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种泻心汤的运用心法

 图书 馆员 2020-06-05

《伤寒论》里有著名的五种泻心汤,五种泻心汤有什么区别,在何种情况下使用?本文作者将五种泻心汤做了比较分析,文末有运用举例,便于理解记忆,也很实用。

谈“泻心汤”

五“泻心汤”源于张仲景《伤寒论》。列于“太阳病篇”,为表证误下,胃气受伤,升降失常,寒热互结于胃脘所致的“心下痞”而设。五泻心汤均治胃中不和而出现的“心下痞”。由于“痞”的程度和兼证不一,故仲景特设五个“泻心汤”以治之。

一、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甘草,大枣)

半夏泻心汤适用于心下痞而兼呕吐者。本方原治小柴胡汤证误下后,损伤中阳,外邪乘机而入,寒热互结,滞于胃脘,而成心下痞。“痞”即气不能升降,满而不痛,按之濡。《伤寒论》所谓“按之自濡,但气痞耳”。《金匮要略》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寒热互结,气不升降,所以上为呕吐,下为腹痛肠鸣或下利。治疗当除其寒热,复其升降,补其脾胃。程应旄说:“泻心虽同,而证中具呕,则功专涤饮,故以半夏名汤也。曰泻心者,言满在心下清阳之位,热邪夹饮尚未成实,故清热涤饮,使心下之气得通,上下自无阻留,阴阳自然交互矣。然枢机全在于胃,故复补胃家之虚,以为之斡旋,与实热入胃而泻其蓄满者,大相径庭矣。”

方中黄连、黄芩苦寒降泄除其热,干姜、半夏辛温开结散其寒,参、草、大枣甘温益气补其虚。七味相配,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气和中,自然邪去正复,气得升降,不必攻痞,而痞自消。

二、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生姜)

《伤寒论》云:“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由于脾胃虚弱,水气内停,与入里之邪互结而致,故不仅有心下痞硬,肠鸣下利,而且有干噫食臭,腹中雷鸣。

《灵枢·口问》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灵枢·百病始生》曰:“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不化。”

用生姜泻心汤,以散水止利,和中消痞。方中生姜、半夏散胁下之水气;人参、大枣补中州之土虚;干姜、甘草以温里寒;黄连、黄芩泻其痞热。故吴谦云:此方“备乎虚水寒热之治,胃中不和,下利之痞,焉有不愈者乎!”

三、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炙甘草一两)

甘草泻心汤适用于伤寒或中风,本应汗解,而误下之,虚其胃肠,表邪乘虚而入,客于心下,因而成痞者。所以甘草泻心汤证于痞、呕、下利外,更见“水谷不化,心烦不得安”,是“胃中虚,客气上逆”所致。

《伤寒论》曰:“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鞭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方中甘草、大枣甘温补中,缓中之急;半夏降逆止呕;黄连、黄芩苦寒泻阳陷之痞热;干姜辛热,散阴凝之痞寒。全方共收益气和中,降逆止呕,消痞除烦之功。

四、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

大黄黄连泻心汤,适用于热邪壅聚的热痞。《伤寒论》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热痞有实热和虚热之分。成无己说:“心下硬,按之痛,关脉沉者,实热也;心下痞,按之濡,关上浮者,虚热也。”

而《医宗金鉴》谓“濡字上当有不字”,因“按之自濡者,但气痞耳!若心下痞,按之不濡,此为可攻之热痞也。然其脉关上不沉紧而浮,则是所结之热亦浅,不可竣攻也”。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用滚沸如麻之汤,渍大黄、黄连、须臾,绞去滓,取其轻扬,以泻心除痞。

五、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附子)

附子泻心汤适用于热陷于胃兼阳虚于外者。《伤寒论》云:“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唐容川说:“泻心皆水火虚气作痞。唯此是火气实,水气虚,水中化气,即卫外之阳气也。故用附子补水分之阳气。”《医宗金鉴》云:“其妙尤在以麻沸汤渍三黄,须臾绞去滓,内附子别煮汁,意在泻痞之意轻,扶阳之意重也。”寒热并用,温阳泻心,攻补兼施,其效无穷。

