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天多补阳,冬天少生病...

 图书 馆员 2020-06-05

夏天多补阳,冬天少生病!常按三个补阳穴,祛病强身,脾肺肾三补!

  

夏季进补

我们都知道夏季的主令邪气是热邪,需要清热去火,但是今天《养生堂》的现场来了一位张爷爷,他告诉我们,他的主治医生让他夏季更注意补益,他按照医生的叮嘱夏季多进补,果然起到了祛病强身的效果。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什么样的人群夏季更需要补呢?又应该怎么去补呢?

夏季该清还是该补?

案例张爷爷,80岁,经常咳嗽带痰,去医院被确诊为肺间质纤维化,吃了一年多的药,共照了三次CT,结果显示他的症状越来越严重。于是张爷爷开始中医治疗,吃了一年多的中药,情况越来越好,咳嗽基本解决了,只是晚上躺在床上偶尔咳嗽几声,痰也没有了。

很多人都知道,冬季需要适当进补来抵抗寒邪,因为冬季寒邪当令会侵犯人体,导致阳气虚衰。

可是张爷爷患有严重的肺部疾病,冬季正好是疾病的高发期和急性期,此时他的体内的邪气是因为疾病产生的热毒邪。这个时候进行补阳就不合适了,会使病情越来越重,相反采取清热解毒的方式可以将这些热毒邪赶出人体。

可是因为热邪毒邪的侵袭,会伤及人体的阳气,造成阳气亏虚的情况,就需要补阳了。夏季是外界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正是加强补益的最好时机

除了肺系疾病以外,王院长强调很多疾病都会造成人体的阳虚,这些有阳虚症状的人群都可以在夏季适当的补阳

夏季更需要补益的人群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心脏疾病】慢性心衰等

【风湿免疫性疾病】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

【耳鼻喉科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

【儿科疾病】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脾胃虚弱等

【慢性皮肤病】荨麻疹、冻疮、硬皮病等

【妇科疾病】慢性盆腔炎、痛经、经行泄泻、不孕症等

【其他】阳虚型体质或素体阳虚的人群

既然夏季需要补阳的人这么多,那么我们如何在这个季节补益身体呢?

夏季如何去补?

王院长提示大家,患有多年肺系疾病的人群很容易出现肺脾肾三脏阳虚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他在夏季使用御风固本方来给患者进行调理。

御风固本方

【药材】黄芪、白术、防风、人参、茯苓、甘草、陈皮、半夏、补骨脂、枸杞子、菟丝子、淫羊藿、蛤蚧

黄芪在补气中偏补阳,搭配白术、防风,能治疗肺气虚;茯苓、白术、甘草、人参、半夏、陈皮组成“六君子汤”,健脾化痰;淫羊藿、补骨脂、枸杞子、蛤蚧补肾阳肾阴、纳气。这样组成的方子,肺脾肾全补了!

【专家提醒】这个方子不适合阳气较盛的人群使用,另外方剂比较大,需要辨证论治,有肺系疾病的患者,可以咨询医师,给出具体剂量。

除了内调之外,王院长还给我们介绍了夏季补阳的外治之法—伏针。同时也教给大家三个适合自己在家按揉的具有补阳功效的穴位

伏针

伏针就是在三伏天,用针灸进行补阳的治疗理念。因为背部是阳气聚集的地方,所以在三伏天固护阳气的时候,主要从背部取穴。伏针有调气血、舒经络、引邪外出的作用。

王院长提示大家,伏针不是一种针法,而是在夏季三伏天,用针刺、艾灸、温针等方法,进行补阳的外治法的统称。伏针需要由专业医师操作完成,自己千万不要模仿使用。

既然伏针不能在家自己操作,那么我们有什么在家就能补阳的方法呢?

你有以下症状吗?

A:气短易感、畏风自汗、懒言声低、纳少腹胀、喜温喜按、四肢不温、浑身乏力

B:气短易感、畏风自汗、懒言声低、腰膝酸软、小便清长、面色晃白

脾主四肢,四肢不温是脾胃虚寒的表现;腰为肾之府,腰膝酸软跟肾虚有关;气短易感就是肺虚的表现。

针对肺虚、脾虚、肾虚,王院长教给大家三个适合自己在家按揉的具有补阳功效的穴位。补肺——太渊穴

【位置】手腕弯曲的腕横纹,靠近大拇指一侧,手指摸下去能感受到脉搏。

【方法】用手指点揉即可,一天按揉3-5分钟,以自身感到酸胀为宜。

补脾——太白穴

【位置】足弓往前推,推到跖骨,跖骨后下方有一个凹陷,这个凹陷就是太白穴。

【方法】平时在家可以点揉,每次揉两三分钟,有酸胀感即可。也可以用艾条灸这个位置,都能帮助我们补益脾气

补肾——太溪穴

【位置】内踝高点和跟腱平行正中的地方,就是太溪穴。

【方法】平时做一做点按,有酸胀感即可,但是不要进行艾灸,否则可能损伤阴精。

夏季要补也要祛邪

冬天的邪气往往都是心肝之邪,在治疗的时候以祛风寒、祛风热为主,如果出现痰热,还要祛痰热。而在夏季,身体不仅有虚,还有痰饮和瘀血,所以夏季祛邪主要祛内生之邪,以化痰饮、化瘀血为主。

