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古而变,取洋而化——“海派巨擘”任伯年

 探墨艺术 2020-06-05

素有“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之称的上海,地处东南沿海,又有鱼盐航运的便利,远在元明时期就已是商贾聚集的都市。

清朝道光年间,英国殖民者的炮火在鸦片战争的硝烟中给行将末路的清王朝以沉重的一击。

上海自此成为对外的通商口岸,甚至一跃而成亚洲最大的商埠。

“自海禁一开,贸易之盛,无过于上海一隅,而以砚田为生者,亦皆踽踽而来,侨居卖画。”

上海独特的环境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的画家来此谋生献艺,在传统与西洋交错的文化氛围中,诞生了闻名遐迩的海上画派。

在清末的上海画坛,要论技艺的全面、富于创新精神、影响最大的画家,那就要首推任伯年了。
 

徐悲鸿油画绘任伯年像

 
任伯年(1840——1895),早年名润,字小楼,后字伯年,别号山阴道上行者、寿道士等,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后居上海卖画为生。清末著名画家,“海派四杰”之一。
 

任伯年《花石图》

 
论花鸟,任伯年能工能写,格调明快温馨。

论人物,任伯年夸张奔逸,造型装饰逼肖。

根植传统而又融贯中西,在清新爽俊的画风中,任伯年用画笔为后人开启了一座艺术的高峰。
 

任伯年《吴昌硕纳凉图》


 

艺海寻真,憾而早殁


 
对中国历史来说 ,1840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

在这一年,英国殖民者对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西洋的坚船利炮无情地粉碎了闭关锁国的清王朝的大门,中国由此正式进入了近代史的篇章。

而又是在这一年的夏天,任伯年出生在浙江山阴的一户有着绘画家学的民间知识分子家庭。
 

任伯年《芭蕉孔雀》

 
时代和家世似乎注定了任伯年后来的命运。

在这样一个民间艺人家庭里,父亲任声鹤是一位肖像画家,自任伯年十岁起,父亲就让他拿起画笔学画。

作为任伯年的启蒙老师,善画人物肖像的父亲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技艺。
 

任伯年《童子戏鱼图》

 
当时的中国正值新旧交替的年代,任伯年的出生和成长伴随着中国近代史帷幕的拉开,风雨飘摇的岁月裹胁着每一个家庭和个人推向动荡的边缘。

1861年,太平军攻打绍兴,为躲避战祸,父亲与任伯年相约出逃避难。

在混乱中,任伯年被太平军所获,阴差阳错之下被吸纳为旗手。而父亲却在出逃的半路遇害身亡。

军旅生涯风餐露宿,条件艰苦可想而知。直至清军攻陷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之后,任伯年才得以返乡。
 

任伯年《花鸟》

 
自此之后,任伯年开始辗转于苏杭一带,卖画为生。

在宁波卖画期间,任伯年结识了任熊、任薰兄弟俩,任伯年杰出的画技深受赞赏,当即被任熊收为弟子,被让他跟随弟弟任薰学画。

任伯年真正的艺术之路这才算正式开启。
 

任伯年《双鹤》

 
1868年冬,宁波、杭州、苏州等地辗转之后,29岁的任伯年来到上海,此后长期在上海卖画为生

在胡公寿的引荐下,任伯年在豫园附近的三牌楼开设扇子店"古香室",画折扇、团扇等谋生。

初来上海,任伯年还没有什么名气,在初期闲苦的环境中,任伯年仍不忘日日临摹写生,从不放松对基本功的练习,在画店内每天都能画完厚厚的一摞画稿,而外出也要带上画速写的稿纸。
 

任伯年《粉桃八哥图

 
经过数年的经营,任伯年的画名逐渐被广东商人熟知,善于经商的粤藉商人在走南闯北之间,无形中传播了任伯年的名气,在一些南方重镇,任伯年随着粤商的推广而声名鹊起。

远有粤商的传播,近有胡公寿的举荐,任伯年逐渐确立了在上海画坛的地位,画价也随之水涨船高。
 

任伯年《人物》

 
未满四十,任伯年就己跻身海派画家的行列,并成为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润格也是当时最高的。

画名的提高导致了巨大的订单量,前来索画的客商骆驿不绝。

工作量的巨增常让任伯年体力不支,据说为了解除疲乏,提神醒脑,任伯年吸上了鸦片。
 

任伯年《白莲鸳鸯图》

 
无论原因究竟为何,任伯年的确在上海沾染了抽食鸦片的恶习,吞云吐雾之下严重加速了肺部的病变。

1895年的中国,甲午中日战争结束。而在这一年任伯年一生的积蓄又惨被亲戚骗走,终于在冬天任伯年因资产丢失之心痛及吸食鸦片而引发的肺炎病逝于上海,享年56岁。
 

任伯年《菊石群鸡图》


 

