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录 | 60多岁的老两口带着两千人一起奔跑

 板桥胡同37号 2020-06-04

正文共:4694 字 6 图 

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 

在天津的跑友圈里,有一对家喻户晓的夫妇。他们算不上有钱,每月退休金加在一起只有9000多元,却在4年间,不计回报地向全国2000多名跑友无偿传授跑马拉松的专业训练经验。800多堂亲临现场的训练课,560多节自制的网上课程,全部免费。有人好奇,干嘛要白搭精力,做这么麻烦的事情?他们说,这是因为不想让有求于自己的人失望,但了解他们的人却说,“还不是因为这是爱了一辈子的马拉松!”这对带有传奇色彩的夫妇就是天津著名的田径教练于文仲和他的爱人王幼芬。

 从20人到2000人,占满水滴外场9条跑道

于文仲是1971年天津成立田径队后的首批队员,退役后,先是被分到了天津市体校组织田径班。后来,他又带着一批队员回到天津队,组建了本市第二支田径队。那时候,妻子王幼芬从幼儿园接送孩子,体工大队的田径场是必经之路,她总能看见丈夫于文仲身体力行地带着队员们一起跑,偶尔还能看见他冲队员发火,“那样子挺吓人的”。

从天津市体育局退休后,于文仲有心发挥余热,正好有一个业余跑团想请他这名刚退下来的专业教练指导一下,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就在于文仲家门口的南开大学操场上练了起来。起初,这20人的跑团在操场上并不显眼,后来,凭借着跑友间的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跑友找到于教练,希望可以接受专业指导。

 ▲于文仲为弟子讲解

看到这么多人冲着自己来学习马拉松技术,于文仲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在朋友的建议下,干脆成立了于文仲公益马拉松训练比赛交流平台,每周三、六、日的上午集中训练,并在喜马拉雅上开通了自己的账号,录制教学音频供大家收听学习。说起录音频这件事,66岁的于教练用的是最笨的办法。他先把自己50分钟左右的授课内容通过微信语音一句一句地发在跑友群里,让群里的跑友先听为快,然后用另外一部手机全程录下来,录完了还要回放一遍,确保自己满意后再上传到喜马拉雅,让全国跑友都能听到。就这样,平均每录制一期教学音频,要耗时2个多小时,560多期,期期如此。

理论课加上现场辅导,让越来越多的跑友们从中受益。慢慢的,南开大学的操场上开始人满为患,于文仲只得把训练地点换到了操场稍微大一些的中医药大学,但弟子人数的猛增明显出乎了他的意料。随着人数一再上涨,他们这些蹭场地的跑友们最终还是被“请出”了校园。后来,听说“水滴”外场每天上午有一个时段是免费对外开放的,于文仲这才帮大家找到了一个相对固定的训练场地,但是遇上全运会或者泰达队训练的时候,他们还需要另想办法,有时候实在没地方去,就在外环线上沿着公路跑。

不过,只要“水滴”外场开放,9条跑道肯定都是被占用的。除了天津的跑友外,许多外地跑友也纷纷慕名而来。目前,于文仲的徒弟已达2000多人,遍布全国18个省区市。这些跑友有的现场接受过于教练的亲自辅导,有的通过收听于教练的授课音频来学习,他们中,有大学生、公安干警、企业高管,也有退休职工。目前,两个500人的微信群早已满员,但仍不断有人发出入群申请,考虑到自己的精力有限,于文仲真的没有勇气再开第三个微信群了。无奈之下,有些无法入群的长跑爱好者就把自己的训练视频传到入群跑友的手机上,让于教练纠正一些技术动作上的错误。

她从广州打“飞的”来求学

上周,保定市业余马拉松带头人杨彦辉专程赶到天津,参加了于文仲的训练课。在保定跑友圈里,杨彦辉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不仅年龄较大,而且跑龄最长,当他听说天津有个于文仲公益马拉松训练比赛交流平台后,便按耐不住好奇心,想来看看。在参加了四堂训练课后,杨彦辉告诉记者,“我感觉气氛很好,于教练的公众号我已经发到我们跑友群里了,叫他们都关注,他们也想来天津跟于教练交流,我是会经常来的。”

