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最新二模作文,二元思辨, 培养议论文的“核心素养”[作文模拟]

 东湖主人 2020-06-05
上海高考作文多注重二元思辨。能锻炼学生思辨能力,请看最新二模作文试题:
【2020崇明区二模作文】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并没有因为信息获取的途径便捷、获得的信息多样,而改变更倾向于依据自以为对的信息作出判断的情况。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1)自拟题目;(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范文】
跳出自己的“预设”
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但是多元化的信息却未能让人们的认知更趋于多元化。有些人总能在海量的信息中“精确”地找到符合自己刻板认识的信息,尽量避免与多元认知进行平等的对话。
深究该现象的原因,与人们的思维惰性不无关系。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分析人们习惯于获得能加深自己固有认识,却排斥与固有观点相对立的多元认识的原因时,用了“思维惯性”一词,其本质便是人们只愿意停留于固有的观念认识,享受其带给自我的安心感、控制感,但不愿意冒风险去接触与自身固有认识相对立的观点,从而避免自我崩塌的无力感,也即人的思维有惰性。这种思维惰性的本质,又何异于自我蒙蔽式的愚昧懦弱呢?
倾向于依靠自以为对的信息作出判断,带来的结果只能是不断地加深自己的刻板成见,而不是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多元认识从而以更辽阔的眼界、更宽容的心态容纳多元认识,得到更客观、中肯的认识。一旦人的固有认识存在价值上的偏差,以这种只搜寻符合自我“预设”为对的信息帮助判断,只会让人在偏执的道路上愈行愈远,更有可能造成某些人罔顾真理,“坚持”其刻板信仰、认识的极端现象。这无疑是对真理的不敬畏,对其价值的消解,而谁又能保证自己的固有认识是完美无暇、无懈可击的呢?
由此可见,有意筛选符合自身固有认识的信息,将获得信息的过程等价于加固刻板认识的过程,是对真理的一种蔑视,而柴静说:“缺乏对真理敬畏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如此观之,岂不悲哉!
因而,我们必须培养在信息浪潮中运用理性避开只寻找符合自我“预设”的信息的能力。借用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思想,面对多元的信息,不论其是否符合我们的“预设”,不妨先“拿来”,“拿来”的过程便是“博闻”的过程,丰富自己的多元化认识,而不是囿于自己的固有“预设”。只有勇于获取、思考与自己相异乃至相对立的观点、认识,我们才能在比较重辨析,从而获得更为客观,更接近真理的判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暂时舍弃自己的主观想象,全然以客体的角度评判多元认识中各方的优劣,给自己的思维以“碰撞”空间。唯有这样跳出自我“预设”,接受、倾听多元认识的思维方式,才是对真理最大程度上的尊重、敬畏。
信息时代,愿每个人都能利用好信息的多元性,敢于跳出自己的“预设”。
【2020宝山区二模作文】

医生救治患者: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哲人忠告人们: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