总之,五泻心汤主证的共同点是“心下痞”,而共用芩、连以清热消痞,但因其“痞”的程度不同和兼证不一而用药也有不同。

半夏泻心汤证系本为柴胡汤证而反误下成痞。呕吐较甚,而以半夏为君,降逆止呕,开结消痞;

生姜泻心汤证是胃虚、谷不消而干噫食臭;水不化而腹中雷鸣下利,故以生姜为君;

甘草泻心汤证是因再次误下,胃气重虚,客气上逆,而用甘草为君,以资甘缓补中消痞;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是热邪壅聚于胃,故用大黄以清热消痞;

附子泻心汤证是邪热有余,胃阳不足,用附子以扶阳消痞。

笔者多年来用泻心汤治疗胃肠道疾患甚多,都收到满意效果,对此有所体会,今略举例于下。

1、治疗急性胃肠炎:急性胃肠炎多因饮食不洁,或饮食不节而引起。症状为呕吐腹泻,阵发性腹痛,腹中肠鸣,伴有头痛,寒战发热,口渴欲饮,小便量少,眼窝下陷,皮肤弹性减弱等阴伤脱水征。

治疗时可根据病情酌选半夏泻心汤或生姜泻心汤或甘草泻心汤,临床随证加减。呕吐甚者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泻泄重者以甘草泻心汤为主;若兼有水谷不消,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者用生姜泻心汤为主加减治之。

例:李某,男,35岁。饮食不洁,突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泻泄,见大便呈稀水样,日7~8次,伴恶寒发热。T38℃,舌苔薄黄腻,脉数。遂投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15克,黄连15克,黄芩15克,藿香15克,葛根15克,芍药30克,党参12克,生姜12克,甘草6克,大枣3枚,1剂后呕吐止发热退,又服1剂症状全消,嗣后嘱服藿香正气丸以巩固之。

2、治胃热所致的吐、衄血:吐血,其血由胃而来,经呕吐而出,血色鲜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衄血,以鼻衄和齿衄为多见。其症状虽异,但均由胃火炽盛所致,临床上投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多能取效。

例:徐某,男,40岁。因疲劳过度,加之天气炎热,胃火炽盛,以致吐血不止,邀余赴诊,症见面赤,心中烦热,唇燥,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象洪大,遂投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大黄15克(后下),黄连12克,黄芩12克,生地30克,鲜茅根30克,1剂煎服。药后当日吐血停止,次日守原方再服1剂,以资巩固。

按:大黄黄连泻心汤,唐宗海之《血证论》列为止血首方,其理在“釜底抽薪”之意。张锡纯也推此方为治吐血、衄血良方。余临床用治胃热之吐、衄血每每获效,古方之验,实为名不虚传也。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朮,加黄连,并泻肝法。
脉证 心下痞满、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者

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

刘渡舟氏善“调气”,认为:“人身之病,其在气者十之七八,其在血者十仅二三。气病有不影响于血者,而血病每关乎气。”并认为涉及到“气”,“肝胆脾胃”的功能尤为重要。临床上善用柴胡剂和泻心剂调理肝胆脾胃。

“柴胡最善调畅肝胆之气,推动气机出入,并由此促进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神农本草经》言柴胡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此说明柴胡可促进六腑的新陈代谢,能推动少阳枢机,并由此起到调和表里、消积化食的作用。在小柴胡类方中,柴胡辛散以助少阳胆气之出,黄芩苦寒以助厥阴肝气之入,柴芩并用,则出入如常矣。然二者之中关键在于柴胡的疏解,故《伤寒论》用柴芩运转枢机时,黄芩或可减去,而柴胡却是必用之品。依仲景法,柴胡剂中还可以用白芍之酸收,柴芍相伍,一出一入,一散一收,促进肝胆之气的出入。

