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博展览 | 触摸甘肃彩陶纹饰密码,看激流涌荡的漩涡纹

 非亲似亲fhf 2020-06-04

笔画与色调的奏鸣,藏在甘肃彩陶纹饰里的奥秘(二)

一位小朋友参观“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展览,并临摹漩涡纹纹饰

激流涌荡的漩涡纹;风平浪静的水波纹;纵横交织的网格纹……四五千年前,面对浩浩汤汤的黄河水,古人有自己的表达。

“在国博看展览”继续走近正在国博展出的“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展览,去往5000—4700年前、去往考古学文化上的马家窑文化早期,触摸那一时期的甘肃彩陶纹饰密码~

观众参观“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展览


水流翻卷——漩涡纹里的密码

马家窑文化大体经历了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持续发展的时期,早期的马家窑类型距今约5000—4700年。

这一时期,彩陶器型丰富多样,仍以盆、钵、壶、瓶为主,但扩展到罐、豆、瓮等器类。

陶彩以黑色为基调,时与白彩共用,形成浓墨重彩的风格。通体彩绘的陶器增多,内彩发达。

纹饰:盛行漩涡纹、水波纹、同心圆纹、网格纹和平行线纹等,还有蛙、鸟等象生纹样。几乎每一件彩陶上都有描绘河水翻卷的纹饰,表达了人们对黄河母亲深深的眷恋。

漩涡纹壶,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类型,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藏


激流涌荡的漩涡纹

仰韶文化中期弧边三角纹与圆圈纹的构图出现了最初的旋转迹象。

仰韶文化晚期更强烈的旋转构图体现在了变形的鸟纹身上,并促成了流体漩涡纹的出现。

到马家窑文化早、中期,漩涡纹成为彩陶图案中最常见的纹饰,表现为激流中的漩涡,一般以2个、4个或更多漩涡为中心连续展开,漩涡之间由数道水流连接,呈现出一派循环往复、激荡汹涌、变幻无穷的气势。

早期漩涡纹的方向既有顺时针也有逆时针,后来全都变成了逆时针,与现实中水流漩涡的方向一致。漩涡纹的中心最开始或为圆点,或为空白小圆圈,以后圆圈逐渐增大,圈内多填以网格纹、十字纹、对三角纹、小圆圈纹、动物纹等,成为主体纹饰。

漩涡纹的演变,图片采自“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展览

漩涡纹尖底瓶,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类型,甘肃省博物馆藏

小口尖底瓶是仰韶时代的典型器物,漩涡纹是马家窑文化的标准纹饰。这件小口尖底瓶器形不大,纹饰却比同时代同等大小彩陶器的装饰图案要繁缛、华美,表明这件器物可能具有某种礼仪性的功用,不是日常生活用品。

漩涡纹带盖罐,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类型,甘肃省博物馆藏

马家窑类型陶器中有盖器物不多,这种小陶罐肩上有四个钩形钮,器盖上也有一个,显然是为密封设计的,那么什么东西适合放在这样的小罐中密封保存呢?再试试从俯视角度观察一下器盖,你能看到什么呢?欢迎大家走进国博看展览。

漩涡纹内彩豆,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类型,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藏

漩涡纹三联杯,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类型,兰州市博物馆藏

联体杯造型奇特,如何使用是个谜。有人推测,它可能是不同的部族首领协商议事时,为合作成功准备的礼仪性酒具。

锯齿漩涡纹壶,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类型,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藏

马家窑类型最晚阶段,排列紧密的大锯齿纹开始出现,其风格与早先的植物棘刺纹迥异。

漩涡纹罐,马家窑文化 半山类型,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藏

马家窑文化彩陶陶质细腻,陶坯在入窑烧制之前还要细细打磨。这件陶罐打磨得尤为精细,因此烧成之后色彩鲜艳,外表光亮如漆。

十字漩涡纹罐,马家窑文化 半山类型,榆中县博物馆藏

这种连续的大漩涡流行于半山类型晚期。如果把陶壶当做一个人的头像,将两个侧耳视为人耳,正面平视时,两个漩涡刚好像人的一双眼睛。似乎为了证明这一点,这件陶壶的制作者有意在陶壶的下方添了一笔微笑的嘴。