突破传统的人物画


 
任伯年的父亲曾是一位民间肖像艺人,在父亲的影响下,任伯年最早是从写真人像入手的,往往寥寥数笔,便能把人物整个神态表现出来,着墨不多而意境深远。

曾经还在幼年时,家中来了一位客人,恰好父亲不在,客人坐了片刻就告辞了。

父亲回来后便问是谁来了,任伯年一时答不上来客的姓名,就拿起纸笔将来客的模样画了出来。

父亲只是一看,就知晓客人是谁了。
 

任伯年《人物》

 
任伯年的人物画包括写实肖像画夸张变形的风俗画这两类。

中国传统人物画发展到晚清,其造型基本形成了呆板的姿态和格局。

而任伯年的人物画既得中国画传统之三昧,又吸收了西洋绘画之所长,作品立意由出世而入世,艺术趣味由雅转俗。
 

任伯年《人物》

 
对人物画的描绘要在固定僵化的模式中求变,就要以创新的精神运用个性化的笔墨,个性化的线条,塑造独特且贴近生活的艺术形象。

任伯年作画从不凝固在僵硬呆板的模式之中,总是在艺术创新中呈错综变化之极致。
 

任伯年《弄璋图》

 
除了运用中国传统笔墨外,西洋绘画中的造型技巧是任伯年学习的对象。

他吸收了西方素描中对结构的理解方式,为近代人物画的造型结构树立了新的创作方式,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固有思维方式。

在清末固步自封的人物画领域,任伯年为中西结合式的人物造型技法,开创了一代先河。
 

任伯年《献寿图》

 
任伯年曾说,“学画必须从人物人手,且必须画人像,才见功力。”

在对人物肖像的留心观察中,任伯年提倡写生,通过写生可以培养一个画家作品的生活气息。

从神话传说人物到村野世俗人物,任伯年的作品题材丰富,具有很强的通俗性,无不令他的画在市民阶层中耳熟能详、喜闻乐见。
 

任伯年《钟进士斩狐图》

 
骨法用笔是任伯年人物画的一大特色。

任伯年早期的人物画师法萧云从、陈洪绶和费丹旭等人,人物造型吸取了陈洪绶富含夸张的装饰风味,以典型的钉头描强调线条的波折和流畅的变化,在蓄势之余又能劲健而有弹性。
 

任伯年《为冯耕山作像》

 
后期随着画技的娴熟,任伯年从八大山人和华喦的画作中体会到“悬腕中锋”与“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的感悟,逐渐由早期的钉头描过渡到后期的游丝描,对骨法用笔的理解增进到一个飞跃的阶段。

在酣畅淋漓之际,有时甚至以没骨画法来代替线条勾勒,在挥洒之间人物造型浑然洒脱,形态极其传神。
 

任伯年《为吴昌硕作酸寒尉像》

 
当年著名美术史专家薛永年先生如此评述:“任伯年的成功就在于他的画像海派的其他艺术家一样,以个性鲜明的艺术风貌反应了怫郁昂藏而又充满生机的时代气息,一变晚清文人画家笔下的雅人高致、陈陈相因与不食人间烟火,作品立意由出世而入世,艺术趣味由雅转“俗”,艺术形式由千篇一律而化为多姿多彩。
 

任伯年《大士像》


 

雅俗共赏的花鸟画


 
雅俗共赏是任伯年花鸟画最大的特点,任伯年总能创作出深受社会各阶层喜爱的花鸟画。

任伯年的花鸟画早期是以工笔的形式呈现的,多仿北宋花鸟小品的格局。

有时也加入陈洪绶既有传统意味又有民间装饰意趣的风格。
 

任伯年《花鸟小品》

 
后来在陈淳、徐渭和八大山人花鸟写意的基础上,再融入了恽寿平的没骨法,一改早期工整细腻的笔触,笔墨逐渐趋于简逸放纵。

兼工带写的格调始终贯穿于他的花鸟画创作之中,明净淡雅的设色更增添几分清新爽逸。
 

任伯年《翎毛花卉》

 
用古人于新意,以我法造天地。

在古代中国画、民间绘画中吸取传统养分,又借鉴西洋画的造型和设色技巧,任伯年的花鸟画逐步上溯宋元明清诸家,生动活泼,疏密有致,艳丽古雅,笔补造化。

在任伯年的花鸟画中,仿佛看到他创设出了第二自然。
 

任伯年《仿宣和殿御制本花卉条屏》

 
曾有人总结他的艺术而评价:任伯年的绘画,多以花鸟与人物为主,以个人艺术造诣来看,他的花鸟画技艺比较高;若以当时画坛的情况而言,则是人物影响比较大。
 

任伯年《花鸟》

 
欣赏任伯年的花鸟,既能发现西画素描和速写的造型影响,又能感受西方油画设色技巧的影响。

在精准造型结构的基础上,大胆地配色,明艳且浓丽,这是对传统清淡用色的挑战和颠覆,反而愈加显得更具生命力。
 

任伯年《锦鸡花石图》

 
任伯年的花鸟画和人物画一样,也经过了一个从工细到奔放的过程。

从早期取材带有吉祥喻意的双勾设色花鸟,再到富有明清写意的率意用笔,工写兼用,没骨泼洒,鸟兽瞬间振翅勃发的生动情态总能被任伯年形象地捕捉入画纸中。

这一切都离不开任伯年深入观察思考和对生活的激情和热爱
 

任伯年《花鸟》

 
任伯年的画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艺术面貌和审美情趣,在他的画作中集合了民间绘画的装饰意趣、宋画的写实与谨严、文人画的传统意境和笔墨韵律这三重品质。

而西画素描、速写和色彩技法的参入,更在晚清僵化生硬、一滩死水的传统画坛引爆了一枚重磅炸弹,最终任伯年以他的花鸟画与人物画为主,为中国近代美术史开创了生机勃勃的艺术天地。




探墨艺术平台媒体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