面对疾病,面对人世的种种苦厄,这两句话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范文】
是在苦厄中寻找诗意人生
医生救治患者,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然而哲人却认为“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人生在世,肉体与精神的苦厄总有无法消解的时候,我们诉诸的,应是在苦厄中寻找诗意人生。
医生能治愈的仅是肉体的伤痛,即使如此,治愈也仅仅是“有时”的。常常,对于肉体的磨难,医生也只能“帮助”或是“安慰”。史铁生瘫痪的双腿一如他瘫痪的精神,“无法治愈”使他一度忘记生的意义,疾病几欲逼疯了他,使他一心向死。然而,肉体的磨难虽令他跌入地狱,但他在文学中找寻回了生的意义。他在《我与地坛》中如此写道:“当一个人理解了生命的意义,苦难与悲剧也是幸福。”他带着他残缺的肉体与病痛,但活出的是完整的人生。
不仅是肉体的磨难,人世间来自生活的苦厄折磨着精神,似乎生命本身是经历苦难而洗尽铅华的过程。人们总为了“治愈”而费尽力气,却忘记“治愈”本身是一种强求,人生的苦厄是生活的强行画押,重要的并非“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世界以痛吻我,我将报之以歌”。
面对人生的种种苦厄,治愈他并非是从根源上解决痛苦。生命的苦厄源源不断,甚至“治愈”之后依旧残存着精神上的苦痛。既然无法诉诸治愈,不如思考生活的意义。倘若生命的意义是追寻“美”,那么,苦厄也是一种美,悲剧也是一种美。我们无需治愈它,也无需强逼迫自己成为装满苦难而生活着的容器。我们直面病痛,是在直面一种生命的美感。我们带着病痛活下去,并非带着沉重的镣铐,而是带着丰厚的羽翼在活着。我们能笑对苦厄,并与之共舞。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曾提出两个不同的对立面。日神精神乃为生活的外观,他遮盖生活的面纱而扩散表面的美好,而最接近生活本真的却是揭露生活、直面悲剧的酒神精神。“倘若生命是台悲剧,那便有声有色地演出这场悲剧”,这是一种果敢的人生,有硬度有丰满度的人生,这是一个人的个体对生命的苦厄最有力的抗争。“美,能让人在任何境遇下活出生命的意义,我们不仅要带着病痛活下去,更要活出诗意的审美人生。
面对疾病,面对人世的种种苦厄,我们诉诸审美的人生意义。疾病与苦厄的脚镣困不住渴望飞翔与共舞的姿态。以诗意眼光看待人生,则“生命”无非是供我垂钓的河流。
【2020浦东高三二模】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想成为任何人,唯独忘了他自己。这似乎是一个普遍现象。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范文】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著名剧作家赖声川曾言:“人就是要打开自己。”在信息技术啸聚挥帜的时代,我们轻而易举地便能看到他人的生活,了解他人,并给予自己立人一些启迪与借鉴。因此,年轻的我们乐此不疲地“打开自己”,重塑自我,循环往复,水不停歇。
诚然,总有经典大家的身体力行使我们仿佛顿悟,并汲汲“吸取”;总有世俗标准的强大影响,令我们不得已去套用,调整自身。但在这个不断成为任何人的过程中,我们失去甚至忘却自我的存在,也失去了廓然自立的能力。
首先是年轻造成的认识体悟不充分不深刻,曾经被羡慕的年轻的资本——可塑性强,固然与成长和认识自己有极大的助推作用,可如若不结合自身而加以运用,则会使矛盾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在对外探索和向外汲取的前提,应是有自我这一主体,而非舍本逐末地无目的式借鉴。我们或因缺乏对自身的充分认识而拥有假定、臆想的观念,致使一切“成为”都变成空中楼阁。
在此意义上,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能带来自我超越的降临。周国平先生一向强调“自我的觉醒”,无论是对于生命体验的深刻反思,还是理性之力的“崛起”,拥有自我意识必然是实现自我超越,甚至是同古今贤人并驾齐驱的坚强基石,这不仅关乎认识自我,更是能立足自我,并投身“大事业,大学问”,带来那份特立独行的底气。
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身为年轻一代的我们,尤应塑起其内生精神,使自己的精神直立起来。纵使“他人既地狱,哪怕时代的风暴来袭,也能够廓然自立,不为任何诱惑、任何由强大的世俗催生的条条框框所动摇束缚。
诚如历史学教授阎步克所说:每个墓碑之下,都是一部世界史,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宇宙。跳脱出自己的舒适個。我们会找到所艳羡的那种人格。也会因大千世界的千姿百态而眼花缭乱。唯有在哪然自立后,我们能带着己心中的那个宇宙中心注视苍生,以静力量对抗外界的热与浮动,并在吸取他人和想成为的“任何人”身上之精华,奉行拿来主义而非丢弃“全身主义”之后,实现个体转型,积淀年轻的真正“资本”。
当然,这廊然自立并非是要我们同外界隔绝,如此隔阂并不是可取之策,伍尔芙曾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行走于世,始终不忘走进自己的内心;胡适先生年如一日地坚守自我,但又积极“入世”,为着时代的苦难贡献自身,同时“不说时髦话,不唱时髦的调子”,终成大家中的一员。
平衡个体与外界,“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大抵是廓然自立的真谛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