痰饮的表现

【痰阻于肺】胸闷、咳嗽、气喘、痰多

【痰阻于心】胸闷、心悸

【痰停于胃】胃脘痞满、恶心呕吐痰涎

冬季:清热化痰

【药材】黄芩、瓜蒌、连翘

黄芩、连翘清热解毒,瓜蒌润肠通便、祛痰。这三味药针对的是痰热。

夏季:温肺化饮

【药材】干姜、细辛、五味子、清半夏

干姜、细辛、五味子、清半夏都是温化痰饮的药材,主要针对痰饮。

专家还给大家推荐了适合在夏天食用,还能化痰饮的食疗方

【食材】山药10克、白扁豆10克、生薏米15克

【做法】先把生薏米泡半个小时,再放入其他食材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40分钟即可食用。

山药属于肺脾肾三补的食材;白扁豆健脾祛湿,对体倦乏力、大便稀溏者有很好的作用;生薏米清热解毒、排脓化痰,对于病毒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化脓性疾病都有效。

【专家提醒】脾胃寒者可以将薏米去掉,用其他两味食材做粥。

  专家出诊信息 

王成祥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呼吸内科   周三上午

备注:突发原因导致门诊时间、出诊地点、门诊类型(普通、专家或特需门诊)、挂号费用的改变,请以医院当日公布为准。

肺气、肾气、脾气、卫气、

中医看病叫调理,就是要让全身的气血平衡,气不足则胖,气不足的原因有四种,因而胖子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气虚,就是说,这个人身体内的气本来就不足,气化功能弱,不能气化掉身体内的脂肪,古人叫这些人“脂人”,“均一性肥胖”,形体匀称。一般来说,气虚的人不爱说话,不爱运动,不爱冒险,整天没精打采,气喘吁吁,说起话来,总是怯声怯气虚弱无力;容易感冒,一感冒就是一两个月,迁延不愈;看一个胖子是不是气虚,还应该特别注意舌头。气虚的胖子舌体胖大,舌淡红,边有齿痕。气虚型胖子气短懒言,容易疲乏,还经常头晕健忘。古人所说“其人肥白,多属气虚”这类人总是白白胖胖的。
二是阳虚,指人的阳气虚弱,从而引起气化功能变弱,古人称这类胖子为“肥人”上下皆肥;他们特别怕冷,大热天还要穿上秋衣秋裤,手足冰凉,精神不振,大便溏薄,小便清长。《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包括肾阳、脾阳和心阳等。肾阳不足,生命之火弱小,所以会体凉、畏寒、怕冷;脾阳不足,脾胃无力消化食物,所以会大便溏薄;同时,肾阳不足,肾水就不能蒸腾上升,化为肾气,肾气不足,所以会小便清长,而且还会出现阳痿。
三是痰湿,指人体内的气本来不虚,可是由于身体内有痰和湿,这两样东西一结合,阻碍了身体内气的运行,引起了身体气虚。古人称这类胖子为“膏人”,《说文解字》中说:“凝者曰脂,释者曰膏”。体内有痰湿的胖子额头油光可鉴,眼睛下挂着两个大大的肿眼泡,经常胸闷痰多,爱吃肉。
  什么是痰?痰是肺、脾、肾运化所产生的废弃物,中医有“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一说。痰有外痰内痰之分,藏在五脏六腑内的痰,肉眼无法看到,但藏在皮肤下的痰,我们却能看到,它就是一个肉疙瘩,可以长在身体的任何部位,西医叫脂肪瘤,中医叫痰核。
  湿是什么?水进入胃后,水的精气便向上输运到脾,脾会将水之精气上传给肺,肺气肃降,调通水道,又将水下输于膀胱,这样上下循环,水和津液便滋润了整个身体。如果脾和肺的功能松懈,水的运化不及时,水停留在了身体的某个地方,就形成了湿。湿就是身体内的死水。
