何事,都会过去。如果过去了,你就让它翻篇。你可以反思自我、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但没必要反复咀嚼痛苦。当那些事,像洗澡水一样流过你、冲刷过你,你要任由它们奔赴向下水道,那才是它们最应该有的去处。

最后是 let it be,尊重它本来的样子。它发生了就是发生了。它只是发生,是我们对它的定义和评判让自己感到痛苦。很多人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为自始至终无法let it be,无法接纳事实。他们只能接纳自己认定的标准,即,别人不该这样、不该那样,于是,当不该这样那样的人就是这样那样做了以后,他们就感到万分纠结和痛苦。其实,何苦这么拧巴呢?人家就是这么做了,你看清并接受这个事实,然后,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没让你忍)

我觉得明白这三个要诀,人生会自在很多。

接下来,就努力做到吧。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一点碎碎念念

昨天有个朋友跟我说,好多博主喜欢在微博上晒自己住酒店度假的照片,就你晒自己去城中村消费的经历………我一下就乐了。《美人鱼》里的邓超,一开始放不下身份跟姗姗一起在大排档吃鸡,后来却表示“真香”。这大概也是周星驰的真实体验。我真的觉得,人应该活在自然环境里,而不是各种“身份”里。

世界上有两类人,一类是不管自己过得多么不好,对外也要表现得优雅淡定,生怕被人看了笑话。另外一种人是像我这样,心里有什么不痛快就说出来,说出来也就过了、忘了。

我并不觉得第一种人会比第二种境界高,相反,我觉得第一种人可能比较在乎别人的看法,怕被笑话。第二种,干脆自己做个笑话,我倒要看看谁会笑我,然后分清楚敌友,趁机把敌人拉黑。

谢谢大家的时间,我们相约明天见哦。


关注「晏凌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