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IDC供需分析(三)

 淡定的jeff 2020-06-05
(图:5G题材股东方通信近2年走势)


嗯,我选择浪费时间梳理行业逻辑,因为我希望自己选入的股票,未来走势是这样的:

(图:美股IDC标的EQIX近10年走势)

或者至少像这样:

(图:5G设备股沪电股份近2年走势)









做基本面投资,我感觉比较舒服,不需时刻面对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交易抉择,不需去拆解俄罗斯套娃一般的多层博弈逻辑。

我如果输了,只是输给自己的认知不足,研究不充分,我在和自己战斗,不是和那些割韭菜的镰刀们战斗。

如果这些你能get到,那就不会觉得我的留言区很魔幻了哈。(说了两三篇文章讲同一个行业,却都没给一个代码,为什么有人能看得这么爽?都是托?)

由于最近新加入了不少朋友,老朱感觉文章开头还是必须预热一下子。一点儿前戏都没有,就噼里啪啦上干货,谁受得了?至少要说清楚,为何我们要花时间梳理这些行业逻辑。

退一万步说,数字货币,也是数字化时代的产物,这些东西怎么发展,都必然需要数字基础设施。

这也是为什么我从头开始梳理数据中心IDC。数据中心就是支撑众多互联网应用的底层信息基础设施。

我不用猜风口在哪,只要抓住那个能在每个风口都能分一杯羹的领域就好了。

正如5G设备投资前置于5G应用时代,IDC的投资也将前置于云计算的成长,而云计算则是继个人计算机、互联网变革之后的第三波IT浪潮,成长期将一直延续到6G以后。

请放心,随着分析的推进,我一定会说到个股的。而且个股短期内涨不到天上去,因为摆在IDC面前的物理障碍,也很明显。

这就是今天要说的,IDC供需矛盾,和供需矛盾带来的结构性机会。

供给受到政策限制

上篇说到,IDC的需求更多集中在一线城市。

然而一线城市,却限制IDC机柜的增加,这就产生供需矛盾。

为什么一线城市限制IDC机柜的增加,源于IDC在土地等之外,极端消耗电力

随着当前一线城市对IDC建设的土地资源和电力供应的收紧,IDC对外服务商获取资源的难度不断提升,和粗放发展期不可同日而语,即便是市场份额占优的电信运营商,也被卡了脖子。

当前四大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中,北京、上海、深圳都在近两年出台了明确的数据中心PUE限制政策,以及部分建设总量的控制政策。业内认为不久后广州也会跟进。

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电源使用效率)是评价数据中心能源效率的指标,PUE=数据中心总设备能耗/IT设备能耗,基准值为2,而越接近1,表明能效水平越高。

从定义来看,PUE值不可能等于1,也就是说IT设备不可能占用该数据中心的全部能耗,除非制冷,照明,UPS等辅助设备全部停止工作。包括制冷的损耗、电路传输的损耗、选址和气候、建设方式等等,都是降低PUE需要克服的难题。

据去年初草根统计,大部分国内正在运营的超过5年以上的数据中心PUE值都在2.0以上,少部分新建数据中心可以达到1.4甚至1.3的水平,但这是在低温条件,且设备开机率不高的情况下测出来的。

政策具体怎么限制PUE?

先看北京,早从2014年7月开始就禁止PUE值超限的数据中心新建和扩建,当时的PUE标准是1.5,2018年9月收紧至1.4

再看上海,2017年3月的PUE标准1.5,2018年10月明确新建标准1.3、改建标准1.4,且不仅对PUE进行限制,还进行了总量控制,到2020年市内数据中心新增机架数严格控制在6万架以内

2019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强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力争通过改造使既有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PUE不高于1.8,到2022年新建数据中心平均PUE达到1.4以下。

深圳的调控比较精细化,2019年4月出台通知,促进数据中心绿色化改建或新建替代,PUE低于1.4的数据中心,新增能源消费量可给予实际替代量一定比例支持,最高达到40%以上(PUE需低于1.25)。

杭州2020年4月也出台了优化数据中心标准,思路比较类似上海,新建标准1.4、改建标准1.6,搭配总量控制:全市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控制在10个左右,数据中心服务器总数100万台左右

产能和需求的倒挂

为何种种政策都要限制数据中心能耗?