四是湿热,指身体内的湿和热相结合,阻碍了身体内气的运行,古人称这类人为“肉人”结实型的肥胖。《灵枢?卫气失常》中说:“肉人者,上下容大。”他们性格急躁,动不动就发火。湿热蕴藏在人体内,排不出去,就会造成胆气上溢,口苦口干,急躁易怒。这类人脸上还经常会长痤疮、粉刺,就是因为体内湿热郁积,排不出去;同时食欲旺盛,能吃并不表示脾胃功能正常,相反是处于“胃强脾弱”的病理状态。体内有湿热会影响到胃,胃有湿热,中医称为“胃热湿阻”,胃受热之后,其功能就会亢进,这时人的饭量就会大增,动不动就会感到饥饿。然而,胃纳过旺,就势必加重脾运化的负担,脾有“运化水湿”的作用,脾的负担过重容易造成“水湿内停”。所以,中医又将这类胖子称为“胃热湿阻型肥胖”。舌质偏红舌,苔黄腻,体内的热越盛,舌苔就越黄,所以舌苔的颜色越深,证明你体内的湿热越严重。如果身体里热重于湿,则大便燥结;湿重于热,则大便黏滞,小便短赤。两眼内有红血丝,这些都是湿热型胖子的表现。
  不同原因造成的气虚,有不同的调理方法——这就是中医的辨证施治。
  荷蒂粥——气虚“脂人”
  荷蒂就是荷叶的蒂,它包括荷叶的基部连同叶柄周围的部分叶片。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荷(莲藕)这种植物。荷出淤泥而不染,居水中而不被水没,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它独占三行,它生于土中,秉承了土气,居于水中吸收了水气,长成为植物,又蕴藏了木气。荷全身都是宝,根茎是藕,具有开胃消食的功效;莲子心能清心火;荷叶能清热凉血,降血脂;而荷蒂则能生发元气,补脾胃之气。荷蒂在荷的中间部分,它既有上面莲子心清心火的作用,又有下面莲藕补脾胃之气的作用,更能生发元气,用它来煮粥最适合气虚的胖子。同时,每天用艾条艾灸四个补气的大穴:脾腧穴、足三里、气海穴和膻中穴。
  党参性味甘平,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用于气虚不足、倦怠乏力、气急喘促。同时,小米、猪肚、胡萝卜和香菇,这些都是补气的食物。
  金匮肾气丸——阳虚“肥人”
  张仲景著名的方子——金匮肾气丸,又叫八味肾气丸,由八味药组成,分别是熟地、山药、山茱萸、牡丹皮、泽泻、茯苓、肉桂、附子。如果去掉后面两味药,就成了六味地黄丸,因为它比六味地黄丸多了肉桂和附子,所以,人们又叫它桂附地黄丸。其功能为温补肾阳、化气行水。附子和肉桂这两味药,能将寒冷的肾水加热气化。附子性味辛甘,大热,肉桂性味辛甘,温,它们一进入人体之后,就能产生热能,将寒冷的肾水加热,变成肾气,这样,人的全身就开始逐渐温暖起来。督脉总督一身阳气,经常按摩督脉上的长强、命门和百会这几个穴位能使阳气生发。
  赤豆薏米粥——化痰祛湿
  同时还可以多吃冬瓜、赤小豆、荷叶和山楂,枇杷叶
  拔火罐——胃热湿阻型肥胖
  多吃绿豆、冬瓜、苦瓜、莲子、薏米千万不要吃辛辣燥烈之品,如辣椒、狗肉、牛羊肉等。酒是大热之物,经常饮酒的人往往脸上赤红,就是因为体内大热,一遇到湿,便会形成湿热。拔火罐是一个祛除湿热的好方法,也是最安全、最简便的一种方法。火罐的温热效应能使人体内的湿和热很快地由皮肤透发出来。在背上脊柱两边的穴位叫做背腧穴,背腧穴每一个穴位和我们体内的五脏六腑都是相对应的,因此背腧穴可以治疗相应的脏腑疾病。在这些背腧穴拔罐可以把体内的湿热给吸出来,达到祛风除湿、清热泻火、行气通络的功效。如果是胃中湿热太盛引起的胃胀、胃痛、大便不正常、口臭,则需要从胃经泻去湿热,你可以沿着胃经从腹部往下敲到足部,每天敲打10~15分钟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十大补气食物:
  多吃根茎类、块茎类的植物有助于补气,比如土豆、山药、红薯,等等。当然,上文说到的人参也属于这一类。因为这类植物生长时全埋在地下,更多地吸收和凝结了地气,吃下去以后很容易在肠道里形成气体,尤其是吃得稍微多些以后,就会比平时多放一些屁。这也是此类食物能够生气、补气的原因。不过,补气的食物不宜过量,否则很容易出现胸闷、腹胀等问题,一旦出现胀满嗳气的现象,再次食用时可以搭配陈皮等行气的食物一起吃。