调理脾胃升降主要就是要降胃升脾。胃气以降为顺,胃气不降每由火旺气实所致,故降胃每用黄连、黄芩,清火即是降胃。三黄泻心汤之治吐衄,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之治寒格吐逆,皆属清火降胃。仲景亦习惯使用姜、夏降逆和胃,此大抵为痰饮所致者而设。脾气以升为常,脾气不升多兼里寒,故既用参、草益气,亦用干姜温中脾胃升降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用仲景方法治理脾胃,不治气而气机自调,脾胃升降自然恢复正常。后世在使用半夏泻心剂时,又有加枳实、木香、砂仁的方法,直接使用理气之药调理脾胃,亦有道理。”(付延龄整理)

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此为邪踞少阳,枢机不利。

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误下后导致“中虚热结,胃气壅滞”而致痞。

主证:心下痞硬,呕逆,肠鸣下利。

已致“中虚”故不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而用半夏泻心汤“泄热和中,降逆消痞”。

柯韵伯:“……未经下而胸胁苦满,是里之表证,用柴胡解表,心下满而胸胁不满,是里之半里证,故制此汤和里。稍变柴胡半表之治,推重少阳半里之意耳。名曰泻心,实以泻胆也。”

陈亦人氏认为,痞证和其他证候一样,都有寒热虚实之异,所谓寒热相结之痞,实际是正虚邪实。虚寒痞代表方剂即理中汤,实热痞代表方剂即大黄黄连泻心汤。“中虚热结”之痞证可用两方加减化裁。故成半夏泻心汤。陈亦人氏认为此“下利”不一定就是虚寒下利,热性下利也是可能的。

小柴胡汤组成:  柴胡、黄芩、大枣、生姜、半夏、党参、炙甘草

半夏泻心汤组成:黄连、黄芩、大枣、干姜、半夏、党参、炙甘草

胸廓属少阳,内含心肝脾肺胆胰,且柴胡剂利小便、通大便、汗。机体三个排邪渠道尽已开通,故小柴胡汤的治疗范围极其广泛。

陈亦人总结出小柴胡汤可以广泛应用于以下疾病:

1.能治胃肠升降机能紊乱,呕吐,二便失调等证。

2.能治肝胆疏泄不利,胁部、腹部胀痛。

3.能治小便短少,对慢性肾炎,腹水、少尿,肾功能严重破坏,因伴有柴胡证,投小柴胡汤加味,收到显著效果。

4.能治心悸,对阵发性心律失常有效。

5.能治长期低热及其他发热待查,特别是寒热间歇发作有效。

6.能治胆经郁热之鼻渊与风火上扰之耳聋以及木火犯肺之咳嗽。据史载宋、元祐二年(1087年)时行咳嗽,无论长

幼,服此皆愈。

7.能治热入血室及其他血分瘀热证,可加生地、丹皮、地骨皮之类。

半夏泻心汤在临床上的使用范围也相当广泛,然其主要用于消化系统。急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疣状胃炎、上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溃疡出血、贲门痉挛、急慢性肠炎、痢疾、泄泻、小儿暑泻、小儿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胃下垂、胃扭转、便秘、胆囊炎、消化道肿瘤、(胰头肿瘤、贲门癌、食道中断癌术后综合征)、病毒性肝炎、多涎症等等,只要是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的消化系统的疾病多可以此汤加减变化治疗。

刘渡舟说:“半夏泻心汤,冠于诸泻心汤之首,实为内科治疗胃脘病开辟了法门。尤其是虚实兼夹、寒热错杂证则可于诸泻心汤中随手拈来,往往获得奇效。现代医学所谓急性胃炎、胃肠炎、溃疡病,以及肝胆等疾患,凡以呕、痞为主证者,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多能获效。”(《伤寒论讲解》)

观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生姜,甘草泻心汤重用甘草)两方各只有七味药,药味仅一两味之差。一方有柴胡,一方多一味黄连;一方用生姜,一方用干姜。而主治病机与病症范围则大有不同。

可见经方配伍之严谨,奥妙变化之无穷。

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半夏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加减运用医案

