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禹偁《闻鸮》,智者不以常人之忧为忧

 麻雀爱读书 2020-06-04
猫头鹰又叫鸮,古人叫它鸱鸮。民间传说,它的叫声能给人带来死亡。

早在西汉时,谪居长沙的贾谊作过一篇有名的《鵩鸟赋》,序里写道:“鵩似鸮,不祥鸟也……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可见在那时,猫头鹰(鸮)就已经被视作凶鸟了。

图片来自网络

尽管大多数人对猫头鹰闻声色变,但还是有少量达观之人不以为然,不相信这个迷信(现在看来完全是迷信)。

宋太宗至道元年(995),42岁的王禹偁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市)知州。
滁州的城墙上有一个猫头鹰的巢,秋冬季节,猫头鹰总是整晚叫个不停。王禹偁的官宅正靠近城墙,王夫人被吵得心神不宁,整夜睡不着觉。又怕家里人真有个三长两短,有时会担心得哭泣,引得小孩子也跟着哭。王禹偁为了安慰夫人,就作了这首《闻鸮》诗。在诗中,他列出两个唐朝人不以常人眼光看待鸮声的故事。
“郇公暨邺侯,放逐同一邦。夜深闻此鸟,韦公涕沾裳。李侯举酒令,斯音非不祥。坐客如不闻,罚之以巨觞。遂使恶鸟声,听之靡所伤。赞皇贬袁州,怀鸮义亦臧。”
诗中的郇公是韦陟,唐代大臣、文学家,承袭郇国公。邺侯则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谋臣李泌,他历仕四朝,官至宰相,封邺县侯,因此世称“李邺侯”。
唐玄宗天宝年间,韦陟谪守蕲州(今湖北黄冈蕲春县)。当时李泌因为得罪了宠臣杨国忠,被诬陷讽刺朝廷,以平民身份被送到蕲州安置。
一天晚上,韦陟设宴招待李泌和幕僚们,忽然听到猫头鹰的叫声。韦陟不由想起贾谊的被贬长沙,以及他的《鵩鸟赋》,再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举着酒杯流泪感叹道:“长沙下国”。李泌说:“人们都认为此鸟叫声不详,但如果心里把它当做吉祥的声音来听,就没必要悲伤了。”接着要求在座众人,不听猫头鹰叫声的,要罚一大杯酒。于是人们都竖起耳朵听猫头鹰的叫声,听了一晚上也听不厌。
后来,晚唐的李德裕(原籍赵郡赞皇,所以诗中称“赞皇”)被贬袁州,当地多鸮,也是“夜鸣不已”,于是作了《怀鸮赋》,将上面的事记入序中。《怀鸮赋》中有“天有定命,圣不能知。彼冥数之未兆,非畏之而可移。”就是说,天命不可预测,厄运也不是你怕它,它就能转移的。既然怕之无益,还不如泰然处之。
王禹偁举出李泌和李德裕这两个人的故事来开释妻子,其实也在劝解自己,“凤来非我庆,鸮集非吾殃。优游尽天年,身世俱可忘。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