让杨彦辉印象最深的是,这么多跑友居然能从四面八方聚在一起,这本就十分难得,除此之外,居然还有专业教练对大家的技术动作以及训练方案进行指导,“跑马拉松,如果场边有个人拿着秒表在给你计时、或者在你跑不动的时候给你喊两句,那种训练的劲头比自己单独跑强太多,更别说有个专业教练辅导你。”杨彦辉说:天津的于文仲是他学习的榜样,希望他的这次“取经”可以带动保定的业余马拉松运动。

52岁的李红梅,是于文仲的得意门生,目前还是6小时超马女子组的亚洲纪录保持者,成绩是70.466公里。但谁能想到,三年前,当李红梅初次见到于教练的时候,她的那条伤腿几乎跑不了步。听李红梅描述完自己的伤情后,于文仲对症下药,要求李红梅不要着急回到跑道,而是安下心来做下蹲训练。就这样,经过40天的恢复,李红梅从100个下蹲上升到1000个,偶然的一个下雨天,李红梅在慢跑的时候发现自己的速度上去了,膝盖也不疼了。她这才意识到,险些让自己跑残的那条腿居然被于教练给治好了。从那开始,李红梅对于教练的话深信不疑,即便是坐火车出差,也要抽空在车厢里做几组下蹲训练。

于文仲现场指导

李红梅并不是个别案例,很多跑友第一次来找于文仲,其实就是拖着伤腿来“看病”的。因为业余选手平时不重视力量训练,忽视运动后的拉伸恢复,且很多人急于求成,训练强度超负荷,这样的话极容易造成疲劳性的运动损伤。于文仲抓住业余马拉松爱好者的这一通病,在训练后亲自为队员们做恢复,避免跑出一身的伤。

周丽芬是一家广州企业的高管,马拉松成绩并不突出,但她却创造了目前为止来津上马拉松课的最远纪录。周五坐飞机抵津,六、日两天上午训练,周日晚上坐飞机返回广州,可以说她是“打飞的”来接受训练的。因为特别欣赏于文仲教练创立的这种完全公益的模式,周丽芬回到广州后,成立了于文仲马拉松公益平台华南地区分队。

为了这些弟子,他放弃移民

面对如此庞大的一支学员队伍,于文仲开始感到了肩上的责任。这份“分外”之事,成了他退休后孜孜以求的“事业”。

4年间,800多堂训练课,2000多个小时,无论刮风下雨,于文仲从没缺席或迟到过。6点训练,他和老伴王幼芬凌晨4点起床,坐52路首班车,花上一个小时,才能抵达水滴训练场。尽管很辛苦,但于文仲说,这个平台只能靠他们老两口支撑着:“也谈不上什么东西支持我,就是一个责任感,我不能让大家有失望的感觉。因为我们这个平台很特殊,各个团队到这来训练,今天他可以不来,明天他可以不来,但是教练必须在这里等候大家!如果你不等着他,这个平台就没了。”

▲于文仲帮弟子做运动恢复

两个60多岁的老人撑起了全国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公益马拉松平台,看似乐在其中,但很多麻烦其实是被两位老人故意隐瞒了。

于文仲从创立平台之初,就一直坚持平台的公益性,从不赚取一分钱,包括举办年会,也都是跑友们自愿集资,于文仲也是要掏钱的。于文仲说,“我唯一想得到回报的是尊重和认可。现在这个环境下,好像说这个比较高调,有点不真实,但我觉得我能得到跑友的尊重,就知足了。”

于文仲不是什么有钱人,老两口每月的退休金加在一起只有9000元出头,除此之外,不再有其他的经济来源。因为双方的老人都已去世,儿子也移民澳大利亚了,老两口觉得这些钱足够生活了。

然而,这个平台最大的一次“危机”正是来自于文仲的家庭。于文仲记得很清楚,北京奥运会那年的10月中旬,大学毕业的儿子便去了澳大利亚继续深造,转眼间12年过去了,儿子只回来过一次,连婚礼都是在国外办的,作为父亲,于文仲并没有到场。于文仲说,“小的时候,我对他要求挺严的,总是像教训队员一样教训他,慢慢的,他也挺害怕我的,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我做的不对。”而老伴王幼芬对儿子的思念则愈来愈浓,多次提起想定居澳洲,跟儿子生活在一起,但因为于文仲要负责马拉松平台的日常训练,移民的事情就被搁置下来了。

