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彩推送——辽宁作者任福斌作品《故乡情》欣赏

 心香文艺入驻 2020-06-05

点击上方蓝字“心香文艺”再点击“关注”即可免费订阅!

心   香   文   艺


心 香 文 艺

任福斌 作品欣赏

作者:任福斌

主播:夏   天

故乡情
 



在祖国的东北部,地处辽东半岛中部,在美丽的太子河彼岸,有个叫辽阳的地方,那就是生我养我的故乡。

我查阅过一些历史资料,史料明确记载着:辽阳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它不仅仅是世界名著《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籍,也是名震三江的关东才子王尔烈的故乡。唐太宗、清圣祖、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大批青史留名的帝王、文人留下的吟咏辽阳的诗文达百余篇。

儿时的家乡,天空是那么高,那么蓝,云是那么淡,水是是么清,花是那么艳,如同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尤其是,喝一口家里水缸里的自来水,感觉是那么可口、甘甜,吸一口空气,也觉得那么的新鲜清香。

在念小学的那几年中,给我留下印象极为深刻的有三件事!

一是永远不会忘记那所小学,她曾经抚育我从儿时起成长,它是我儿时启蒙的母校,那就是辽阳纺织厂子弟小学。我上小学时,第一任班主任老师叫陈光华,毕业时的班主任老师叫魏玉芹。我还记得,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少先队,在辽阳纺织厂文化宫二楼小舞厅举办的入少先队仪式,同时,入少先队的校友,还有我们下届的好多同学。印象之一是岳春,因她代表新生同学,入队上台讲话,至今,我仍记得清清楚楚。仪式由学校少先大队辅导员房善学老师主持。

二是1963年春天,毛主席发出全国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辽阳做为雷锋的第二故乡,首先,在中、小学中,全面掀起了学习雷锋活动的高潮。我清楚的记得,在学校里,组织了一场特别的英雄报告会,学校聘请了解放战争时期,攻克敌阵地、舍身炸碉堡的战斗英雄董存瑞战友郅顺义,做为这所小学的首位校外埔导员,并做首场英雄报告会。郅顺义,黑黑面容个子不高,身体健壮,扑实敦厚的身影,仍然留在我的记忆中。因那次活动,我在夾道欢迎的人群中,也许我个子高,老师抽掉我和其它班级的同学,与战斗英雄郅顺义围座在一起交谈,听他讲述与战斗英雄董存瑞并肩战斗的故事。记得当时,我兴奋无比,激动得好几天没睡好觉!

再有,就是令我终身难忘的那个特殊年代,那段最艰苦的日子。在我的脑海中,记忆最深的是两个字:饥饿。

刚上小学的时候,新中国才走过十年的里程,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刚刚告别而去。万万没想到,全国性的大灾害,又降临到我们这一代人的头上。曾记得,家乡的太子河,时常发生大洪水,灾害年年不断。在当今,回想起来,仍然,在我的记忆中回荡。

那些年,由于国难当头,全民上下都面临三年的自然灾害的严竣考验。父辈们也没有办法,我家里共有老少七口人,三个弟弟,自己排行老大,做为家中长子,用幼小身躯和微弱的心灵,担负着家里的责任和重担,力所能及地协助父母支撑这个家。例如,拾煤,打柴,挖野菜等等。同龄的人,也许大家都深有体会。那时候,每个幼小者,都有着生理上的饥饿。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却饥一顿饱一顿,总而言之,饥的时候太多了。

1966年6月,史无前列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们仅仅读完小学五年级的课程,就放假回家了。直至1969年春季,才进入了中学。我就读这所中学,原是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的校址,由于当时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各级组织机构,都以革命委员会取而代之,当时学校革委会主任叫白风岚,常务负责人叫白宝章。我们年组的主要负责老师,开始是张忠珠老师,他是朝鮮族,家住在学校科技宫后边的家属小院。后来有张玉春老师接管,这位老师,个子高高的,是四连十排的班主任。这些老师的教学水平、组织管理能力都很高,在师生中也很有威望。

当年,学校里是由校方革委会、军人宣传队和工人宣传队三方多重领导,政治气氛很浓厚。因学校以辽宁无线电一厂的工人师傅领导管理为主导,所以,学校的名称为辽宁无线电一厂抗大中学,后期改为辽阳市第九中学。

刚入中学的上半年,学校班级,参照军队的编制划分年组,分別为连、排、班、组,采取四级制。  起初,我被分配到四连二排,班主任是一位刚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叫任爱华,与我同姓。因我的个子高,她一进教室四处瞭望,就指定我为班干部了,此时此刻,我心中甚是喜悦。因虚荣心作怪,从那时起,我就喑下決心,力求在管理方面发展自己,想当官,要当好官。

回想起来,我要十分感谢这位刚刚步入社会的任爱华老师,可以自豪地说,她是我一生中第一位启蒙培养我做干部的老师。现已分别四十七年了,但我至今也不会忘记她,据说这位老师,现在辽化高中任教。在这里,我祝福她,好人平安、长寿!有机会故乡见。

那时候的中学课堂,并没有教学的气氛和读书氛围。不可思异是教室里,摆放的书桌同学面对面就座,整个教室摆成四个方型,大体分成四组。同学们没有书本可读,老师教学所授课程、内容不定,大部时间是分组讨论。大约过了半年,学校又按学生们居住的区域又重新划分了班级。我们四连九排的同学,绝大部分,都居住在辽阳纺织厂家属宿舍,称之为辽纺新家族下坎。 

我的新班主任姓陈,名万丰,他是位才华出众、文革前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学生,文学水平很高,主教语文。由于他受家庭成份的影响、文革期间,受过挫折和伤害,始终没能发挥自己的智能才华。陈万丰老师生活朴实,家居农村,喜好吸烟,但对同学很关爱。多少年来,他为学校培养了众多的优秀学生。1995年,他因病去逝,终身52岁。可惜了,陈万丰老师,同学们,没有忘记您,大家都在为您祈祷!