导读:本文详解了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半夏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及加减运用医案。本站还发布过多篇与半夏泻心汤有关的文章,大家可以通过以下链接访问阅读:
延伸阅读:
1、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药方,方歌方解
2、半夏泻心汤在岭南湿病中的应用
3、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观察
4、生姜和干姜的区别,浅谈真武汤与半夏泻心汤中的姜
5、半夏厚朴汤方解,歌诀,功效与作用
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
半夏泻心汤用于寒热之邪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职。气机不畅,致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仲圣谓由太阳病或柴胡证误下而成。然临床所见,有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而成者,有嗜酒酿痰而成者,有脾胃虚弱而成者,原因众多,故不能被误治一说所限。凡上见呕吐、恶心、噫气,下有大便失调者,皆脾胃升降失调,不能斡旋上下也。盖脾胃居中央,中央者,四运之轴,升降之枢。脾胃和则纳化衡常,升降有序。若寒邪直中,或湿困脾阳,则脾气不升而生寒;辛辣厚味,燥伤胃阴,则胃气不降而生热。寒热互结,则升降运化障碍,致水为饮,谷为滞;津液气血化生不足,则脏腑肢骸因之而虚损。临床可见寒热错杂、虚实共有之诸多证象,如面红目赤,头重眩晕,鼻衄龈肿,口干咽燥,口苦口臭,胸中烦热,吞酸嘈杂,心下堵塞,食后不下,嗳气则快,胃脘高起如拳,肠鸣腹胀,稍冷即便溏,或大便干秘,舌边尖红赤、苔黄白或灰白而腻,用热药则下寒减而上热增,用凉药则上热减而下寒重,及形瘦体倦,四肢乏力等症状。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以和阴阳,苦辛同施以调升降,补泻共进以理虚实,三法同冶于一炉,使脾胃得复,寒热得化。故凡脾胃虚弱,升降失度所致之寒热错杂,清浊无序病证,皆可用本方治之。黄芩、黄连、干姜量可据寒热之多少予以增减,宜小不宜大。
胃气上逆则呕吐,食臭,脾失健运则肠鸣下利。本方功能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调和肠胃。方中半夏为主药,辛温散结和胃,降逆止呕,干姜大辛,温中散寒,止呕,散痞;黄苓、黄连苦寒泄热,燥湿,辛苦合用,有降逆止呕消痞之功;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上药合用,使寒热并调,肠胃的和、升降复常,则痞满呕吐下利可除,临床根据病情辨证加减,常用于胃炎、胃酸过多、胃下垂、胃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贲门失弛缓症。呕吐、呃逆、肠炎、痢痰、妊娠恶阻等病证,均有较好的效果。此外,凡内伤外感导致肠胃痞满病证,都可以用本方加减运用。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
1“泻心汤”实言其通
对于痞证的治疗,《伤寒论》用的是泻心汤,共计有五个泻心汤。治痞为什么要用泻心汤?这个泻不能理解为补泻,而是言其通。因为这个脘域,脾胃所居,乃为半表半里;痞者塞也,气滞而不行,中实无物,非血非水,按之则濡,实乃气痞。我们知道,胃气主降,脾气主升,反之升降失常,闭塞了,不通了,就痞塞了,泻心汤实际上是帮助脾胃恢复升降功能之方。
2 泻心汤重通降、扶阳
