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剖腹产妈妈致敬!

 乐康居 2020-06-06

520多年前,古罗马帝国有一位阉猪匠,看着奄奄一息的妻子,阉猪匠壮着胆子,拿起赖以维系生计的阉猪刀破开了妻子的腹部……

这个极其冒险又血腥的行动,在众人的一片指责声中,收获的结果却是皆大欢喜,阉猪匠不仅成功的救活了自己的妻子,而且还意外地开辟了剖腹产历史的先河。

古时,医疗技术落后,女人生小孩如同走鬼门关,一旦发生难产,往往便面临着一尸两命的危险。古罗马帝国因此也曾颁布过剖腹产法令,但仅限于在孕妇死亡后,从尸体体内取出胎儿。那时,谁也不敢在活人身上动刀,没有医生敢冒这个风险。

阉猪匠情急之下,成功拯救妻儿的创举引起当时医学界极大的兴趣,医生们开始尝试着给难产孕妇实施剖腹产手术并取得初步成功。

但是,当时的医生在取出胎儿后并不缝合子宫切口,而是任其自然收缩止血,这样做的结果导致了很多产妇手术后因失血过多而死。

1794年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贝内特医生,为他的妻子做剖腹产手术,术后他用棉线把切口缝了起来,止住了出血,挽救了妻子的生命。但棉线容易断裂给病人带来麻烦,1852年另一位美国医生波林改用银线缝合刀口,使产妇的死亡率下降了45%—80%。

19世纪末叶,一位叫波罗的意大利医生在做剖腹产手术时,为了止住产妇体内不停的出血,不得已将产妇的子宫切除。他的这一被逼无奈的举动,引起了剖腹产手术划时代的变化,此后各国医生纷纷效仿,并将这种手术方法称之为“波罗式剖腹产”。

“波罗式剖腹产”虽然将产妇的死亡率降到了25%以下,但美中不足的是切除了子宫等于剥夺了妇女再次生育的权利。后来,美国医生萨恩格在做手术时采用了直切口,并在术后将子宫切口按照解剖层次进行精细缝合,解决了产妇术后不能生育的问题,人们把这种手术方法命名为“古典式剖腹产”。

可是,这样的手术也并非完美无缺,出现了术后康复不顺利,易发各种并发症等问题。1906年,另一位美国医生弗兰克提出将手术切口改在子宫下段的非收缩部位,并将直切口改为横向或弧形切口,保证了手术的安全。

再往后,在英国的莱特、德国的沃德等各国医生的共同努力之下,在前人的基础上又作了不断的改进,开创了“腹膜外剖腹产”,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减少了并发症出现的机率。直到今天,“腹膜外剖腹产”仍被临床医生广泛采用。

向剖腹产妈妈致敬!#百度超级好物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