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冀医一院揭示严重烧伤病人微循环规律一一创面虽然愈合,痊愈后的康复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微循环障碍

 新民中街 2020-06-05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烧伤整形中心主任张庆富等,以足甲襞作为人体活体微循环观测部位,应用微循环检测系统,对严重烧伤病人的微循环特点及规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并获得多项重要发现,从而为指导严重烧伤病人的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最近,该研究获河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微循环是人体组织细胞与血液的物质交换、信息和能量传递的场所。研究人体微循环,对于认识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指导烧伤疾病的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为把严重烧伤疾病的诊断、治疗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张庆富等在率先开辟了足甲襞这一人体活体微循环观测新部位的基础上,又把足甲襞微循环检测技术,成功地应用于严重烧伤病人的微循环特点和规律的研究中———以足甲襞作为微循环观测部位,应用微循环显微镜、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液仪等微循环检测系统,开展了烧伤休克微循环障碍机制及特点的研究。在研究中,他们观测了48例烧伤休克病人足甲襞微循环形态、微血流动态、襻周状态3个方面共16项指标,并应用微循环图像处理软件,对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烧伤休克病人微循环障碍严重,呈“痉挛型”微循环障碍,表现为管襻痉挛变细、管襻缩短、微血管数目减少(严重者管襻完全消失)、血流明显缓慢、红细胞聚集、襻周渗出严重等。据此他们指出,微循环改变可作为烧伤休克的重要监测指标,该指标对烧伤休克病人的病情估计、疗效和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价值。这一研究结果为烧伤休克的早期诊断和监测、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张庆富等还对严重烧伤病人“回吸收”过程的微循环障碍特点进行了研究。他们应用微循环检测系统,观测了50例处于严重烧伤“回吸收”高峰期(伤后3~5天)病人的足甲襞微循环。观测结果表明,严重烧伤“回吸收”期病人的管襞清晰度下降,管襞数目减少,输出支长度增加,输入支、输出支和襻顶直径均增大,畸形管襻的数目增多;血流速度减慢,有明显的红细胞聚集,有“白微栓”形成;乳头下静脉丛(微静脉)增多并扩张充血等。他们将烧伤“回吸收”期足甲襞微循环的变化特点,概括为“扩张充血型微循环紊乱”。该研究显示,严重烧伤病人在“回吸收”阶段虽然血容量已恢复正常,血流速度加快,血液黏度下降,但其微循环并没有得到完全改善。因此,对处于烧伤“回吸收”阶段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应该积极纠正其微循环紊乱。
      在严重烧伤病人急性感染阶段微循环障碍的研究方面,张庆富等应用微循环检测系统,观测了56例处于烧伤后8~14天急性感染阶段的严重烧伤病人的足甲襞微循环。观测结果表明,急性感染病人足甲襞微循环清晰度明显降低,管襻数无明显变化,输入支、输出支长度明显增加,输入支、输出支和襻顶直径均明显增大,管襻畸形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流速度缓慢,红细胞聚集度明显增高,血流中“白微栓”明显增多;襻周渗出非常明显;管襻出血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乳头下静脉丛不但在出现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粗密。他们将严重烧伤急性感染病人存在的严重微循环紊乱,概括为“扩张淤滞型”。他们认为,病人此时的微循环紊乱,与急性感染时细菌毒素以及病人体内的细胞因子的作用有关,提示临床在治疗严重烧伤合并急性感染的病人时,在对其进行抗感染治疗的过程中,应积极纠正其微循环紊乱;在用药物改善病人的微循环时,最好对病人进行微循环监测,以利于指导对病人的烧伤治疗。
      在进行严重烧伤病人创面修复期微循环改变的研究中,张庆富等应用微循环检测系统,观测了51例处于烧伤后感染恢复阶段(创面修复期)严重烧伤病人的足甲襞微循环。观测结果表明:创面修复期病人的管襻畸形主要为扭曲状、枝生状以及麻花状、尖状等,畸形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微血流速度较慢,红细胞聚集度增高,红细胞聚集以轻、中度为主;管襻周围有渗出;汗腺导管记数相对减少。在感染恢复阶段,随着病人烧伤创面大部分愈合,全身情况明显好转,其微循环障碍也明显减轻,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微循环障碍。通过观测56例处于创面修复过程中的小面积烧伤病人的足甲襞微循环变化,张庆富等还发现,一些中小面积烧伤病人在创面修复过程中,其足甲襞微循环也存在着一定的紊乱,提示对于中小面积烧伤病人也不能掉以轻心。
      张庆富等还应用微循环检测系统,探讨了大面积严重烧伤对人体微循环的远期影响。通过观测48例大面积烧伤康复期病人的足甲襞微循环他们发现,烧伤恢复期病人足甲襞微循环的突出改变,是管襻畸形率高和汗腺导管数目明显增多,同时还存在管襻周围渗出等,其余指标无显著变化。他们认为,严重烧伤康复期病人的足甲襞微循环较休克期、“回吸收”期和感染期均有明显改善,但某些指标仍存在紊乱。这表明,严重烧伤病人的创面虽然愈合,但其痊愈后的康复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微循环障碍。这种现象说明,严重烧伤对人体微循环的影响是长期的,值得临床注意。
      上述研究为指导严重烧伤病人的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