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古│有座大城名晋阳

 李平东方明珠 2020-06-05

一座城,

折射漫漫历史;

一座城,

讲述几代故事;

它在太原市2500年建城史中,

占据重要地位,

这里有先辈们的生活,

有辉煌灿烂的文明,

有不可磨灭的痕迹。

11月初,

在山西省考古所的考古现场工作会上,

汇报了晋阳古城考古工作的最新发现。

昔日古城的脉络,

以及掩埋的文明,

露出了更为清晰的模样。

现在,

带你走进这座城,

走近为还原这座城努力的考古人。

通过那些曾掩埋的地基、

残破的砖瓦、精美的造像,

为您讲述这座城的过往和曾经。

相关:晋阳古城 中国的“庞贝城”

(请直接点击 字阅读)

晋阳

一座带有肃杀之气的北方雄城

从前有座山,悬瓮山;

从前有条河,是晋水。

悬瓮山下晋水旁,有座大城名晋阳。

从《春秋·鲁定公十三年》,“赵鞅入于晋阳以叛”,晋阳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中,到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四年火烧了晋阳,这座城存在了一千七百多年。它兴于兵戈,毁于兵燹,不同于别的城池,一生都有着鼓角争鸣旌旗猎猎的烙印——这是一座带有肃杀之气的北方雄城。

1

春秋战国 晋阳奠定赵国基业

有些学者援引魏国《竹书纪年》的说法,认为“晋阳”其地该当在晋南原晋国统治的核心区域,但数十年的考古发掘证明,现晋阳城遗址东周时期便有周回27里的大城。无疑,通行的说法依然不能推翻。而考察历史,晋阳城在现址,更有颇多的合理之处。

晋阳最早是晋国的世卿赵鞅派遣家臣董安于所筑。修筑的目的是为赵氏建造一个可靠的根据地。若是真在晋国核心区域,则强敌环伺,立足不会太稳。而最迟至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这座城已经粗具规模,并在范氏、中行氏攻打赵氏的战争中经受住了考验。之后,在赵鞅的继承人赵无恤时期,晋国爆发了四卿之战,赵氏又退守晋阳,被智、韩、魏三家包围了三年,后来,赵氏使用反间计,反而联合韩魏两家覆灭了智氏。

四卿之战后,韩赵魏三家完全控制了晋国,并在之后的几十年里,瓜分晋国,被列诸侯——三家分晋,是历史上战国时期开始的标志性事件,而晋阳,便在它诞生的时候,便以一种坚韧雄浑的姿态,站在了历史的关键位置上。

晋阳之所以能在晋国世卿相争的局面下屹立不倒,首先得归功于赵鞅的远见和其家臣董安于及其继任者尹铎的卓越才能。董安于之后,尹铎经营晋阳,问赵鞅,“以(晋阳)为茧丝乎,为保障乎”,意即是财赋征收地还是家族保障,赵鞅回答“保障哉”。在这样的思路下,赵鞅在临终前叮嘱赵无恤,说赵氏一旦有难,“勿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之后,赵无恤在四卿之战中固守晋阳,兵械不足,家臣张孟同说,当时董安于治城,对此早有准备,炼铜为柱而起宫城,伐荆木为支筋而起墙垣,可以发而为兵矢。正因为战备得当,晋阳守卫战在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的不利情况下,还能坚守三年,最终觅得机会翻盘,并一战拉开战国先声。

当时的晋阳城,地处汾河谷地,山环水绕,物产丰富,城堞高耸,固若金汤,雄踞于晋国北部,赵氏凭借它内制诸卿,外控诸戎,奠定了赵国基业。

2

魏晋南北朝 晋阳霸府风头超国都

秦灭六国之后,设太原郡,郡治在晋阳。汉代建立,刘邦以太原郡21县为韩国,国都为晋阳。之后韩国国除,又封其子刘恒为代王,国都依然为晋阳。到东汉时,又成为并州刺史部治所。

刘恒就藩17年后,入长安登基,后世称汉文帝,并开启了“文景之治”——这可以说是晋阳走出的第一位帝王,而如我们所知,以后从此走出的帝王将绵绵不绝,成为中华大地上一个罕见的“龙兴之地”。

迄汉至晋,晋阳一直是中原王朝防御匈奴、控扼西北的军事重镇,但在西晋八王之乱后,五胡乱华,北方城市都被破坏,到刘琨收复晋阳时,所见到的已经是“府寺焚毁,僵尸蔽地,其有存者,饥羸无复人色。荆棘成林,豺狼满道”的惨淡景象。刘琨尽力收拾,恢复的也不过是战国时旧观,甚至还或有不如。

