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锦上添花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20-06-04
对喜欢收藏签赠本的人而言,通常都是因为心仪作者才上穷碧落四处搜求的;然而若恰巧遇到受赠人同为心仪对象乃至心仪程度更甚于作者时,无异于锦上添花。前日所得一书便是如此。

那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冯英子杂文选》,精装锁线一厚册。我因见书脊上题写的书名字体很熟,像是书法家顾廷龙的笔墨,虽无落款,但颇为亮眼,这才取书在手中翻阅。先径直翻到扉页处一看,又惊又喜。喜的是果不其然,扉页书名下 “顾廷龙题”的落款和钤印,印证了我之前的判断;惊的是这本印量不大的旧书原来是前辈报人冯英子的签赠本,而且赫然写着“谢稚老陈佩秋同志指正”!

于是上前询价。老板显然早知其为签名本,故而索价不菲,但仍远低于我的预期。果断付款后,我假意向老板请教:可知谢稚老陈佩秋为谁?老板摇头,表示没听说过。我才暗自庆幸,满意而归。

先说作者冯英子(1915-2009),江苏昆山人,自幼家贫失学, 自立谋生,以乐于苦读和勤于笔耕自学成才。1932“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年仅十七岁的冯英子有感于时局,将日机轰炸昆山的暴行写成《沉痛的回忆》一文在《吴江日报》整版全文发表,就此走上新闻之路,开启了从记者到报人再到杂文家的笔墨生涯。

抗战期间作为《大公报》的战地记者,冯英子在范长江领导下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担任负责组织工作的总干事。此后十余年先后担任过 10家报纸的总编辑或社长,尤其是1940年在担任桂林《力报》总编辑期间,更是有着舆论泰斗之称。建国后历任《文汇报》总编辑、《新民晚报》副总编辑,是《辞海》编委会委员。冯先生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素以写通讯、特写见长,改革开放后转向杂文写作,笔耕不辍,且颇有文名,八十年代先后有《苏杭散记》《长江行》《报海忆旧》等多本随笔及杂文集问世,1992年精选了1978年以来发表的杂文共300篇结集出版,便是本书。

说来也巧,除在大学辅修新闻学时在新闻史中读过作为报人的冯英子事迹外,冯先生作品此前我只读过一本写其八十年代在江南游历杭州、苏州、无锡、南京等地的小册子《苏杭散记》,书虽极薄,但印象颇深。尤其是起首二十多篇杭州散记,日后竟与我头两次在杭州与友人同游的行踪几乎重合,不得不说是某种缘分。

再来说说本书的受赠人谢稚老与陈佩秋这对著名的画坛伉俪。

谢稚老即谢稚柳(1910-1997),江苏武进人,原名稚,字稚柳,后以字行。工书法,擅绘画。早年画风严谨,先宗陈老莲(洪绶),后取法宋元诸家,设色明雅,用笔隽秀。1930年起与张大千过从甚密,四十年代与大千赴敦煌研究考察石窟艺术后受其影响画风又一变,彼时谢稚柳被大千称之以“柳弟”,多年后更有诗句“天下英雄君与操,三分割据又何人”相赠,惺惺相惜之英雄气概传为画坛佳话。

谢稚柳山水

书画创作之外,在中国书画史及书画鉴定上,谢稚老更是一代宗师,初与张珩(葱玉)齐名,乃有“北张南谢”之说,二人均为中国书画鉴定集大成者,但张珩在六十年代英年早逝。后来便是谢稚柳、徐邦达和启功三人齐名,旗鼓相当,时人多以艺术鉴定目谢,以学术鉴定目启,以技术鉴定目徐,实则各有千秋。谢稚老历任上海市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协理事、 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国家文物局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组长(组员包括启功、徐邦达等,1983年成立,历时八年,行程数万里,共鉴定了8万余件中国古代书画,编 入《中国古代书画目录》)。著有《敦煌石室记》《敦煌艺术叙录》《水墨画》《鉴馀杂稿》等。

陈佩秋是谢稚老妻子,1922年出生,河南南阳人。学生时代先在西南联大学理工,后考入国立艺专国画系,与彼时在此任教的谢稚老相识相恋,1949年后两人双双进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1956年 两人又同被上海中国画院聘为画师。此后琴瑟和谐,被誉为当代的 “赵(赵孟頫)管(道升)风流”。

陈佩秋花鸟

陈佩秋早年工山水,后转向花鸟,七十年代起融工笔、写意画法于一炉,八十年代又画回山水。晚年开始关注西方艺术,曾将印象派的用色用于传统中国画上,中西合璧,兼收并蓄,别开生面。

谢稚柳陈佩秋合作之《鸳鸯嘉偶图》

谢稚老夫妇与冯英子先生均为上海文艺界知名人士,原本就应有旧,加之谢、冯两位八十年代时还曾有过一段工作上的交集。1988年,随着海峡两岸探亲往来的放开,为进一步促进两岸学术文化交流, “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促进会”在上海成立,会长王元化,名誉会长巴金,冯英子是副会长之一,负责具体组织和执行工作,谢稚老则与汪道涵、施蛰存、陈从周、谭其骧等十九人一同担任促进会的顾问。可以说,生逢其时的“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促进会”几乎网罗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所有学术和知识届精英,成立以来也成功开展了诸多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为两岸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书出版时,谢稚老夫妇已在香港长居一年,看冯先生签赠落款“1993年3月于上海”,查谢稚老与陈佩秋先生艺术年表,恰是来杭州参加中国美术学院成立65周年纪念活动经沪之时,机缘凑巧,实至名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