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乙1、脊柱侧弯症相关论述 《针灸真髓》1958年版

 邻村阿牛 2020-06-04
资料收集:根据《针灸真髓》1958年版书写
一、脊椎弯曲症     P32页 原文:
一小儿第九胸椎向左弯,第十一胸椎向右弯,脊骨两处弯曲。先生诊后,灸身柱、右肝腧(九椎弯曲侧)、左脾腧(十一椎弯曲侧)。先生谓脊椎弯曲,由于肝脏、脾脏的疾患,此种病症很多,成人患者也可以灸愈。小儿更易治愈。
(注:上述左弯、右弯理解为左突高点和右突高点。并不是现在的左弯右突、右弯左突)
二、P40.脊柱前屈之矫正
(原文)一位老年人,患脊柱前屈症,初来时前屈的很厉害,经泽田先生灸治后,已经逐渐痊愈,现在比初来时好多了。先生用手扶住老人的背脊,另一手支着他的胸部,像施行正骨术似的,使他的脊柱伸展,来矫正她的姿势。这位老人的经穴,显然已有变动。先生说:"因为你的脾脏和肝脏弱了,所以身体会向前屈。“一面订正着变动的经穴说:”真是奥妙的很,人的身体是能应诊而愈的“。这位老人的灸穴是:身柱、臑俞、心俞、骑竹马、肝俞、筋缩、脾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志室【泽田派的志室穴与其他书上的不同。为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另第二腰椎棘突下(肾俞)旁开3寸为京门穴】 次髎穴、巨阙、中腕、梁门、左阳池、曲池、足三里、太溪。这些穴中,特别取用巨阙,是值得注意的。因为使前屈的脊柱伸直,巨阙为最有效的经穴,前屈是由于腹部任脉牵引所致,灸巨阙使任脉伸直,脊柱也就直了。
三、脊柱的矫正 P66
一妇人,严重的前屈患者。
身柱、天髎、心俞、膈俞、肝俞、筋缩、脾俞、肾俞、次髎、中脘、左阳池、曲池、足三里、太溪。
一面灸着天髎,一面说:“肩和小肠是相联的。子宫的位置不正,小肠受压,此处即显出病症,天髎和子宫的关系很大。”这位妇人以前受过先生治疗,那时脊柱弯的很厉害,灸后,渐渐地伸直了。今天先生更尽力为她矫正,收到了惊人的疗效,脊柱立即伸的笔直。脊骨伸直之后,心俞和膈俞也一起绷紧,即补灸次二穴,不灸肝俞和筋缩了。治疗完结时说:“所谓整形外科,实是欺人的方法,将弯着的脊柱扳直,内脏会受影响的。我的矫正法是先灸好内脏,使筋自然放松,而后舒适地予以矫正。”
另外诊治一位前屈的妇人,灸的次序是:身柱、天髎、心俞、脾俞、鸠尾、中脘、左阳池、肾俞、次髎、曲池、足三里、太溪。
鸠尾和巨阙一样是使他伸直腰的,有时候也有灸鸠尾、巨阙、上腕的。
四、穴位图解

DU督脉二八良,起长强止龈交上,脑病为主次分段,急救热病及肛肠,
尾骨之端是长强,骶管裂孔取腰俞,十六阳关平髋量,命门十四三悬枢,                            十一椎下脊中藏,十椎中枢九筋缩,七椎之下乃至阳,六灵台五神道穴,                                三椎之下身柱藏,陶道一椎之下取,大椎就在一椎上,哑门入发五分处,                            风府一寸宛中当,粗隆上缘寻脑户,强间户上寸半量,后顶直上又寸五,                          百会前五后七量,会前寸五前顶取,囟会星后一寸长,小儿禁刺当牢记,                          上星入发一寸量,神庭五分入发际, 素髎鼻尖准头乡,水沟鼻唇沟上取,                          兑端唇上尖端藏,龈交上唇系带底,经行背头居中行。
督脉身柱
出《针灸甲乙经》。属督脉。
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布有第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三肋间动脉后支。
主治身热,咳嗽,气喘,惊厥,癫痫,脊背强痛,疔疮,及百日咳,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癔病等。
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筋缩出《针灸甲乙经》。《医学入门》作筋束。属督脉。           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布有第九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九肋间动脉后支。
主治:胃痛,脊强,瘈疭,腰背痛,癫痫,及肝炎,胆囊炎等。
向上斜刺入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膀胱经心俞
出《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心之背俞穴。
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布有第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外侧支,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和颈桡动脉降支。
主治惊悸,健忘,心烦,癫痫,癫狂,失眠,咳嗽,吐血,以及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心绞痛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肝俞出《灵枢.背俞》。属足太阳膀胱经。肝之背俞穴。
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布有第九、十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第九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
主治黄疸,胁痛,胃痛,吐血,衄血,眩晕,夜盲,目赤痛,青光眼,癫狂,痫症,脊背痛,及急、慢性肝炎,胆囊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等。
斜刺0.3-0.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脾俞