不破则不立,在西晋衣冠南渡,中国北方全由少数民族政权占领后,晋阳城迎来了它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东魏以晋阳为夏都,权臣高欢并建霸府,北齐以晋阳为别都,是北齐诸帝常常驻留之所。两朝对晋阳大肆营建,尤其是在北齐后主高纬时,“增益宫苑,造偃武修文台,其嫔嫱诸宫中起镜殿、宝殿、瑇瑁殿,丹青雕刻,妙极当时。又于晋阳起十二院,壮丽逾于邺下。所爱不恒,数毁而又复。夜则以火照作,寒则以汤为泥,百工困穷,无时休息。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又为胡昭仪起大慈寺,未成,改为穆皇后大宝林寺,穷极工巧,运石填泉,劳费亿计,人牛死者不可胜纪。”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大明宫,宫城高四丈,周回八里,宫城内殿阁林立,壮丽超过了北齐在国都邺城的皇宫。现在的考古发掘,遗存也是这时期最丰富,最珍贵,于片砖断瓦之间,犹能想见当时晋阳之辉煌。

然而,这样一座雄伟的城池,却因为统治者的昏庸,当有外敌,轻易便宣告陷落,成为历史上一个笑柄。李商隐有两首诗,对其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更请君王猎一围

晋阳已陷休回顾

倾城最在著戎衣

巧笑知堪敌万几

李商隐

北齐

▲“大魏兴和二年”空心砖

▲▼汉白玉鎏金佛像正面与背面

3

隋唐 晋阳是李唐王朝发祥地

隋朝统一天下,晋阳因为靠近突厥,地位依然重要,营建仍多。到唐朝李渊以太原留守身份,从晋阳起兵,一举统一天下。晋阳成为李唐王朝的发祥地,而格外受到重视,是唐朝三都北都的所在地。李世民说是“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李白说是“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镇,非贤莫居”。

在唐朝,相继修建了太原县城以及跨汾水连接晋阳和太原县城的城堞,并以晋阳为西城,太原县城为东城,此城堞为中城,称之为“太原三城”。三城东西十二里,南北八里,周回四十二里,城外汾河之上帆船点点,城内屋宇鳞次栉比,居民日众,商旅辐凑,街市繁华,与长安、洛阳相比,也毫不逊色。

唐朝对晋阳的重视,收到了丰厚的回报。安史之乱时,李光弼在晋阳以一万人迎战叛军十万。正是因为晋阳城防坚固,物资丰富,才得以安心与叛军周旋,并最终取得了战役的胜利。此战,是唐王朝对安史叛军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并成为安史之乱的重要转折点。在春秋战国时期四卿之战后,晋阳,又一次起到了重要的战略支点作用。

▲▼一号建筑基址出土的唐代三彩狮子正侧面图

4

宋朝初年晋阳被烧成白地

唐朝灭亡之后,中国又进入新一轮的乱世。在这一时期,河东大地,“山川险固,风俗尚武,土多战马,静则勤稼穑,动则习军旅,此霸王之资也”,一个个英雄从晋阳出发,走上了制霸天下之路。后唐太祖李克用、庄宗李存勖、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汉高祖刘知远、北汉世祖刘崇等,其个人履历上,最为重要的任职经历,便是“河东节度使”。由此也为太原留下“龙城”的美誉。

而且,因为晋阳“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为河东之根本,诚古今必争之地也”,这些河东节度使进则与天下群雄相争,退尤可据保一隅,割据一方。北汉国土仅仅有十数个州县,然而以后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那样的英雄人物,对晋阳城也是束手无策,一直要到太宗赵光义时期,囿于大势,城内守卫意志不坚决出城投降,才算拿下了晋阳。

令读史者扼腕叹息的是,也就在此时,晋阳走完了它一千七百多年的历程。赵光义一为报复顽强守城的军民,二则缘于对晋阳的“龙兴之地”称号的恐惧以及“盛则后服,衰则先乱”的担忧,竟然水浸火烧,将一座千年雄城毁成白地。短视的他想不到,从此开始,大宋王朝北部失去最坚固的屏障,辽人长驱南下,再无雄城阻隔。两百年后,人们犹有余恨,元好问说“不论民居与官府,仙佛所庐余百所。鬼役天才千万古,争教一炬成焦土。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

元好问同时发愿,“几时天下承平了,重看官家筑晋阳”。

现在,这个时机到了。

▲▼晋阳古城出土的骨雕

5

明清太原县城与晋阳一脉相承

宋朝一把火烧没了晋阳,但太原地区的战略要害位置却是烧不掉的。不得已,宋朝派潘美在晋阳北15公里处即今天太原市区重修了并州新城,为太原府城,但晋阳所处,本为会要之地,所以四百年后的明朝初年,又在晋阳故城遗址之上建了太原县城。

这座太原城建于明朝明太祖洪武八年,规模只是原晋阳城的二十分之一。因其整体格局如同头北尾南振翅高翔的凤凰,也名为“凤凰城”。太原市晋源区宣传部长梁宏宇说,北门城门洞向北,瓮城门洞向东开,表示凤首向东顾盼,取“丹凤朝阳”之意,瓮城内外出路南北两侧各有一眼水井,象征凤之双目。东西内门洞各向正东、正西,外门洞皆转向南,如凤之双翼。南门为凤尾,尖端直指南方。县城四条大街交汇于十字中心,十字街中心凸起象征凤凰的腹部。