助通降:中医乃大道,而“道不远人”,“大道至简”,任何与道相背的都称为悖。我们都明白,胃归属六腑,腑气以降为顺,泻心汤助通降,痞塞可除。
扶阳气: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阳气先虚,《伤寒论》处处体现了扶阳思想,半夏泻心汤原论小柴胡证因误下而成之痞,邪在少阳,应以和解,如误用下药,则伤中阳,以致升降失常,阴阳不调,寒热互结,遂成痞证。而该方扶持中阳,可协调脾胃阴阳。
3 剂量掌握要灵活
《伤寒论》示人以大法,一张泻心汤其实给予我们一个方法。临证应用,笔者常用半夏10克,黄莲3-6克,黄苓 10克,红枣6~10克,党参10克,干姜3—10克,炙甘草6~10克,临床上具体应用时还有一个掌握剂量变化问题。
我们的体会,此方中干姜的剂量最难把握,干姜是辛温散寒之品,而且比较辛辣,剂量小则3克大到10克,还要再加生姜。因为痞证病机寒热错杂,若寒偏重,可用于姜以温中寒,若水气偏重,则可用生姜以散水饮。
4 半夏泻心汤的配伍加减
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疏肝降逆透邪,症见手足不温,两胁抽痛不适。
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清肝降逆止呕,症见嘈杂吞酸,口苦呕吐。
半夏泻心汤合旋覆代赭汤降逆化痰,益气和胃,症见频频嗳气,咽中痰阻。
半夏泻心汤合理中汤降逆温中祛寒,症见肤胀肠鸣大便溏稀。
半夏泻心汤合平胃散降逆燥湿运脾,症见湿困脾胃,肢体困重。
半夏泻心汤合交泰丸清上温下,症见上热不寒。
5 虚寒证慎用
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有较好疗效,笔者体会只要是痞满实证,寒热错杂,虚实互见,或是虚中挟实都可辨证应用。但若证见虚证、寒证,如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证属虚寒者,见舌淡苔少或苔光剥,脘部隐痛,脉象细弱等,因半夏性燥,易伤阴,黄苓、黄连苦寒,易伤阳,当细审慎用,可选用沙参麦冬汤、益胃汤、大小建中汤等。
半夏泻心汤医案举例
1 贲门失弛缓症
李某,女,72岁,2009年10月初诊。进食困难,吃一点要停下来,询知患慢性胃炎l0多年,2008年加重,曾在某医院胃镜检查,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排除了食道、胃肿瘤。现症知饥但吞咽不利,食人缓慢,食后1小时吐出,时呕痰沫,脘痞打嗝,大便少偏稀,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舌淡红苔薄白腻,脉象沉迟细微。证属中阳虚衰,升降失常,治当扶助元阳,降逆止呕。
方药:姜半夏12克,干姜5克,炙甘草10克,红枣10克、旋复花10克,代赭石10克,党参 15克,吴茱萸5克,沉香6克,丁香3克,砂仁10克,白术10克,云苓10克,陈皮10克,前后根据症情加减治疗2月余,进食顺利,体重增加,一直随访,病情稳定。
2 反流性食管炎
张某,男,58岁,2011年11月初诊,患反流性食管炎、浅表性胃炎20多年,平素胃区不适,心情抑郁不舒。现症见脘痞胀肠不适,但不痛,时有嘈杂,至午后嘈杂更甚,胃嘈杂时每服吗丁啉稍有缓解。纳食一般,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厚腻滑润,脉象沉细缓。证属脾胃虚弱,寒湿互结之痞。
方宜:半夏泻心汤,合平胃散左金丸加砂仁、白芨、枳实、海螵蛸、藿香,七剂并停服西药。七剂后,嘈杂减少,齿痕渐消,苔由厚转薄白,前后调理2月余,诸证消除随访病情痊愈。
相关文章: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歌,组成,临床运用医案
桂枝人参汤的组成,加减,临床运用医案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半夏的食用方法