  一、土豆
  土豆又被称为“地下苹果”,还被称为“十全十美”的食物。可大补脾胃之气尤其是脾胃气虚。
  二、山药
  “天气通于肺,地气纳于肾。”可见山药补益肺肾之气;《本草纲目》里评价山药说:“山药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痰涎,润皮毛。”又称“神仙之食”特别适合那些气虚者食用。需要注意的是,山药有收敛的作用,上火、有实邪或者便秘的人要少吃或者不吃。
  三、红薯
  《本草纲目拾遗》认为,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补益脾胃之气,适合脾气虚弱、容易便秘的人。但红薯吃多了,会造成肠道气机壅滞。老年人不适合多吃红薯。
  四、香菇
  香菇是“四大山珍”之一,有“植物皇后”“素中之肉”的之称,对于气血两亏有补气祛湿的功效,《本草求真》称:“香菇,食中佳品……能益胃助食。”《本草纲目》则认为:“蘑菇可以益胃肠,化痰理气。”
  五、牛肉
  俗语说“牛肉补气,羊肉补形”黄牛肉是最能补益气力的,功效堪比黄芪。这一点,不少中医经典书籍都曾提及。《医林篡要》认为:“牛肉味甘,专补脾土。脾胃者,后天气血之本,补此则无不补矣。”牛肉不易炖烂,烹饪时可以放一个山楂、一块橘皮或一点茶叶,这样肉比较容易烂,而且山楂和橘皮还有行气的作用,可以在补气的同时防止气机壅滞。同时放入一些山药、莲子、大枣等,更有助于补脾益气,对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虚损羸瘦、体倦乏力者有显著疗效。如果能将牛肉与仙人掌同食,还可以起到抗癌止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效果。但是牛肉的纤维较粗糙不易消化,且胆固醇和脂肪含量较高,故一周吃一次比较合适。
  六、泥鳅
 “天上的斑鸠,地下的泥鳅”泥鳅又被称为“水中人参”。《本草纲目》描述:“泥鳅生湖池,长三四寸,沉于泥中。状微似鳝而小,锐首圆身,青黑色,无鳞,以涎自染,滑疾难握。”生活在水底的淤泥里,泥鳅吸取了地气的精华,又因为它“锐首圆身”“滑疾难握”,也就是体形有点像黄鳝,头尖身子圆而滑,有利于在泥巴中钻行,因此有非常好的益气功效。再加上泥鳅终日生活在泥中,不怕水湿寒潮,因此泥鳅又有利尿祛湿的功效。身体虚弱、气血不足的人可以将泥鳅和大枣、黄芪一起炖食,有补脾益气和补肝养血的作用。
  七、兔肉
  兔肉被称为“荤中之素”兔肉所化的精微归肝经和大肠经,而肝脏主要负责排毒,再加上大肠也是排毒的重要通道,因此,兔肉又有凉血解毒的作用。将兔肉和党参、山药、大枣、枸杞一并蒸熟食用,每天食用两次就可以了。如果是气短乏力,可以用兔肉再加上淮山药、黄芪、枸杞煎药,效果很显著。
  八、糯米
  冬天地气下沉,而低气温又肃杀伤气,寒冷的天气最易伤到人体的气机,因此,冬天最需要补气。糯米便可以补气暖胃,《本草经疏》说糯米可以“补脾胃、益肺气之谷。脾胃得利,则中自温,大便亦坚实;温能养气,气顺则身自多热,脾肺虚寒者宜之”糯米酒糯米粥都很好。
  九、韭菜
  韭菜又有一个别名,叫“起阳草”。民间又有“男不离韭,女不离藕”的说法。即藕能滋阴,韭可以壮阳。在冬春季节食用比较好,冬春气温较低,而韭菜性温,可以补益肾气,旺盛精力。有句俗语说:“韭菜春食香,夏食臭。”冬天人体贮藏阳气,韭菜温补肾阳,最宜人体阳气收藏;而春天人体肝气偏盛,木克脾土,因此,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食用韭菜刚好可以增强脾胃之气。
  十、蜂蜜
十大补血食物:一、黑芝麻二、红枣三、猪肝四、藕五、胡萝卜六、桂圆肉七、黑豆八、黑木耳九、乌鸡十、红糖