道光《太原县志》记载,太原县城“周围七里,高三丈,壕深二丈,门四,东曰观澜,西曰望翠,南曰进贤,北曰奉宣。外城门额,东曰东汾聚秀,西曰西兑金汤,南曰桐荫晋阳,北曰古原屏翰”。这些门额上的题字,是对晋阳历史的回顾和展示,也是对晋阳历史的继承和尊重。

迄明至清,再至民国,太原县城格局并无大的变化。一些老太原人曾回忆,直到20世纪40年代,县城内作坊店铺还多达160余家,南关、西关车马旅店40余座,其繁华景象非同一般。

太原县城的破败,开始于日寇侵华。西北、西南城墙被炸毁。阎锡山时期,为抵挡人民解放军,又大量拆毁城楼、寺庙,修建碉堡、地堡、炮台等防御工事。新中国成立后,旧的太原县城已经不符日渐增长的人口要求,许多旧居被拆,道路被扩,城楼、牌坊也被拆掉,城墙上的城砖也被盖了民房。古老的太原县城,不再是旧日面貌。

2012年,太原市政府启动明太原城复兴工程,到现在已经粗具规模。

加上兴建的晋阳遗址公园,两千五百年的太原历史,将完全向我们展现。

从北齐起

这里便梵刹林立

1

非同一般的观察点

经历了前一日的阴霾和部分地区的雨雪天后,22日,小雪这一天,户外的寒风驱赶了雾霾,午后的阳光虽然晃眼,散发的热量却也扛不住寒风带来的瑟缩。在晋阳古城遗址项目考古队队长韩炳华的带领下,记者登上了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阳古城考古遗址的一处土堆,这土堆是考古发掘出来的黄土堆成的,有一人多高。韩队长之所以让记者站在这黄土堆上,是因为此处大有玄妙。

站在韩队长指定的位置,远山如黛,没有雾霾的天果然视线极好,平视远方山峦,顿时发现了此观察点的非同一般。对面两座山峰之间的一处山坳里,黑乎乎一个墨点引人注目,仔细看,楼阁轮廓隐约可见,目力更佳的韩队长甚至可以看到楼阁处的脚手架。这隐约可见的便是晋源区的童子寺,此寺为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僧宏礼禅师创建。

从童子寺方向向北移动视线,赫然看到了一个拳头般大小的佛头矗立在山头上,没有疑问,佛头所在之处恰是蒙山大佛。

脚下这块地方显然极为重要。

2

令人惊喜的庙堂遗址

根据考古研究所的发掘成果显示,记者脚下这块地方位于晋阳古城遗址西北部。考古队员在10000平方米范围里发掘出了东、西两组大型建筑基址。记者所站的位置便是东西组建筑基址挖掘出的土层堆起的。考古专家在西组建筑基址的七号殿址廊前的灰坑中出土了一块《金刚经》残碑,在六号与八号殿址之间出土了大量记事残碑,上有“迦殿”等和佛寺相关内容以及带“敕”字的残碑。建筑基址周围还出土有经幢残段、精致的石雕建筑构件、日用瓷器、吻兽以及大量砖瓦等。记者在一块非常精美的残砖上看到雕刻清晰、纹样立体的莲花以及其他花卉、鸟兽装饰,砖上还有篆书的“大齐天保年造”。

专家推断此建筑为皇家寺庙建筑,建筑内有天王殿、释迦殿等。发掘出的应该是一大型寺庙建筑的一部分,于唐武宗时期受到破坏,五代时仍然存在,最终毁于宋初。

考古工作者曾站在二号殿址上看,能清楚看到蒙山大佛的佛头。只要角度稍有偏差,望向蒙山的视线就会被山脉阻挡,无法看到蒙山大佛。这一特殊的观察点,带给考古者异常的惊喜,这也成为判断晋阳宫或许就在此地的重要证据。

3

举世皆赞的佛造像

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由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出的文物清理工作队,在晋阳古城遗址西向的太原市晋源区花塔寺一带就曾经出土过一批非常精美的佛造像,如今这些佛像都在山西省博物院展览着。走进博物院佛风遗韵的展厅里,华塔村出土的佛造像的艺术价值非常引人注目,而且大多佛造像都施以彩绘,贴了金箔,能出资造出如此佛造像的功德主绝非一般普通人。这批佛造像的时代都是北齐。

在晋阳古城遗址以及附近童子寺在近几十年里还断断续续有佛造像出土。在古城西向的乱石滩一带出土了一批庙宇建筑的石构件及碑刻,不过均为古城遗址外的建筑遗迹。到1996年,在晋阳古城遗址内出土了一座汉白玉佛造像,高134厘米,宽81厘米,像残高83厘米,是晋阳古城遗址内首次发现的重要遗物,经专家判定是北齐时期的作品。

