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最悲壮的王朝,国破家亡之际,十万军民宁可跳海殉国也不投降

 茶香飘万里 2020-06-05

1279年,宋军与元军在崖山一带进行了生死战。这是一场中国古代少有的大规模海上战役,史称“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崖门之役、崖山之战或宋元崖门海战。


今天,我们来详细地讲一讲这场战争。

自从经历了襄樊之战以后,元军进攻之路畅通无阻,直逼南宋的都城临安。德祐二年,南宋朝廷试图与元军谈和,但都被元军拒绝了。因为,此时的元军士气高涨,节节胜利,所以,它不愿意接受南宋朝廷的和解。无奈之下,年仅五岁的宋恭帝赵?只好写表书投降。

但是,元军却没有因此停下征伐南宋的脚步,反而继续前进。因为,南宋早已经抵挡不住元军的进攻,所以,在不久之后,临安沦陷,宋恭帝赵?和谢太皇太后成为了元军的俘虏。面对这种情况,一些大臣建议王室逃亡,以期日后东山再起。

于是,时摄行军中事的江万载父子带着一众殿前禁卫军掩护杨淑妃、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逃走。不久后,众人顺利抵达婺州与陆秀夫会合。随后,众人又到了温州与张世杰、陈宜中和文天祥等将领会合。安顿好随行人员和行李以后,赵昰被册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赵昺为副元帅。

此时,元军的统领伯颜继续率兵追击南宋残余势力。


于是,益王和广王只好继续逃亡,直到抵达福州二王才停下了脚步。几天后,年仅七岁的赵昰在一众大臣的拥护下登基为帝,即宋端宗。不久后,宋端宗改年号为景炎,册封其生母杨淑妃为太后,弟弟赵昺为卫王,并进行了一番人员调动:大将军张世杰,签书枢密院事陆秀夫,丞相陈宜中,少保文天祥。

景炎二年,元军占领福州,在此形势下,南宋朝廷准备逃向泉州。期间,张世杰向泉州舶司蒲寿庚借船,但却遭到了蒲寿庚的拒绝,因为,他早已投降于元军。于是,张世杰只好强行抢夺船只,但是,宋端宗和一众大臣准备坐船逃往广东雷州之时,却遇上了台风。忽然间,风浪吹翻了船只,宋端宗落水。

幸好江万载救回了宋端宗,但是,他本人却被海浪卷走了。经历了这件事以后,宋端宗受到了惊吓。对此,陈宜中提议将王室转移至占城。为了熟悉环境,陈宜中率先前往占城。后来,宋端宗和卫王几次召陈宜中回来,他都找理由推托了。

根据史册的记载,陈宜中先去占城借兵,之后,南宋灭亡,他就逃去了暹罗。

然而,没过多久,宋端宗因为落水染上了恶疾,去世了。就这样,七岁的卫王赵昺荣登大宝,改年号为祥兴。不久之后,元军追击而来。在陆秀夫和张世杰的掩护下,赵昺逃到了崖山,并在当地组建了一支自己的军队,随时准备抗元。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文天祥带着这支军队去了广东和江西交界处抗元。

由于势单力薄,得不到支援,所以,文天祥被张弘范的手下王惟义抓住了。由此,南宋朝廷失去了所有的陆地势力。面对困境,南宋朝廷已经逃无可逃。无可奈何之下,南宋朝廷只好逃向广袤的大海。就这样,一场关乎南宋存亡的海战蓄势待发。不久后,崖门海战爆发。

战争结束后,海面上漂浮着数十万士兵的尸体,人们在其中找到了陆秀夫的尸首,并将其打捞起来进行安葬。但是,赵昺的尸首却被元军找到带走了。根据史书的记载,元军找到赵昺尸体时,他身穿龙袍,头戴冕冠,身间佩带着玉玺。据此,张弘范确认这就是赵昺。

于是,他连忙派人将尸首带回元朝朝廷,但此时,赵昺的尸体却不见了。后来,民间传言说附近的百姓发现赵昺的尸体后,将其葬在了今广东深圳赤湾村里。

因为时隔太久,所以,我们现今已难以考证了。


经历了崖山海战以后,宋朝彻底覆灭,其残余势力全部被清扫。就这样,元朝终于统一了中国。

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这是北方游牧民族第一次完整地征服中国,因此,这一战极具历史意义。为了纪念自己的丰功伟绩,张弘范特意让人在崖山的岩壁上刻了一句话——“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次年,张弘范染上恶疾,最终病逝。

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御史徐瑁路过此地,看到张弘范刻下的这句话十分恼怒,他甚至想命人将这句话改为“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但陈白沙却认为当时南宋死了十多万人,其中不仅仅只有陆秀夫一人,若是只雕刻陆秀夫的名字,那未免有些狭隘。

所以,他认为应该刻“宋丞相陆秀夫负帝沉此石下”这句话。最后,因为双方各持意见,争执不下,所以,终究没有改变原话。后来,百姓传言陈白沙到崖山自缢之时,他曾在岩壁前写下了一个“宋”字。而我们认为这个传言很有可能是假的,因为张弘范虽然是汉人,但他却从未担任过宋朝将军。


解放初年,航道部门不慎炸毁了原刻字岩壁。1964年,新会县政府请田汉同志来重新书写岩壁。于是,田汉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就这样,这块充满纪念意义的岩壁又重新被立了起来。崖山海战后民间也有祭拜活动,但规模较小,相对分散,时间又不统一。

2006年,新会霞路村赵氏后人赵长主动协助文化旅游区举办第一届国母诞,72岁高龄的他依靠轮椅,走南闯北寻找崖门海战后裔宗亲。同年,福建晋江300多人自费专程到修复后的崖山祠致祭。

参考资料:

【《宋史·卷四十七·本纪第四十七》、《通鉴纪事本末·卷八十八》、《元史·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四十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