因为,随着数据中心规模的不断扩大,服务器热密度的不断增大,数据中心的能耗已连续8年以超过12%的速度增长,在整体能源消耗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像一头吃电的怪兽。2018年全国数据中心总用电量为1608.89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35%,超过上海全市。

数据中心的生命周期普遍为10~15年,一旦开始运行,就从不停歇。仅仅空调一项,平均要占它3到4成的耗电量。

(数据中心能耗构成)

我们都知道电脑和手机用久了会发烫,而数据中心里有千亿级别的芯片,发烫程度要远高于电脑和手机,所以大量的电力用于冷却。

然而,消耗大量电力能源和土地资源的同时,数据中心本身对一线城市的经济拉动意义却不大,创造就业非常少,税收产值也很少。

举例来说,一个大型数据中心,拥有几千个机柜,每年能带来营收几千万,同时耗电量基本相当于一座上海中心大厦,而这种建筑所创造的收入,都以十亿计。

这笔帐算起来不难。

相比一线城市,部分电力以及土地资源丰富便宜的中西部地区如贵州、内蒙古、宁夏等,则出台政策大力支持本地数据中心的建设,既可以消化当地充足的电力产能,又可以拉动GDP的增长。

供需矛盾就体现在这种产能需求的倒挂。

投资的看点

投资看点一:越接近一线城市,利润率越好

产能需求倒挂,使得当前某些能源富集但偏远地区一哄而上的IDC建设并不合适。为保证短时延体验,数据中心要尽可能靠近用户,所以遵循着供需法则,不论是机柜租用价格,还是机房利用率(上电率),越接近一线城市越高。

(机柜租用价格)(IDC的收益模型)

投资看点二:一线城市IDC机柜资源将逐渐集中,形成寡头垄断

表面上看,我国数据中心相比成熟市场而言,发展增速快,格局小而散。

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数据中心约有7.4万个,存量的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占比12.7%,规划在建占比36.1%,而美国光是超大型数据中心已占全球总量的40%。

但本质上,IDC是重资产投入。一个数据中心从建成到收回成本差不多得6至8年,但相关软硬件技术更新换代非常快,大概两三年就需进行升级,需持续投入资金,构成了进入壁垒。

有些小玩家即便拥有一线城市IDC资源,若资金链出现问题,只能出售变现。疫情变局下,这种事情还会加速发生。

有电力资源和能评指标的公司,也能通过转让项目公司来获利。

龙头第三方IDC公司具备资源获取、运营、渠道和销售、融资能力等各方面优势,能透过上述机遇,来获得稀缺的一线城市机柜资源。

投资看点三:环一线布局IDC机柜资源的企业,能保持一定的盈利竞争力

为保证短时延体验,数据中心要尽可能靠近用户,第三方IDC公司如果按照主要机房的地域来划分,总体而言是一线城市>环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其他地区

当前,龙头企业也加快了在环一线区域的布局,其中北京周边地区的河北承德、廊坊、燕郊、张家口,上海周边的昆山、无锡、南通等都成为了热点区域。

例如:万国数据在廊坊和常熟等地,光环新网在燕郊、嘉定、昆山等地都在增加自己的土地储备和项目建设。

投资看点四:我们更应看重第三方IDC企业对于中大型企业客户的获客能力

上篇文章说过,第三方IDC公司的下游客户可分成三类,从运营持续性角度来看,云计算以及中大型企业客户更为优质,小型企业客户相关份额则会萎缩。

不过,从发展速度以及利润率来看,第三方IDC公司受到这些所谓优质客户的制约会较大,特别是云计算厂商。

云计算厂商迫于规模扩张的快速部署要求+成本压力,首先会选择三/四线部署集群(比如阿里集群、华为集群),而它们若需要一线城市的IDC资源,往往向第三方租赁(如万国、光环、世纪互联等)。

云计算的IT规模超大,运营持续性非常强,单个合同的金额数额很大,但是一般能给到的租金水平相对较低,且可能IDC建设前期就提出各种设计要求,第三方IDC厂商的主动权较低。

因此像数据港这种深度绑定云计算厂商的企业,并非我们投资第三方IDC的最优选。

中大型企业总体来说租金中等,运营持续性也好,IDC厂商具备一定的主动权;而其中的金融机构是最为优质的客户,租金高且运营持续性好。

篇幅关系,先说到这里,下来就要接近拿代码阶段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