4

一个敬佛的短命王朝

童子寺、蒙山大佛、晋阳宫。这三个重要的地理坐标,在空间上构成了一个三角形,在时间上都落在了北齐这个短命王朝所处的历史时期。北齐是代东魏而立的又一个北方政权,历六帝二十八年。

北齐是一个让人无法高兴起来的王朝,它的历代皇帝都有很严重的心理问题,他们都血腥嗜杀,他们不喝酒不杀人就没劲,听惨叫比听歌舞受用。很奇怪的是,它的每一个皇帝都崇拜佛陀,对佛教极其虔诚。他们兴建了无数的佛寺和佛塔。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北齐竟然拥有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佛教塑像艺术,尤其诡异的是,在这些北齐时代的佛教造像脸上,竟然都拥有一种静谧而适意的笑容,堪比蒙娜丽莎的神秘的微笑。

北齐佛教的鼎盛期是文宣帝高洋时代,高洋把国家财产分成三份,供养僧尼就占三分之一。据五代《蒙山碑》记载“北齐文宣帝天保末年, 凿石通蹊, 依山刻像”《北齐书》载:“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如今在太原还有遗迹可循的童子寺、开化寺、蒙山大佛都是在北齐天保年间修建的,而且可以说是高洋亲自督办的佛教场所。

▲以上四图为出土于晋源区华塔村的佛造像

山西博物院藏

5

隋唐佛教文化发达

高洋虽短命,北齐虽短暂。其在佛教上留下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北周取代北齐政权后,周武帝曾将北齐4万余军民迁入关中地区,周武帝徙晋阳军民于关中虽出于政治目的,但客观上对于沟通长安与晋阳的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隋唐时期,晋阳仍为北方地区重要都市和军事重镇,佛教文化堪称发达,梵刹林立,高僧云集,是为中原北方重要的佛教都市。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者李裕群曾撰文说,齐、隋唐时期,五台山因有文殊菩萨所居清凉山之传说,不少高僧不远千里,慕名而来,礼谒文殊菩萨。五台山位居太原之北,由长安或洛阳至五台山,晋阳是交通要道和必经之地。因此,五台山佛教的兴盛也促进了晋阳佛教的发展和对外交流。

在这一时期,北齐时代修建的开化、童子二寺已成为晋阳著名佛刹,声名远播。其中开化寺影响更大,唐高祖李渊曾来此游历之后,“夜梦化佛满空,毫光数丈”故而改名“开化寺”。尤为重要的是唐显庆末年,唐高宗与则天皇后巡幸并州,瞻礼开化、童子二大佛寺庙。返京后,令“内史出袈裟两领,遣中使驰送二寺大像。其童子寺像披袈裟,从旦至暮,放五光色,流照崖岩”。如此奇事成为轰动京城、晋阳的大事。不仅使开化、童子寺声名远扬,而且对唐代各地兴起开凿大佛热潮起了催化作用。

▲▼唐代经幢残段

▼晋阳古城出土的汉白玉神王像

从残碑寻找晋阳宫

寺庙遗址上的密码

近年来,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共同努力下,晋阳古城的考古发掘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在二号建筑基址群上发掘出东、西两组大型建筑遗址。不久前,记者在晋阳古城遗址考古项目队队长韩炳华的带领下来到遗址处采访。

其中,最让考古工作者们欣喜的是,在一处寺庙遗址上出土了一块残碑,上面有“即隋之晋阳宫”的字样,再综合其它一些因素,他们推测此建筑基址有可能就是隋朝时期的晋阳宫所在地。当然,由于并没有真正的勘探和发掘出来,所以这些也只能是推测,历史的真相还要等待考古发现来验证。

1

寺庙遗址现“即隋之晋阳宫”残碑

22日上午,记者一行人来到了晋阳古城的二号建筑基址群,由于最近气温骤降,西组建筑基址已经盖上塑料布保护起来了。不过据工作人员介绍,西组建筑基址,始建于晚唐,毁弃于五代之末。由于它在废弃以后一直被老百姓用于耕地,并没有在上面建造房屋,所以整体的布局保存基本完整,由左右两侧房屋组成一个封闭的多进院落,这也是让考古工作人员感到惊喜的地方。

在韩炳华的解说下,记者看到整组建筑由院墙、道路、山门、三个庭院、十个殿堂和四处廊庑组成。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基址因现代道路间隔而未发掘,但能够从现有的发掘迹象推测出其对称的布局。左右建筑以三间为一组,其前廊整齐通透,但屋后散水并不统一,根据殿的大小,散水前后错落。其中7号殿址平面面积较大,磉墩与柱础石形制也较大,似楼阁式建筑。1号殿址与2号殿址为中轴线上庭院之间的殿址,其两侧各有踏步与两侧建筑连接。