人体五行与中医五味

1金:肺-大肠 2木:肝-胆 3水:肾-膀胱 4火:心-小肠 5土:脾-胃
中医五味
1肺:欲辛、辛先入肺、肺病禁苦、喜白色食物。
2肝:欲酸、酸先入肝、肝病禁辛、喜青色食物。
3肾:欲咸、咸先入肾、肾病禁甘、喜黑色食物。
4心:欲苦、苦先入心、心病禁咸、喜赤色食物。
5脾:欲甘、甘先如脾、脾病禁酸、喜黄色食物。
十二地支月气与人体保健(阴历算)
正月:肾气受病,肺气微弱。宜减少咸酸,增加辛辣,帮助肾补肺,安养胃气。
二月:肾气微弱,肝气旺胜。宜戒酸而增加辛味,以帮助补肝。
三月:肾气已息,心气将临,木气正旺。宜减少甘味而增加辛味。补精益气。
四月:肝气已病,心火将壮。宜增加酸味减少苦味,以补肾助肝,养胃。
五月:肝气休,心火旺。宜减少酸味而增加苦味,益肝补肾,以固精气。
六月:肝气微弱而脾气旺。宜节制饮食,男人最好疏远女色。
七月:肝心二脏少气,肺金初旺。宜性情安静,增加咸味而减少辛味。
八月:心脏气微,肺金正旺。宜减少苦味而增加辛味,养心、肝、脾胃。
十月:心肺气弱,肾气强旺。宜减少辛物增加苦味食物,养气帮助筋。
十一月:肾气正旺,心肺衰微。宜增加苦味而杜绝咸食物,静养以迎初阳
十二月:土气旺盛,水气不通。宜减少甜食增加苦食物,调养肾脏
详解:
正月正月肾气受病,肺脏气微。宜减咸酸增辛味,助肾补肺,安养胃气。勿冒冰冻,勿极温暖,早起夜卧,以缓形神。勿食生葱,损人津血。勿食生蓼,必为癥痼,面起游风。勿食蛰藏之物,减折人寿。
正月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天地的生气都逐渐开始复苏,因此称之为“发阳”。孙真人在其《摄生论》说,正月肾气受病,因此肺气会显得很微弱,这个时候应该少吃一些咸、酸的食物,多吃些辛辣的食物,这样才可以助肾补肺,安养胃气。
同时,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之季,故应少食油腻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否则肝木生发太过,则克伤脾土。孙真人在其《千金方》中也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在五行中,肝属木,味为酸,脾属土,味为甘,木胜土。因此,强调正月饮食也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茼蒿、荠菜、豌豆苗、春笋、山药、藕、萝卜、荸荠、甘蔗、芋头等。
《千金月令》中说“正月宜食粥,……一曰地黄粥,以补肾;二曰防风粥,用以祛四肢之风;三曰紫苏粥,以补脾胃。”同时还强调,尽量少吃生冷粘杂的食物,以防伤及脾胃。
在正月既不要冒风寒,受冷冻,也不要太温暖,应晚睡早起,以疏缓自己的形体和精神。
饮食方面,注意尽量少吃或不吃生葱、蓼子,否则会令人面上起游风。也不要吃冬眠潜伏不动的动物,如蛙类、蛇类等,否则会减人寿命。《千金方》还说:在正月内,吃虎、豹、狐、狸的肉,会使人伤神,损折寿命,魂魄不安。同时,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说这个月不宜吃老鼠接触过的食物,否则会使人生瘘管。
正月调养的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病保健。尤其临近初春,天气逐渐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也随之生长繁殖,温热毒邪也开始频繁活动。现代医学所说的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肺炎等疾病,也逐渐开始出现和流行。为避免疾病的发生,在调养措施中,还应该注意多锻炼身体,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
在二月,人体的阳气升发,会使皮肤腠理疏开,而早春乍暖还寒,因此突如其来的倒春寒又会使皮肤腠理密闭,忽开忽闭的调节功能一时来不及转变,因此更容易使肝肾功能受损,引起全身气血运行紊乱,导致疾患发作。基于此,二月的饮食也重在养肝养肾,兼顾益脾和胃,温补阳气以御寒保健!
其次,还要多饮水,因为初春寒冷,气候干燥,人身体易缺水,多喝水可补充体液,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消化吸收和排除废物,减少代谢产物和毒素对肝脏的损害。
平时要保持心情舒畅,因为肝喜疏恶郁,故生气发怒易导致肝脏气血淤滞不畅而成疾。遇事要做到心平气和,乐观开朗,使肝气正常生发。同时要坚持运动,适合多到室外活动,如散步、踏青、打球、打太极拳等,既能使人体气血通畅,促进吐故纳新,又可怡情养性,达到保健的目的。
三月肾气已息,心气渐临,木气正旺。宜减少甘味增加辛味,补精益气,慎避西风,散体缓形,便性安泰。勿专杀伐,以顺天道。勿吃黄花菜、陈醋、菹发癥痼,起瘟疫。勿食生葵,令人气胀,化为水疾。勿食诸脾,脾神当王。勿食鸡子,令人终身昏乱。此月三日,忌食五脏及百草心,食之天地遗殃。
春天,是万物生长、万象更新的季节。《黄帝内经·素问》中认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也就是说,春季三个月所有生物都推陈出新,生机盎然。人也应适应季节,调养生气,使机体与外界统一起来,谓之“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三月肾气逐渐转息,心情渐渐临近,木气旺,故应减少食用甘味食物,多食辛味食物,可补益精气,使身体安康。同时强调,在三月里不可杀生,以顺应天道。在三月里,饮食方面尤其要注意,不能吃黄花菜、陈醋及菹等,否则会发癥痼,起瘟疫;同时也不能吃生葵花,生葵花多湿多热,有毒,生食会生疮,或导致腹胀作泄。各种动物的脾、鸡子等,也都不可以吃。
三月,气候还比较寒冷,因此在这个时候,人体为御寒是要消耗一定能量来维持基础体温的。因此三月的营养调养还是应以高热量饮食为主,除谷类制品外,还应选用黄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以及时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同时,由于寒冷的刺激会使身体内的蛋白质分解速度加快,结果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容易致病,因此,三月还需要补充优质的蛋白质食品,如鸡蛋、鱼类、虾、牛肉、鸡肉、兔肉和豆制品等。这些食物中都含有丰富的蛋氨酸,而蛋氨酸具有增强人体耐寒的功能。
同时,春天又是气候由寒转暖的季节,气温变化较大,各种细菌、病毒等,也开始繁殖,容易引起疾病,所以在饮食上还应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无机盐。比如小白菜、油菜、辣椒、西红柿等新鲜的蔬菜,同时还要多吃新鲜水果,如柑橘、柠檬等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都具有抗病毒的作用。这些食物都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中医还认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因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肝气旺则会影响到脾,所以春季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等病症。而多吃酸味的食物,可以使肝功能偏亢,故春季饮食调养宜选食辛、甘温之品,忌酸涩。饮食宜选清淡可口的食品,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四月肝脏已病,心火渐壮。宜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勿暴露星宿,避西北二方风。勿食大蒜,伤神魂,损胆气。勿食生薤,令人多涕唾,发痰水。勿食鸡雉肉,令人生痈疽,逆元气,勿食鳝鱼,害人。
“四月,肝脏已病,心火渐壮。宜增酸减苦,补肾强肝,调养胃气,固密精,益筋骨……”这段话的意思也就是,在四月夏季,应通过饮食对肝肾脾胃进行补益,以达到养护心脏的目的。
四月以后,天气逐渐转暖,植物也开始繁盛,中医认为,此时人体的心脏机能也开始处于旺盛时期。因此在睡眠方面,不可暴露在星宿下,否则可能会导致中风。

