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妖兽”到“无狐媚,不成村”——浅谈古代的“狐崇拜”

 零壹贰012 2020-06-04

在东汉刘慎的《说文解字》中,狐女是“妖兽也,鬼所乘之”的邪恶代表;

在清朝时期,狐是蒲松龄笔下充满真善美的正义化身;

不管是粗笔勾勒还是精笔描述,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狐”形象的发展和演变,也是民众在当代环境下的自我精神和思想的流变。

 从“妖兽”到“无狐媚,不成村”——浅谈古代的“狐崇拜”

01,原始崇拜:先秦时期的狐崇拜

在上古时期,古人奉行白狐为祯祥,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狐崇拜。

在《山海经》中有这样的记载:“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在这个时期,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了狐狸是一种带有灵性的生物,所以,对其产生了自然而然的敬畏之心,他们眼中的狐狸极其聪明,人吃了它能够变聪明,这样的心理也来源于人们的原始崇拜。

原始崇拜,主要指的是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在原始社会,由于自然灾害的频发,生产力的低下,科学认知的有限,原始居民对于来自自然界的神秘力量都表现出了来自心理和情感上的敬畏,尊敬,依赖,这也是我国道教能够滋生发展的土壤。

 从“妖兽”到“无狐媚,不成村”——浅谈古代的“狐崇拜”

先秦时期的原始崇拜主要包括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前者包括对于风雨雷电等自然诸神的崇拜,人们信奉万物有灵,将自然神和自然信仰融合在一起加以神化,而后者则主要包括“灵魂不死”的宗教意识。

“狐”代表着原始社会的图腾,在神话故事“大禹娶妻涂山氏”中,涂山氏的部落则以“狐”作为图腾:

东汉赵晔 《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绥绥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

涂山氏是中国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中大禹的妻子的氏族,地位的显赫不言而喻,这也是中国古代狐崇拜的一个标志。

 从“妖兽”到“无狐媚,不成村”——浅谈古代的“狐崇拜”

02,从“瑞兽”转化为“妖兽”

在当代,只要提到“狐狸精”,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狐媚”、“不道德”、“充满心机”,人们有这样的思想,则更多的是受到了汉朝时期“妖狐”文化的影响,汉朝时期“以狐为妖”的观点是我国古代妖怪观念体系的组成部分。

在刘慎的《说文解字》中,有这样的记载:“狐,妖兽也,鬼所乘之”,他认为,狐狸是鬼的坐骑,是邪恶的化身。

在东晋干宝《搜神记》中,更是对于狐狸进行了批判:

“狐者, 先古之淫妇也。其名曰阿紫, 化而为狐。故其怪多自称阿紫”。

在他们的眼中,狐狸是兴风作浪的鬼怪,狐狸的鸣叫也常常带有着“不详”的征兆:“国将有事,狐嘈向城。三日悲鸣,邑主大惊。”(焦赣 《易林·困之兑》)。狐狸的形象开始从“瑞兽”转化为“妖兽”。

 从“妖兽”到“无狐媚,不成村”——浅谈古代的“狐崇拜”

03,由妖到人:“无狐媚,不成村”

狐崇拜历经了唐宋时期的演绎和美化,到了明清时期则发展到了巅峰,不管是在文化作品还是艺术作品中,都特意展现了狐狸的“灵异”性。

在宋人吕希哲的《吕氏杂记》中,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在宋真宗时期,王嗣宗守郐土(今陕西郴县),有一座狐王庙,这座庙宇能够定人的生死祸福,所有的老百姓都感到畏惧。在祭祀的时候,不敢怠慢,甚至不敢说出“胡”这个字,甚至有“无狐媚,不成村”的说法。

可见,狐崇拜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信仰,一种可以知晓千里事,拥有着超能力的一种灵物,狐妖变成了“狐神”,受到了人们的顶礼膜拜。从前出没无常,危害人类生命的妖狐,成为了决定祸福,先知先觉的神灵。

明清时期,统治阶级对于狐都怀着敬畏的心态,在官府内外,供奉狐神,有很多的家族在供奉牌位的时候甚至还需要供奉狐仙。

同时,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都让狐狸的形象大放光彩。这个时期,人们心目中的“狐神”不仅拥有着超能力,同时还具有人类的情感和思想,她们聪慧美丽,善良真诚,是真善美的代表。

 从“妖兽”到“无狐媚,不成村”——浅谈古代的“狐崇拜”

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狐女的形象多是具有新思想和新意识的代表,这样的思想在明清时期能够得到推崇和被广泛接纳,和当时的意识形态也是分不开的。

从上古时期开始,古代人就受到周公“制礼作乐”和孔子“克己复礼”观念的影响,在古代社会,“礼”和“德”是社会的主流思想,也是千百年来制约人们的道德伦理规范。

到了明清时期,这样的思想依旧没有动摇。

明清时期的狐女形象虽然“超前”甚至“叛逆”,然而,她们还是以“德”著称,符合当时社会对于女子形象的基本认知,同时,也符合蒲松龄对于流传千年的儒家思想的认同。

比如,在《聊斋志异·狐嫁女》中这样描述出嫁的狐女:“俄婢媪数辈,拥新人出,环珮璆然,麝兰散馥。”

 从“妖兽”到“无狐媚,不成村”——浅谈古代的“狐崇拜”

狐女头戴金凤钗,耳垂明珠,明艳动人,在一众丫鬟的簇拥之下,羞羞答答的行着大礼,礼毕之后,她低着头紧挨着母亲坐下,像极了人间女儿出嫁时娇羞,寸步不离母亲的情节。

在这些狐女身上,她们活泼调皮,温婉大方,有着蒲松龄的叛逆思想,然而,在她们的内心深处,仍然有着坚守蒲松龄内心对于传统思想的保留追随,是那个时代美好女性的写照,也是对封建“礼”观念的传承。

 从“妖兽”到“无狐媚,不成村”——浅谈古代的“狐崇拜”

04,狐崇拜的变迁原因探析

中国古代狐崇拜的发展和演变,和人们的自然崇拜以及社会思潮的变迁是分不开的。

不管是先秦时期的自然崇拜,还是汉朝时期的妖狐演变,以及明清时期的“狐崇拜”巅峰,都反映了历朝历代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国历经五千年文明历程,每个时代的社会思潮都不尽相同,影响人们对于狐女的印象和崇拜原因也是纷繁复杂的。

原始社会,人们过分依赖与自然的力量,在这些不确定因素的背后,人们深信,将自然现象和国家的统治相结合,便可以融合催生出更为强大的力量,进而使“狐”有了政治清明,人们安居乐业的意蕴;

而随着以孔子思想为核心,兼容先秦诸子以及历代思想学派核心进步理念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推崇,占据主流社会的仍然是人们心中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在此基础上,狐的怪诞离奇和传说中的扑朔迷离,也成为了很多人将其“妖化”的一个原因;

而唐宋到明清时期,狐崇拜的风靡,狐女们形象的饱满和生动,则代表着人们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实现俗世社会人生价值的向往和寄托

所以,狐信仰的发展轨迹,实为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历程的映射,是人们认知能力的升华和对审美的不断提升和深化。

 从“妖兽”到“无狐媚,不成村”——浅谈古代的“狐崇拜”

参考文献:

《太平广记》

《山海经》

《聊斋志异》

《搜神记》

《说文解字》

《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