据韩炳华介绍,这里是一处寺庙遗址,因为出土了很多和佛寺有关的残碑,上面有“迦殿”“敕”字等字样。在建筑基址周围还出土有经幢残段、精致的石雕建筑构件等物件。因此,专家判断此寺庙建筑为大型寺庙建筑的一部分,修建年代为晚唐,唐武宗时期受到破坏,但五代仍在使用,最终毁灭于宋初。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二号殿址西出土有“善之祥兼固……即隋之晋阳宫……特命良工塑北方……雄异也武皇……”的残碑。“在这个寺庙遗址上我们发现了刻有‘即隋之晋阳宫’的残碑,当然并不是说这儿就是晋阳宫,但是有可能过去是晋阳宫或者和晋阳宫有关系。在理解上我们要注意,‘隋之晋阳宫’和‘即隋之晋阳宫’是不一样的,那个‘即’字非常重要,也就是说不管它的上下文是什么,单从这一个字就能看出这个地方很可能是隋朝的晋阳宫或者说晋阳宫就在附近。”韩炳华说。

2

寻找晋阳宫遗址看到了一丝曙光

从位置角度来说,二号建筑基址群也是最好的宫殿位置。在韩炳华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二号殿址的位置。“看,从这里看过去,能够清楚地看见对面龙山上的童子寺遗址,还有北边的蒙山大佛,佛头和佛身都清晰可见,这也是考证晋阳宫所在地的重要依据,因为站在别的地方根本就看不见。”韩炳华指着远处告诉记者。看到这种情形,记者感到非常惊奇,童子寺和蒙山大佛均建于北齐天保年间,看来它们与晋阳古城一定有着不一般的关系。据史料记载,站在二号殿址上看,当权者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修建蒙山大佛时的工程进度。《北齐书》载:“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这个宫指的就是晋阳宫,也就是说当时在晋阳宫内,能看到佛像前燃灯塔的光亮。无论是从风水的角度还是从观察蒙山大佛工程的进度而言,这里都是建造宫殿的绝佳位置。

此外,在二号建筑基址群还出土了很多的建筑构件,比如带字的空心砖,上有篆书“大齐天保元年造”或“大魏兴和二年造”等。在考古人员的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了那块刻有“大齐天保元年造”的空心砖,它的造型非常漂亮,正面主体纹饰为莲花纹与兽首鸟身蹄足神兽相见隔的组合纹饰,上、下两侧为忍冬纹与同心圆纹相间隔的组合纹饰,其右侧有篆书“大齐天保元年造”纪年,其中一个忍冬纹饰的左右两侧分别有模印篆书“富贵”“吉利”铭文,边框饰变体龙纹。

“这些空心砖只能是宫殿的建筑构件,如果说这里曾经是一个宫殿区,那肯定没问题。不过要知道,从北朝到唐代这里只有两个宫殿,大明宫和晋阳宫。大明宫是北齐天统三年(567年)后主高纬在晋阳城内建成的,而这个宫殿所用的砖都比它要早,天保元年是550年,兴和二年是540年,所以说这个地方只有可能是晋阳宫。”韩炳华推测说。

“还有就是从城市布局的角度来说,在中国古代,大部分宫殿都在城市的西北方向,而二号建筑基址群正好位于晋阳古城遗址的西北部。”韩炳华说。《新唐书·地理志》上也记载过:“晋阳宫在都之西北。”在时任晋阳古城遗址考古项目队队长的常一民所撰写的《晋阳宫城址浅探》一文中也提到了这一点,“隋唐之世,中国都城布局有一个显著特点,这就是将宫城有意识放在都城的西北角。隋炀帝杨广即位以后所兴建的洛阳东都、扬州江都宫、内蒙准格尔旗榆林宫等都是如此。由他下诏营建的晋阳宫,置宫城于都之西北是很自然的。这个布局特点,可以作为推断隋唐晋阳宫位置的旁证。”

虽然考古工作者并没有真正地在二号建筑基址上发掘出晋阳宫,但是种种说法都使得人们看到了一丝曙光。

▲▼晋阳古城出土的诵经执壶正面和背面

3

历史上的晋阳宫三建三毁

虽然现在并没有发掘出晋阳宫,但是我们从它的历史变迁中能一窥究竟。从现存历史资料可以看出,晋阳宫自春秋董安于营建到宋初焚毁,其间经过三建三毁,这样的经历也使得它的发掘难度非常大。关于这些,在《晋阳宫城址浅探》一文中也曾详细提及。

第一次兴建发生在东周时期。晋阳一词,最初见于史籍者,在公元前497年。《春秋·定公十三年》:“秋,晋赵鞅于晋阳以叛。”《左传》:“晋赵鞅谓邯郸午曰:‘归我卫贡五百家,吾舍诸晋阳’……秋,七月,范氏、中行氏伐赵之宫,赵鞅奔晋阳,晋人围之。”

这是公元前五世纪发生在晋国的一场战争。晋大夫赵鞅为充实自己的根据地——晋阳的力量,向族人午索取人丁,结果发生争执,继而引起战火。战争最初是在邯郸进行的,后来,午的亲族范氏、中行氏预谋在晋都绛围攻赵鞅,被赵鞅的家臣董安于知道了,于是赵鞅首先发难,没想到战败了,就奔守晋阳。范氏、中行氏奉晋君命兵围晋阳,相持数月。后来,范氏、中行氏反攻晋君,兵败,晋阳之围才得以解脱。