此时在调养方面,应注意对心脏进行保护,具体到膳食调养中,应增食酸味食物,少食苦味食物,以补肾养肝,调养胃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提出,“食粥一大碗”是夏季的最佳饮食,如将绿豆、莲子、荷叶、芦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一并煮粥,凉后食用,可起到健胃、补肾、驱暑的功效。同时,夏季人体出汗多,故需多补充水分,以保持机体平衡。
《摄养论》中认为,在饮食方面,四月也有很多禁忌,如不吃生薤,否则会令人多涕唾,发痰水;不吃雏鸡肉,否则会令人生痈疽,逆元气;另外鳝鱼也不能吃,吃后损害健康。
四月,由于天气逐渐转暖,人着衣单薄,故应谨防外感,患病后不可轻易运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
五月肝脏气休,心火旺。宜减酸增苦,益肝补肾,固密精气,卧起俱早。每发泄,勿露体星宿下,慎避北风。勿处湿地,以招邪气。勿食薤韭,以为癥痼,伤神损气。勿食马肉及獐鹿肉,令人神气不安。
到了五月,人的肝脏开始转平,而心火转旺,此时在饮食调养方面要注意减少酸味食物,多食苦味食物,因为苦味入心,可泻心火,如苦瓜、莴笋、丝瓜、苦菜、芹菜、菊花、百合、地胆草、荷叶等。另外,咖啡、巧克力、可可等,也都是比较适合在这个季节吃的食物,可达到益肝补肾、增强食欲、促进消化和清凉去火的作用。
五月的天气,不仅开始转热,而且也开始昼长夜短。为了补益养生,在五月里,应尽量早睡早起。但应注意的是,五月天气不宜在星月下露宿睡眠,或者睡着了还开着风扇或空调。虽然一时凉快,但若风邪进入腠理,病患会非常深重。出汗时对风纳凉,最容易使手足四肢疼痛麻木,或导致语言不清,四肢瘫痪。头是各种阳气的总汇点,因此绝不可让风入袭,更不宜在潮湿的地面上睡觉,以免沾染邪气,致病。
六月肝气微,脾脏旺盛。宜减苦增咸,节约肥浓,疏远女色,补肝助肾,益筋骨,慎东风,犯之令人手足瘫痪。勿用冷水浸手足。勿食葵,必成水癖。勿食茱萸,令人气壅。
《摄生论》中认为,六月肝气微弱,而脾气旺盛,此时调养应节制饮食,疏远女色。饮食也应适当减苦增咸,少食肥腻食品。此时,阴气内伏,暑毒外蒸,因此调养时要注意不要用冷水洗手足,不要对风睡觉,不要夜里纳凉,睡觉时也要盖好腹部,以免着凉,引起暴泄疾患。在饮食方面,要以温软食物为主,切记不要吃得太饱,可适当进食小米粥,对脾胃有益。
六月还须多吃一些可清热、利湿的食物,其中清热的食物宜在盛夏时吃,而利湿的食物应在长夏时吃。因为中医学认为,“长夏多湿”,故应科学食用。
七月,肝、心二脏少气,肺金初旺。宜安宁情性,增咸减辛,助气补筋,以养脾胃。无冒极热,勿恣凉冷,无发大汗。勿食茱萸,无人气壅。勿食猪肉,损人神气。
《摄养论》中认为,到了七月,人的肝、心二脏少气,而肺气却很旺盛,因此在这个时期对身体的调养上,应注意怡情养性。在饮食方面,则要注意多食咸性食物,少食辛辣食物,这样才可以助气补筋,滋养脾胃。
在高温时期,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饮食调养,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同时注意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多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还要注意,少食冷食瓜果,否则会损伤脾胃;而厚味肥腻之品也要少食,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摄生论》中还认为,七月不宜吃茱萸,否则会导致气壅;不宜多吃猪肉,否则会损人神气。
八月心脏气微,肺金用事。宜减苦增辛,助筋补血,以养心肝脾胃。无犯邪风,令人骨肉生疮,以为疬痢。勿食小蒜,伤入神气,魂魄不安。勿食猪肚,冬成嗽疾,经年不差。勿食鸡雉肉,损入神气。
进入八月,天气逐渐向秋季迈进。《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虽然天气已逐渐转入秋季,但天气仍然很热。八月的气候特点是干燥。因此按照中医理论,立秋后,人的肺功能开始处于旺盛时期,心脏处于平缓时期。在这个时期,要注意内心平和宁静,保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要自己主动排解,以泻肃杀之气。同时要注意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的容平之气。起居也应早卧早起,因为早睡可以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以防收敛太过。