在中学的后两年里,上课也是时断时续,虽然是复课闹革命,但上课没有课本或课本也不齐全,老师任意教,学工、支农接连不断。我在校的几年里,曾先后去过辽阳县的柳条公社和柳壕公社下乡搞过支农。另外政治活动也特别多,学生大会、讨论会、批斗会、政治运动教育、校外社会活动等等极为繁多,占用了大量学习时间,浪费了这代人风华正茂的青春年华。

那段时间,我们正在学知识阶段,可惜学不到更多的知识,我个人有个特长,酷爱体育的田径短跑运动。我另一个特点,就是善于搞社会活动,入中学后,我积极主动投身学校的各项活动,吃住在学校宿舍,白天上课,夜间护校,有关文革期间,做一些事,在此不谈了……

重新划分班级后,记得有一天,课间休息时,年组一位女同学叫常桂菊,突然来到我们班教室门前,大喊一声,叫我马上到连组办公室,张忠珠老师找我谈话。

原来是年组选送我进了学校红卫兵团,这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组织团体,是学校里三届同学校友的组织核心,人才聚集。老辈人常讲,看一个人,要从小看大,也有一定的道理。几十年过后,在本组织的成员内,涌现出了若干名军队的将军,校级军官和地方的厅处局级等高级优秀的管理人才,绝大多数都进入了领导岗位,直至退休。

言归正传, 现在觉得,那个时期,虽然,正处在学知识阶段,无论你喜好什么知识,却苦于无书可读,这种感觉一直伴随我的少年,伴随着我成长。

在中学的第二年,学校教学逐步有了转变 ,可以说,是右倾教育路线回潮,这才真正学到了一点知识,才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一些基础,但人生前途依旧暗淡、迷茫,似有希望,又看不到希望。

1971年11月,我们中学毕业,同学们心虑不安,每位同学都在等待毕业分配的去向的决定。当时,学校有两个志愿共选择,即留城或下乡。我选择了下乡插队,其背景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记得学校要求上交户口薄的时候,我回家去取,找不到了,原来,是父亲看我迫切申报下乡不理解,把户口藏起来了,后来费了很大周析、才拿到户口簿,我是71届660名毕业同学中,第六位主动申报下乡到农村去的,可别小看这一举动,学校指定我是学生带队人之一,在公社和大队出了名,挂了号,为我在农村打下良好基础。我选择争先报名下乡,有二个理由,一是想有机会考取体育学院,二是应征入伍,到部队去锻炼自己,所以我选择了下乡这个举措。

我插队的地方,是辽阳县柳壕公社转轴大队,大队书记是解放时期的老土改干部。大队长是位部队复员的老战士。我所在的生产队是第四生产小队,小队长和大队书记是亲兄弟。我与青年点管理员,团支书,至今还有联系。

我下乡三个月后,历任大队治保主任,脱产干部,大队负责发放工分钱。后来,到部队才知道,大队派专人把近450元的工钱和一年的口粮,送到家中,多么人性化呀。

现在社会发展了,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回想起,下乡农村生活,真有些忘怀和留恋。四十六年,我曾回去过二次,看望那里的父老乡亲和我工作过的大队部,居住过的青年点。

70年代,农村条件差,生活很艰苦,那时最大的心愿:离开家乡,离开这片土地。因为,土地的丰腴,并没带来生活的富足;家乡的秀美,并不能满足一个年轻人到外面闯荡的好奇与憧憬,正如近年一位诗人所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于是,有了乘着理想的翅膀,飞向异域它乡的经历;于是,有了二十多年绿色军营的磨炼、成长;于是,有了在它乡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切身体验与感伤。

我并不为当年的选择后悔,因为家乡父母亲希望她的孩子有更好的发展,有更远的前程,希望他们都成为国家建设的人才和栋梁。

虽身在它乡,但时刻关注着家乡,家乡的每个进步,每个发展,每一点变化,关注和喜悦的程度丝毫不逊家乡人,也曾为家乡的成就切夜难眠,热泪盈眶。

游子无论离家多远,离家多久,在游子的心中,家乡是他永远的根,表面没啥联系,实际上一直从家乡吸收水份,营养。

随着时光流逝,年龄的增长,当年离家时的翩翩少年,现今已是双鬓染霜。离开了工作岗位,正享受的夕阳岁月,人生的另一段美好时光。

人到一定年龄,喜欢怀旧,喜欢回忆,喜欢把过去的岁月挂在心上。我也不例外,乐趣之一是利用微信的形式回忆逝去的岁月,回忆儿时的家乡,把它写下来与群友共享。

俗话说,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水流千里,终汇于洋。辽阳就是我们这些游子共同的根,如果有人问,你的故乡是哪里,我会自豪的回答,我的根是辽阳,辽阳是我的故乡!

作 者 简 介


任福斌

【 作者简介 】

任福斌 男,辽宁辽阳人,50年代初出生在纺织工人家庭。当过知青下过乡,就读过解放军装甲兵学院,军旅生涯二十二载,团职转业到地方从事银行工作,曾经写过新闻报道,在几家报刊上发表过文章作品。喜欢用文字表达情感,喜欢摄影、旅行,善于运动。追梦,让我的退休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本文荐稿编委:佑   子

本文编辑排版:梁秋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