从这场战争中,我们可以看到,晋阳城在公元五世纪初,就已具有相当规模,它可以抵挡住晋人的数月围攻。但在公元前454年知伯联合韩、魏围攻晋阳前后,赵襄子拆宫墙以为矢,发柱础以为兵,晋阳宫已遭到严重破坏。后来,晋阳城久攻不下,知伯又引汾、晋之水灌之。到赵襄子联合韩魏反败为胜之时,晋阳宫城也已经塌毁殆尽了。

第二次是北朝时期。战国末期,随着城市的建设,晋阳城才又逐渐显示了它军事上的重要性。北魏时期,晋阳为太原郡。及至东魏,高欢以大丞相常住晋阳。《北齐书·神武帝纪》:“武定三年(545年),正月丁未,神武请于并州置晋阳宫,以处配口。”晋阳宫第二次建成,并且自建成之日起至北齐终结,都是高氏政权政治活动中心。其间曾多次大兴土木,修葺扩建,其规模远超东周晋阳宫。

晋阳宫的第二次拆毁是在北周灭齐之后。《周书·武帝纪》载:“建德六年(577年),五月戊戍,诏曰:‘京师宫殿已从撤毁,并、邺二所,华侈过度,诚复作之非我,岂容因而弗革。诸堂殿壮丽,并宜除荡,甍宇诸物,分赐穷民。’……冬十二月戊辰,废并州宫及六府。”这里的并州宫就包括晋阳宫。

第三次重建晋阳宫是在隋炀帝时,杨广即位前曾为晋王、并州总管,即位之后,凭恃雄厚的国力,大兴土木,晋阳宫也就在此期间重建。《隋书·帝纪三》:“大业三年(607年),六月癸巳,入娄烦关。壬寅次太原,诏营晋阳宫。”《元和郡县志》也说炀帝在新城(晋阳宫城)内“更置晋阳宫”。至唐代,晋阳宫犹存。

终唐一代,讫至北汉,晋阳城虽屡遭战火,但史籍未见晋阳宫受到大破坏的记载,且时有修缮,直到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它的末日来临。《宋史·太宗本纪》:“太平兴国四年,五月丙申,幸城北,御沙河门楼,尽徙余民于新城,遣使督之,既出,即命纵火。……五年夏四月末,雍汾河、晋祠水灌太原,堕其故城。”成书于当时的《太平寰宇记》也说:“太原旧城,并从毁废。”在这场火焚水淹的浩劫中,晋阳宫亦难于幸免,与晋阳古城一起成为废墟了。

▼晋阳古城出土的唐开元通宝

▼一号建筑遗址出土的古印章

三代考古人

接力探寻古城历史

一座城市和一段历史产生的碰撞如果说是缘分的话,那作为探索者的考古工作者,则靠着坚守和毅力,去追寻着“真相”。

对于晋阳古城遗址来说也不例外,从上世纪60年代的考古大咖宿白、谢元璐、张颔先生的初步调查,到2000年后的拉网式考古调查,以及近年来的一次次大规模考古勘探,晋阳古城的城址脉络和部分建筑基址呈现在大众面前。

为了探究这一座古城的历史,时空已流转了60多年,而三代考古人在这片土地上贡献着智慧和青春,就为了与历史碰撞,找到真相。

1

上世纪60年代勘探初期

大体复原晋阳城的轮廓

有人说,考古是一项遗憾的学科,因为各种不确定性和未知性。当然,考古也是一个跟时间赛跑的学科,越早介入,也就是在没有任何破坏的基础上介入,考古的成果和发现会令人惊喜,历史传达给我们的信息也会越完整。不过,这一切不可能心遂人愿,但难能可贵的是,在上世纪60年代,宿白、谢元璐、张颔先生先后在晋阳古城遗址进行过科学考古工作,大体复原了晋阳城的轮廓,虽然没有进一步对古城遗址进行挖掘,但却在考古史上确立了晋阳古城的地位和价值。

宿白先生对晋阳古城的调查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当年他的调查目的是寻找唐北都太原城,他根据地表残存的西城墙遗迹和东城角、罗城、金胜村(金城村)等地名信息,参考《新唐书》关于北都“长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广三千一百二十二步”的记载,大体复原了晋阳城的轮廓。并推测城西北隅东部地势低洼、遍布乱砖碎石的地带就是隋唐晋阳宫所在地。因为当时的考古技术和资金有限,宿白先生只是留下了这“艳惊四座”的一段推论。1962年,谢元璐和张颔先生为了探寻山西东周古城遗址,将目光锁定在了晋阳古城遗址上,他们最先在南城角二郎庙下发现了一段古城遗迹,在此基础上分别向东及向北进行了调查、勘探,探明南城墙残长626米,西城墙全长2700米。两位先生根据夯土的质地、色泽和夯法,认为所发现的是一座东周古城。此外,他们还在古城以北发现了“罗城”,根据建筑方式及采集器物推测其年代为汉晋之间。在古城内中部发现一段东西向城墙,推测其为唐代所建。并对古城营村西民间传说的“大明城”进行调查,从其夯土结构判断其年代晚于汉晋。由此可见,这是一座历史时代“复杂”的城池,两位先生发现了这个城市的价值,但却并没有深入研究下去。