运用半夏泻心汤的思路与方法

【方药歌诀】   半夏泻心黄连芩,甘草干姜枣人参,心下痞满或呕利,中虚湿热痞证审。

【学用导读】  半夏泻心汤主治中虚湿热痞证,若能以法调整方药用量及适当加减变化用药,则能主治不同的脾胃病证,如加大温热药则能治寒证,若加大寒凉药则能治热证,若加大补益药则能治虚证。

【中医辨证】  中虚湿热痞证:心下痞满,或疼痛,困倦乏力,或呕吐,或肠鸣,或下利,或肢体困重,舌淡,苔薄黄或腻,脉弱或数。

用方思路:正确使用半夏泻心汤,以主治中虚湿热痞证为基础方,以主治湿热下注证为临床扩大应用。

病变证机:脾胃虚弱,浊气壅滞,湿热内生,以此而演变为中虚湿热病理病证。

审证要点:根据心下痞满,或疼痛,困倦乏力,舌质偏红,苔黄腻,脉虚或数为用方审证要点。

【西医辨病】  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红斑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扩张,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肝炎,贲门痉挛,慢性胆囊炎,慢性肠炎等。

【衷中参西】  合理运用半夏泻心汤指导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无论是治疗消化疾病,还是治疗心肾疾病等,都必须符合半夏泻心汤主治病变证机与审证要点,以此才能取得治疗效果。临证选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西医疾病还可用于:病毒性心肌炎,慢性肾炎,神经性头痛等。

【中医治法】  补虚泄热,除湿消痞。

【方药西用】  具有抗溃疡、保护胃黏膜、对胃蠕动起双向调节、抗炎、抗菌、抗病毒、抗缺氧、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等作用。

【处方用药】  半夏洗,半升(12g)  黄芩三两(9g)  人参三两(9g)  干姜三两(9g)  甘草三两(9g)  黄连一两(3g)  大枣擘,十二枚

随证加减用药:若胃热明显者,加栀子、蒲公英,以清热泻火;若食少者,加神曲、香附,以行气消食;若湿邪阻滞者,加苍术、川芎,以燥湿行气;若脘腹疼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以行气活血止痛等。

【煎服方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证研究】  脾胃虚弱,湿热内生,壅滞气机,浊气不行,则心下痞满或疼痛;脾胃虚弱,生化气血不足,则困倦乏力;胃气不降而上逆,则呕吐;脾虚不运,湿热肆虐,则肠鸣,或下利;湿热困阻气机,则肢体困重;舌淡,苔薄黄,脉弱或数均为中虚湿热之征。其治当补虚泄热,除湿消痞。

方中黄连、黄芩,清热燥湿,降泄浊逆。半夏醒脾和胃,燥湿和中。干姜温中理脾和胃,防止苦寒药伤中气。人参、大枣、甘草,补益中气,健脾和胃。

【使用禁忌】 脾胃寒湿证,脾胃阴虚证,慎用本方。

寒热并用方剂怎样灵活运用

乌梅丸辨治寒热证的特点是夹有气血津虚证,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辨治寒热证的特点是夹有气虚,黄芩汤辨治的病证是热证夹气血虚,黄连汤辨治寒热证夹气虚,黄连汤夹气虚较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为重,栀子干姜汤辨治寒热证较轻,大黄黄连泻心汤与泻心汤均以泻热为主,泻心汤作用大于大黄黄连泻心汤,半夏泻心汤辨治中气虚弱,寒热夹杂,浊气壅滞证,生姜泻心汤较半夏泻心汤更能辨治水气食积,甘草泻心汤较半夏泻心汤气虚更明显;附子泻心汤辨治寒热证较栀子干姜汤为重。

乌梅丸辨治寒热证的特点是夹有气血津虚证,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辨治寒热证的特点是夹有气虚,黄芩汤辨治的病证是热证夹气血虚,黄连汤辨治寒热证夹气虚,黄连汤夹气虚较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为重,栀子干姜汤辨治寒热证较轻,大黄黄连泻心汤与泻心汤均以泻热为主,泻心汤作用大于大黄黄连泻心汤,半夏泻心汤辨治中气虚弱,寒热夹杂,浊气壅滞证,生姜泻心汤较半夏泻心汤更能辨治水气食积,甘草泻心汤较半夏泻心汤气虚更明显;附子泻心汤辨治寒热证较栀子干姜汤为重。

【笑容不仅会温暖心灵,还保护了心血管】#吉尼斯认证世界最长寿男性去世# 享年112岁。韦顿豁达、幽默。他曾告诉英国广播公司记者,“笑”十分重要。俗话说“一笑解千愁”,日本一项研究发现,笑容不仅会温暖心灵,也保护了心血管。研究人员进行了为期5.4年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发笑频率低的群体中男性、吸烟者、不运动者和糖尿病患者居多。相较发笑频率最高者,最不爱笑的人全因死亡率达到1.95倍,心血管事件(患脑中风、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的风险为1.62倍。研究人员表示,该新研究表明“不苟言笑”或可成为导致早亡和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日常生活中多给自己找乐子,常常大笑有助延年益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