去年老两口去澳洲探亲,儿子旧事重提,劝说父母一起移民,将来好在身边尽孝,并且把移民表都领来了。于文仲仔细看着这张表格,犹豫了好久,最终还是一字未填。老伴王幼芬知道这个倔老头子在想什么:一旦签了移民表,国内那2000多人的马拉松公益平台就彻底散了,这是于文仲的心血,他不可能那么做。为此,老两口回国后还闹了一阵别扭,最终还是王幼芬选择了让步。现在,于文仲已经升级为爷爷了,可他到现在还没抱过自己的小孙女。他打算,等孙女会说话了,就去趟澳洲看看她,尽一尽爷爷的义务。

贤内助“王姨”

于文仲的爱人王幼芬,在跑友圈里的人缘比于文仲还要好,大家都习惯称呼她为“王姨”。久而久之,在跑友面前,于文仲也把老伴改口叫成了“王姨”。

 “王姨”的职业是会计,但退休后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于教练打理马拉松平台。每次训练,无论你是新成员,还是老面孔,“王姨”都会给每一名跑友拍照、录视频。回到家后,再花4、5个小时对上千张照片、视频进行整理、修改,然后传给大家。通过视频,跑友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自己技术动作中的错误,那些新来的跑友也能留个纪念。有时候,粗心的跑友把训练服落在了场地里,等到下次训练,“王姨”准会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交给跑友。

王姨在跑道上为跑友录制视频

说到为什么要陪着老伴风里来雨里去地为跑友服务,“王姨”的眼睛有些湿润,她说:“很多跑友的年龄跟我儿子差不多,有一个跑友还跟我儿子同名同姓,一看到他们,我就会想起我的孩子,我也把他们当成孩子来对待。而且,我和大家也说过,你们的教练啊,太喜欢体育了,所以他放不下这个,我也就放不下了。”

虽然老夫老妻间从没说过一个“爱”字,但他们彼此都明白,如果不是因为爱,又怎么可能志趣相投、夫唱妇随?提及自己的老伴,于文仲笑了,“对她也没什么特别值得表扬的,从我俩认识的那天,她就融入到了我们田径教练的圈子里,她也乐意做这件事,我们俩就一起为大家服务。”

也许,不计回报的人,往往收获得更多。疫情期间,“王姨”家的门口总是会出现一些跑友送来的防疫物资,包括当时最为紧缺的消毒液和口罩。大多数人都是撂下东西敲敲门就走了,生怕“王姨”不收。去年,“王姨”动了一次比较大的手术,于教练没敢声张,对外就说是感冒了,怕给跑友们添麻烦。但后来消息还是不胫而走,不少人主动去医院看护“王姨”,端屎倒尿,像子女一样地照顾老人。虽然于文仲夫妇没有一分钱的经济回报,但是这样暖心的报答却是多少金钱也换不来的。

希望有企业能够一起把公益平台做下去

可是,随着人员的不断增加,于文仲和老伴支撑这个平台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今年,于教练任命了8位素质不错的跑友担任教练,各自带着水平相当的队员组成小分队,多少分解了一些任务,但一个2000多人的平台,光靠两名60多岁老人的力量,终究是难以长久支撑的。“王姨”希望可以有热心企业能够参与进来,把这个公益平台长久地办下去:“岁数再大,如果有一天撑不下去了,我们俩也会默默地走,不会惊动跑友们。希望将来这个平台可以继续下去,如果有企业支持我们一下,加上自己的教练团队,就可以慢慢给它继续扶持起来。”

其实,这何尝不是于文仲的愿望?虽然找企业支持,公益平台就面临着被商业化的危险,但于文仲觉得,二者之间并不是彻底行不通的。如何在保持平台公益化的同时,又能给赞助企业一些回报,这需要探索出一条新路,只有这样,社会公益性团体才能更健康、更持久地发展下去。

▲去年12月,于文仲马拉松公益平台年会上,跑友代表向于文仲夫妇赠予终身成就奖,感谢两位老人的无私奉献

谈到企业支持的范畴,于文仲说:“小到训练时的饮用水,大到给队员们办讲座、开论坛,举办小型测试,组织队员参加比赛等等,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支持。现在,单凭跑友们集资,有些事情我们根本无力进行。我也知道,要想找到一家愿意长期坚持公益事业、不求回报的企业很困难,但我们之间合作的形式可以讨论,我觉得把公益事业办好,其实是对企业最好的宣传。”

我们也希望,这个诞生于天津,在全国首屈一指的马拉松公益训练交流平台能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不要让这对带着两千多人一起奔跑的老两口感到疲惫。


记者 | 方奕昕

编辑 | 陈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