提起这些往事,不少考古人都有些遗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现任晋阳古城遗址考古项目领队韩炳华告诉记者,因为在上世纪60年代,城市没有大规模的建设,晋阳古城遗址的保存状况最为良好,晋阳古城的中心区(现在古城营村),仅有几百人,都聚集在村堡附近。今天的古城营村、晋源街道等村子人口不仅多有万余人,而且公路、楼房、工厂等遍布,城市的整体性早已分割得支离破碎。如果当时进行考古发掘的话,或许会找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据说宿白先生曾经回忆起自己考察晋阳古城遗址时这样说过,“因过于繁忙,没有进一步再去抓这项工作,这可能成为我的终身遗憾”。“现在考古工作的困难越来越大,机会越来越少,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有卓识的知识分子在反复咀嚼那点可怜吧唧的史料,为给世人一个清晰的晋阳做出了诸多猜测。事实上,再多的争议也都会因‘无米’而罢炊。”这着实是摆在考古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尴尬。

不过,要想知道晋阳古城的“秘密”,考古,成为揭开古城千年铁锁的唯一一把有用的钥匙。

2

2002年正式开启考古发掘工作

对古城整体布局有了初步认识

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日益加快,晋阳古城遗址考古工作迫在眉睫,在2001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又在2002年被联合国开发署列为“21世纪城市规划、管理与发展”援助项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晋阳古城遗址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时任晋阳古城遗址考古项目队队长的常一民就带着队员们,在晋阳古城“安家”。他们站在前人调查的基础上展开,同样以地表残存为起始点,开始调查勘探。

“因为前辈们大概确定了晋阳城的轮廓,我们就想是不是能以此确定城垣,也就是城墙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边界,起码划定一个范围,才能让确定第一步的保护工作,不再让城市建设来破坏古城的基址。”或许连常一民都没有想到,为了找到城市的圈子,他们一找就是十年。从残存的西城墙入手,沿线进行,一边勘探,一边论证。因为古城地势较为特殊,西低东高呈坡状,最开始迅速的考古成果让人呈兴奋状态,可是越往东走,勘探的难度越大,洛阳铲无法像描述的那样“一铲子铲下去带来有效信息”,地下水位高了,淤泥多了,有时候三个壮汉同时使用一把洛阳铲,还得花费一整天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个探洞的勘探工作,这无形中增加了考古的难度。所以,从2002年至2012年,常一民就一直坚守在工地,用十年的时间,勘探调查出了晋阳古城的东、南、西、北面的四处城墙建筑基址,确定了城垣遗迹,圈定了约20平方公里的范围为晋阳古城的城市区域,而我们今天从平面图上看到的矩形的晋阳古城,就是这近十年间,考古工作者的心血。

“我们就是在晋阳古城遗址上画了个圈,起码让大家知道了遗址的保护范围。”画圈这事当然不会如此简单,因为在地下埋藏的是一座城市,而且时代跨度大,只有通过考古手段,发掘一些实物证据跟时空统一后,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这十年,常一民的生活过得紧张而枯燥,周而复始地在一个工地上精心打磨。那是在1985年,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常一民跟随考古专家来晋阳古城调研,听到专家隆重地介绍这所城池,虽看不到昔日繁华,可站在这方土地上,他就觉得很踏实,甚至认为要在太原市从事考古工作,就一定得在晋阳古城遗址上进行挖掘。没想到,这句看似无意的话,却让常一民的职业生涯和晋阳古城联系在了一起。时至今日,常一民到了要退休的年龄,他也始终放心不下晋阳古城考古工作,依然奋战在一线,在古城里“寻寻觅觅”,不放过任何触摸历史的机会。

▲▼古城遗址发现的水闸和引水渠

3

2011年开启攻坚阶段

考古与遗产规划同步进行

2010年10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晋阳古城获得立项,并在次年列入全省文物保护一号工程,以及全国“十二五”期间重点保护的150处大遗址之中。从那一刻开始,晋阳古城遗址开启了大规模的考古工作,相关人员开始尝试着勘探城内各种建筑宫殿的基址,最终一号建筑遗址呈现在大众面前。

