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袍上的奢华艺术之美

 探墨艺术 2020-06-05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历史之流滔滔不绝

古通今,今接后

一切具有文化底蕴的事物便是如此

缓缓在生活中流淌

延伸自始至终的美

清宫廷服饰的精美绝伦

一直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美

而清宫廷的“龙袍”

更是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奢华之美显露无遗

蓝色地缂丝金龙云蝠绵袍(清 乾隆)清宫旧藏

"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绝非虚传

蓝色平纹地上以三色金运用平缂、构缂、搭缂等技法表现云龙及十二章等纹样

袍内衬湖色缠枝菊暗花绫里,中间薄施丝绵

此为皇帝吉服,此缂工细密,构图丰满流畅,纹样层次分明

通过三色金的巧妙搭配,在金光闪烁中显现出独特的晕色效果

香色缂丝金龙夹龙袍(清 乾隆)清宫旧藏


龙袍面在香色地上以金线缂织九条金龙,间饰五彩祥云、蝙蝠和暗八仙纹

下摆饰海水江崖及仙鹤衔筹飞向楼阁殿宇,组成“海屋添筹”吉祥图案
袍纹样全部缂织而成,多种缂法作点缀,缂工精细,色彩丰富

月白色缂丝彩云蓝龙袷龙袍(清 乾隆)清宫旧藏

  

石青色地缂织五彩行龙云蝠领、袖边,片金缘,蓝素绸接袖
吉服面料为月白色地,缂织蓝色龙九条

间饰十二章、团寿、长寿和云蝠等图案

缂丝技法娴熟精妙,实用性好,配色淡雅和谐

深绛色缂丝袷纱蟒袍(清 乾隆)清宫旧藏

龙袍上隐藏着极致美

是历经悠悠岁月沉淀的美

这份有待传承的美

将一直延续......

缂丝,龙袍上的“通经断纬”

不负“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缂丝是一种“通经断纬”的丝织技艺

过程繁复而耗时,古人用“妇人一衣,终岁可就”来形容缂织的不易和贵重

“通经断纬”是缂丝区别于其他织造技法的最大特点

纵向的经线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横向的纬丝仅根据图案花纹跟经丝交织,根据图样变一换色就要换一色梭,缂丝也可说是通过这种“回纬”技法来织造

多样不同的花纹,就是通过不同颜色的丝线梭子往返交织而成


织造一幅作品,往往需要换数以万计的梭子

其花时之长,功夫之深,织造之精,工序之多

三言两语亦是无法言尽

将缂丝之美融入实际生活之中

深受皇权贵族之喜爱

因而缂丝可谓渗透古时珍贵的龙袍领域

缂丝起源大约在公元7世纪,源于古埃及和西亚地区的“缂毛”工艺,自汉至隋唐传至中原内陆,逐渐发展为丝织品“缂丝”。

缂丝在宋代臻于完善,并处于鼎盛发展的时期

北宋时便留下了大量传世缂丝织物

缂丝名家所缂的名人画迹,更是达到了运丝如笔的境界

▲北宋 缂丝《紫鸾鹊谱》(局部)

▲宋 缂丝 花鸟图轴 (26cmX24cm)


除了运用在书画、佛像外

清代缂丝也被大量用来缂织龙袍以及室内陈设

当时最引人注目的技法便是创造了缂、绣、绘三者结合的"缂绣混色法"

常见于人物山水或花鸟虫鱼元素的主题创作,以及含有福、禄、 寿等含义的书画图轴

清 缂丝花鸟牙柄刻八仙团扇 

▲缂丝 三多荷包火镰 清代

上世纪80年代,因高档日用品、和服腰带等缂丝制品受到日本客户青睐,出口需求量逐年上升,缂丝行业又迎来黄金岁月。

而90年代开始,随着外贸任务下降,缂丝生产面临困境:劳动力过剩、生产急剧萎缩,绝大部分从业者被迫改行。

2009年,缂丝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宋元以来,缂丝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和摹缂名人书画。此外,缂丝还经得起摸、揉、搓,被誉为“千年不坏艺术织品”。

▲月白缂丝云龙纹单朝袍 (清 乾隆)清宫旧藏

龙袍上的极尽奢华艺术之美

亦在点点滴滴诉说缂丝的过去


▲缂丝石青地八团龙棉褂 (清 乾隆)清宫旧藏 

可叹,如今的缂丝已不及当年的辉煌

从事缂丝行业的手艺人也越来越少

他们正坚守着这一宝贵的丝织技艺,与时间做着无声的较量

年纪渐大,体力衰退,许多事已力不从心

但他们仍殷切希望留住缂丝的工艺之美

匠人时代的来临,缂丝技艺的曙光似乎也在展现

▲大红色缂丝八团彩云蝠寿金龙纹女棉龙袍(清 咸丰)清宫旧藏 

龙袍上的极致奢华之美

在照片上被细细回顾

而缂丝的工艺之美

仍在传承

仍在独特的领域熠熠生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