风平浪静的水波纹

漩涡纹表现的是河流湍急处的形貌,那些没有卷进漩涡的水流则多以各种形态的水波纹来展示。

波纹或高或低,或密或疏,有时平展如弦线,有时风吹似鱼鳞。它们与漩涡纹一样都是河流湖泽的一部分。

水波纹内彩盆,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类型,兰州市博物馆藏

马家窑类型彩陶非常盛行用漩涡纹和水波纹作为钵、盆、豆、勺等盛器的内彩装饰,且纹饰细腻,构图饱满。这些盛器圜形的内底也最适合表现这类纹饰的俯视效果。

锯齿水波纹壶,马家窑文化 半山类型,甘肃省博物馆藏

水波纹罐,马家窑文化 半山类型,甘肃省博物馆藏

纵横交织的网格纹

网格纹是由细密的纵、横、斜线交叉成网格图案,来源可能与日常生活中的渔网、编织物或动物鳞片有关。

网格纹在仰韶文化中期出现,马家窑文化时期已十分流行,并持续至甘肃彩陶以后的各个发展阶段。

网格纹往往会填在一个几何形框内,不同时期彩陶纹饰的面貌不同,网格外轮廓也有多种变化,如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的外轮廓多为圆形、葫芦形、菱格形,内填网格多为斜线交叉构图;马厂类型出现了回形纹、方折形纹等,内填网格多为竖直交叉构图。

漩涡网格纹内彩钵,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类型,甘肃省博物馆藏

网格纹钵,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类型,甘肃省博物馆藏

黑白彩束腰网格纹罐,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类型,甘肃省博物馆藏

这件模仿鱼篓的陶罐外侧满饰细密的网格纹,是否可以据此推测网格纹的来源之一是渔网呢?

网格纹瓶,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类型,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藏

资料图 | S形折带纹罐,马家窑文化 马厂类型,甘肃省博物馆藏

资料图 | 网格纹筒形杯,马家窑文化 马厂类型,甘肃省博物馆藏

这个筒形杯是不是和现在的扎啤杯很像?那时候大麦、小麦还没有传入中国,还不可能出现啤酒,但已经有其他种类的低度酒了。马厂晚期,甘肃地区已经出现了气候变化,农业衰退,畜牧业变得越来越重要。这种陶杯也可能是盛乳制品的。杯子前部下方的突起是把手,不是流口。


欣赏圆圈纹、菱格纹、回形纹……敬请继续保持关注。也欢迎大家走进国博,看展览~

像这位小朋友一样亲手描绘漩涡纹

“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展览里认真的小朋友

走进国博,看展览,与彩陶对话

【资料卡片】

马家窑文化

当仰韶文化晚期关中、中原一带彩陶走向衰落之际,甘青地区的马家窑彩陶文化迅速崛起,并臻于极盛。

马家窑文化距今约5000—4000年,大体经历了持续发展的三个阶段:早期的马家窑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中东部及青海东北部,中期的半山类型扩展到河西走廊东部及宁夏南部,晚期的马厂类型则到达河西走廊西部。

马家窑文化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开始制造使用小型铜器,尤以发达的彩陶著称于世,彩陶比例占陶器50%以上,陶质坚实细腻,红、黑、白彩共用,图案繁缛多变,线条流畅细致,形成了绚丽典雅的艺术风格,被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

花叶繁茂,鸟乘风行,走进甘肃彩陶的瑰丽世界,欢迎您来到国家博物馆看展览~

(本文文字均源自国家博物馆“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展览,本文配图摄影除特别注明外,均为庞道琼,图文版权所有。)


【展览专题页】

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展览专题页。

展览: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

展期:展出中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11展厅

(更多展览详情以国博官网为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