一号建筑遗址的发现是偶然的,当时考古工作者只是为了了解西城墙附近道路和进排水情况,结果开始挖掘后发现了一组复杂的建筑群,经过不停地挖掘,最终揭示了一个晋阳城被毁前的城市一瞥。在一号建筑遗址中,最晚的建筑有临时建筑的样子,根据出土物和紧挨城墙的位置,分析应该是北汉抵抗北宋时军队的临时宿营地。并且根据文化层的复杂程度,判定从五代到晚唐时期晋阳城成为各个政权逐鹿舞台的印记,不过宋初时期,北汉被灭,晋阳城不复存在,此地居民被迁往各处,形成较长时期的“空白期”。

经过为期5年的努力,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据韩炳华介绍,在近两年发掘出的建筑基址上,发现了大型的佛教寺庙遗址,并且发现了“即隋之晋阳宫”的残碑,有可能该建筑基址就是隋代晋阳宫所在的位置。如果此说法成立,无疑证明了这个区域就是宫殿区的位置,也是整座城最为中心的位置。

如今,考古仍在继续,这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考古人也将考古成果汇聚成了一本名为《晋阳古城一号建筑基址》的书籍,在这本带着考古人心血的书籍里,详细介绍了该古城近期的考古成果,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布局和建筑特征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然,这并不是结束,而在未来,也定会有更多的考古人投入其中,孜孜不倦,鞠躬尽瘁。

期待着,晋阳古城被揭开神秘面纱的那一刻……

文:李遇 孙轶琼 李雅丽 南丽江

图:山西省考古所 太原市文物考古所

End

回复数字1—70,阅读更多原创内容

【1】看看西周霸国霸器到底有多么霸气

【2】国宝青铜仲姜盘专给俺亲媳妇儿造

【3】曲沃晋国博物馆藏着哪些出土宝贝

【11】山西古代壁画之集萃(元.300图)

【16】《金瓶梅》最早版本出现在山西?

【18】山西王阎锡山百川先生日记之精选

【19】张无忌的通天魔教和介休的祆神楼

【20】倗国:与秦兵马俑齐名的惊世发现

【21】蝴蝶结!龙泉寺唐金棺因此未打开

【22】晋阳古城:被湮没的古中国庞贝城

【23】契丹人秘藏在应县释迦塔里的宝物

【24】130平方公里的大河东盐业博物馆

【25】美得令我们都眩晕的山西古代琉璃

【26】少林寺托管的资寿寺里有什么秘密

【27】惊!破铜烂铁里拣出来3200件文物

【28】101岁高僧梦参:我做过的四个梦

【29】清凉寺玉器:暴力时代的文明微光

【30】奇异铜尊:虎犀貘驹象牛猪兔鸟鱼

【31】浑源彝器往事:最后一刻绝处逢生

【32】五台山发现黄金质淳化元宝之始末

【33】粟特人出没!他带着葡萄和葡萄酒

【34】山西是北魏时期古丝绸之路的起点

【35】古长城发现的锦囊装49枚波斯银币

【36】大月氏人把玻璃器制造术带入山西

【37】神秘石刻背后的大盐商和花花扬州

【38】羊舌上的晋国和67年内战爱恨情仇

【39】63号墓的秘密 少女杨姞祖国的灭亡

【40】鸟篆铜戈:三国的缠斗和一代妖姬

【41】青铜名剑:干将今安在 少虡何煌煌

【42】青铜名剑:晋吴铸铜兵 火焰生冷霜

【43】青铜名剑:季子挂剑处 王侯尽北望

【44】包金嵌玉带钩之叹 世上再无魏文侯

【45】云冈憾 300造像流失仅一佛眼回归

【46】大康通宝背后的美皇后萧观音之死

【47】山西珐华之色 被默诵或呼喊的颜色

【48】虞国国君的黄昏:国灭方知唇齿寒

【49】黄河边商代出土大鼎被当金鼎肢解

【50】泉坛奇珍和刺客高渐离的最后一击

【51】北齐勇将蓝宝金戒上的赫拉克勒斯

【52】天下劲弩皆从韩出也难以抵挡亡国

【53】芮国虎妈和金玉奇珍为何不在芮城

【54】揭秘武则天老爹百吨石碑沉陷之谜

【55】昆山凤凰顾炎武发现晋国陨落晋国

【56】唐晋油画:又一次把悲愤引向寂静

【57】秋天如上帝:与古器物暗合的色彩

【58】傅山霜红龛:一代武林高手也藏书

【59】五台山清水河为何崛起神秘中山国

【60】贾樟柯看飞走的铁雁和消失的河流

【61】雁鱼灯照不亮昏聩的海昏侯的内心

【62】奇人徐渭是一根自由而狂野的青藤

【63】大同之寂静火山是捺向大地的指纹

【64】箭响马到的陆浑戎人和青蝇的悲歌

【65】南涅水石刻之民间原力创造的永生

【66】刖人守囿车上刻燕奴隶的自由之心

【67】驯龙国青铜器埋藏鸣条岗上的秘密

【68】大唐太原青年西南创百年土司王朝

【69】山西王阎锡山之部分旧物回归山西

【70】惊叹右玉只因它是装满山河的粮仓

原创公号

点击下面指纹关注

点击下方阅读11月25日《看周刊》原文

平台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