出《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脾之背俞穴。
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布有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部为外侧支,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
主治脘腹胀痛,胸胁支满,呕吐噎膈,黄疸,泄泻,鼓胀,痢疾,便血,带下及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肝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贫血等。
斜刺0.3-0.5寸。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肾俞
出自《灵枢·经脉》  肾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
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2、第3腰动、静脉分支;布有第2、第3腰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腰丛。
主治腰痛,生殖泌尿疾患,耳鸣、耳聋。
操作方法为直刺0.5~1寸。
三焦俞
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三焦背俞穴。
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外侧皮支,深层为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及第一腰动、静脉后支。
主治腹胀,肠鸣,呕吐,泄痢,水肿,鼓胀,黄疸,遗尿,癃闭,腰脊强痛等。
直刺1-1.5寸。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次髎
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二骶后孔处。布有第二骶神经后支和骶外侧动、静脉后支。
主治腰骶疼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痛经,疝气,下肢痿痹,及坐骨神经痛,盆腔炎。
并可用于催产,引产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骑竹马
经外奇穴名。出自《备急灸法》。位于背部,以患者手中指尖至肘横纹中点之长为度,自尾骨尖向上直量,其尽端两旁各一中指同身寸处是穴,约在第9、10胸椎棘突之间点左右旁开1寸,即筋缩穴两侧各1寸处,左右计2穴。
布有第9或第10胸神经后支内侧支,深层为第9胸神经后支外侧支。主治无名肿毒,发背脑疽,肠痈,牙痛,瘰疬,肿瘤,四肢下部痈疽疮疔等。灸3-7壮,或温灸5-15分钟。
志室
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精宫。属足太阳膀胱经。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及第一腰神经外侧支,第二腰动、静脉后支。【泽田派的志室穴与其他书上的不同。为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另第二腰椎棘突下(肾俞)旁开3寸为京门穴】
主治腰脊强痛,遗精,阳萎,小便不利,阴中肿痛,头昏目眩,耳鸣耳聋,月经不调,以及肾炎,肾盂肾炎,前列腺炎等。
直刺0.5-1寸。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任脉巨阙
出《脉经》。属任脉。心之募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一说在脐上6.5寸(《针灸甲乙经》。
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上动、静脉。
主治心胸痛,胃脘痛,呃逆,反胃,吞酸,噎膈,呕吐,心悸,健忘,癫痫,以及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胆道蛔虫症等。
直刺0.3-0.8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中腕
取穴方法
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解剖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布有第七、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疾病
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风,产后血晕。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胃经梁门出自于《针灸甲乙经》,梁门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主治纳少、胃痛、呕吐等胃疾,直刺0.8~1.2寸。
四肢穴臑腧
左阳池
左曲池
左足三里
左太溪
天髎穴
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肩胛部,肩井穴与曲垣穴的中间,当肩胛骨上角处,有斜方肌、冈上肌;布有肩胛背动、静脉分支或属支以及肩胛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有第1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锁骨上神经和肩胛上神经分布。
定位         在肩胛部,肩井穴与曲垣穴的中间,当肩胛骨上角处。
功能作用  收引天部湿浊。主治肩臂痛; 颈项强急。操作方法为直刺0.5~0.8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