八月宜少吃苦味食品,适当进食辛味食品,以助筋补血,调养心肝脾胃。同时,注意少食葱、蒜,以免伤及神气,使魂魄不安;不食猪肚,否则易致咳嗽;不食雏鸡肉,否则会伤神气。
秋主收获,贵在益肺,因此中国古代医家和养生家认为:八月肺气旺,主肃杀,其味属辛辣,因肺金可克肝木,故在秋金时节,饮食五味宜减苦而增辛,以养肝木之气。同时,此时肺金也开始肃降以应自然变化,故人体呼吸畅通,排出浊气,吸入清气,使皮肤柔润,毛发光泽。若肃降不畅,则可能会咳吐喘逆,胸背四肢烦痛。所以此时宜平和安养,重在益肺。
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因此《金匮要略》有“秋不食肺”的说法。八月金秋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多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中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还有人主张八月宜食生地粥,可以滋阴润燥。总之,八月时节,可适当进食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九月阳气已衰,阴气大盛,暴风数起,切忌贼邪之风。宜减苦增甘,补肝益肾,助脾资胃,养元气。勿冒风霜,无恣醉饱。勿食莼菜,有虫不见。勿食姜蒜,损人神气。勿食经霜生菜及瓜,令人心痛。勿食葵,化为水病。勿食犬肉,减算夭寿。
进入九月,人的阳气已衰,而阴气大盛,因此饮食方面宜减苦而增甘,以补益肝肾,滋养滋味,助生元气。
在饮食调养上,中医一直都强调从阴阳平衡方面作为出发点,将饮食分为宜与忌,认为有利于阴平阳秘为宜,反之则为忌。故不同的人也有其不同的宜忌,比如阴气不足而阳气有余的人,在九月应忌食大热大补之品;而对痰湿质人,应注意忌食油腻食品;木火质人应忌食辛辣食品;等等。但不论是哪种人,其实质都是以防止实者更实、虚者更虚而导致阴阳失调为出发点。故在饮食调养方面,要体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
九月入秋,气候开始凉爽,这时五脏属肺,故食物五味中的辛味可散肺气之郁,饮食原则应以“甘平为主”,即多吃一些有益于清肝作用的食物,少食酸性及苦味食物。中医认为,秋季多吃酸苦食物,则克脾,易引起五脏不调;而多食甘平类的食物,则可增强脾胃的活动,使肝脾活动协调。这类食物诸如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都是九月宜食的食物,茭白可降低血脂,解热毒,利二便;南瓜可润肺益气;莲子则可益脾养心,开胃安神;桂圆能治贫血、神经衰弱;黑芝麻则可补肺助脾,润肠通便;等等。注意不食莼菜,因其中有虫;不食姜蒜,否则会损人神气;不食经霜生菜及瓜类,以免导致心痛;不食葵花子,否则会化为水病;不食狗肉,宜伤身;等等。
在精神调养方面,九月应注意培养乐观的情绪,保持神志安宁,避免肃杀之气伤身伤心,以便收敛神气,适应秋天的平容之气。同时要注意,不要感染风寒,不要过饱、过醉。
十月,心、肺气弱,肾气强盛。宜减食物辛物而增加苦物,以养肾脏。无伤筋骨,勿泄皮肤。勿妄针灸,以其血涩,津液不行。勿食生椒,损人血脉。勿食生薤,以增痰水。勿食熊、猪肉、莼菜,衰人颜色。
十月,已经开始入冬,此时人的心、肺都逐渐气弱,而肾气则逐渐开始强盛,十月在饮食调养方面应注意少食辛辣食物而多吃苦味食物,以安养肾脏,强壮筋骨。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结,不足以生存也。”因此,在此月份,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人身体强健,益寿延年,而饮食不当则易导致疾病和早衰。为避免血液黏稠,十月应多食保护心脑血管的食品,如丹参、山楂、黑木耳、芹菜、红心萝卜、苦瓜、玉米、荞麦等。同时这个季节还宜多吃温补性食物和益肾食品,如羊肉、牛肉、鸡肉、狗肉、鹿茸等,以滋阴养肾。
十月里,在调养方面还要注意不宜随便进行针灸,否则会致血涩,津液不通。饮食方面注意不要食青椒,否则会损人血脉;不食生薤,否则会增痰水;且不食熊、猪肉、莼菜等食品,以使人面色灰暗。
在精神调养方面,十月里天气时常阴冷晦暗,因此人们常感心情抑郁,所以应注意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不妨用管子的愉悦调神法:“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以此来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节喜制怒,并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颐养心性。清代医学家吴尚曾说过:“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
  我国传统的医学理论十分重视阳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认为常晒太阳可助发人体的阳气,尤其是临近冬季的时候。此时大自然处于一种“阴盛阳衰”的状态,而人也不例外,故常晒太阳,可壮人阳气,温通经脉。另外,起居要做好御寒保暖,防止感冒。
十一月肾脏正旺,心、肺衰微。宜增食苦物而杜绝咸物,补理肺、胃。勿灸腹背,勿暴温暖,慎避贼邪之风,犯之令人面肿,腰脊强痛。勿食貉肉,伤人神魂。勿食螺蚌蟹鳖,损人元气,长尸虫。勿食经夏醋,发头风,成水病。勿食生菜,令人心痛。
进入十一月份后,人的肾脏正旺,而心、肺开始衰微,因此此时调养,应注意补心养肺,多食对心、肺有补益功效的食物,如苦味食物,但要注意少食咸味食物,对心、肺不利。
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十一月已经进入“进补”的大好时节。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十一月的滋补通常需补气、补血、补阴和补阳。补气食品主要指具有益气健脾功效的食物,如大米、糯米、花生、山药、胡萝卜、豆浆、鸡肉等;补血食品主要指对血虚证者有补益作用的食品,如动物肝脏、龙眼肉、荔枝肉、桑椹、黑木耳、胡萝卜、猪肉、海参、鱼类等,都有一定的补血作用;补阳食品主要指具有补阳助火、增强性功能的食物,如狗肉、羊肉、虾类、鹿肉、核桃仁、韭菜、枸杞子、鳝鱼、淡菜等;补阴食品主要指具有滋养阴液、生津润燥功效的食品,如银耳、木耳、牛奶、鸡蛋、葡萄、白菜等。同时注意不食螺蚌蟹鳖,否则会损人元气,长尸虫;不食经夏醋,否则会发头风,成水病;不食生菜,以免致人心痛。
初冬时节,北方空气逐渐变冷,人们一时难以适应,因此会使机体功能失调,外邪乘虚而入,引发疾病。因此,十一月的调养要多讲究科学,衣要适度,食要清润,同时注意保持居室空气流通,早起早睡,注意御寒锻练。
寒冷易使人体产生损伤,故《摄养论》中认为,十一月调养不易灸腹背,不易暴温暖,否则会中贼邪之风,犯之令人面肿,导致腰脊强痛。
十二月,土气旺相,水气不行。宜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脏。勿冒霜露,勿泄津液及汗。勿食葵,化为水病。勿食薤,多发痼疾。勿食鼋鳖。
十二月,人的土气较胜,而水气衰弱,故应增补水气,少甘多苦,以补心助肺,调理肾脏。
尽管冬天蔬菜较少,但也应适当进食,比如甘薯、马铃薯、圆白菜、萝卜、黄豆芽、绿豆芽、油菜等。这些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经常食用,可以补充人体的维生素需要量。同时,还应注意多食一些富含钾、钙、钠、铁等元素的食物,如虾米、虾皮、芝麻酱、猪肝、香蕉等,以保证身体所需营养平衡。但《摄养论》中指出,十二月的饮食应注意不食葵花,否则会化为水病;不食薤,否则会生发痼疾;鼋鳖也不宜食用。
在精神调养方面,十二月除了注意保持精神上的安静外,在神藏于内时还要学会及时调摄不良情绪,避免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的影响,保持心理平静。同时,在冬季还要防止季节性情感失调症的出现,也就是情绪抑郁、懒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症状。预防的有效方法,就是多晒太阳,这也是一种调养情绪的天然疗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