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弗朗索瓦·欧容和他的电影们

 老骆驼4753 2020-06-06

影片信息:

导演: 弗朗索瓦·欧容
编剧: 弗朗索瓦·欧容
主演: 罗曼·杜里斯 / 阿娜伊斯·德穆斯蒂埃 / 拉斐尔·佩尔索纳 / 伊希尔·勒·贝斯柯 / 奥萝尔·克莱芒 
类型: 剧情 / 悬疑 / 同性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2014-11-05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女朋友的女朋友(台) / The New Girlfriend
IMDb链接: tt3184934

故事简介:

克莱尔(阿奈丝·德穆斯捷 Anaïs Demoustier 饰)与劳拉(伊希尔·勒·贝斯柯 Isild Le Besco 饰)从7岁起就是要好朋友,这对闺蜜分享成长过程中所有的甜酸苦痛,然而劳拉在生完女儿露西后就因病逝世,留下哀伤的丈夫大卫(罗曼·杜里斯 Romain Duris 饰)独自抚养女儿。身为教母的克莱尔决心遵守对劳拉的承诺,好好照顾大卫和露西,但自己却陷在好友离去的阴影中,难以平复。

某日她鼓起勇气去探望大卫,却惊见对方戴上假发、一身女装,浓妆艳抹的给婴儿喂奶。原来大卫一直都有变装癖好——克莱尔从开始发现时的震撼,转变为协助隐瞒,甚至鼓励对方穿上女装和她外出购物,这让她隐约找回了劳拉相处时的姐妹情谊。然而为了维持这段特殊关系,克莱尔需要对自己的丈夫吉勒斯(拉斐尔·佩尔索纳 Raphaël Personnaz 饰)不断撒谎,终于陷入由友情、爱情、偷情交织的欲望迷宫无法自拔…...

欧容作品年表

短片:

1988 《全家福》(Photo de famille)

1988 《肚皮上的手指》(Les Doigts dans le ventre)

1990 《夏日夫妻》(Mes parents un jour d’été)

1991  Une goutte de sang (10min )

1991  Peau contre peau (8min / video /documentaire)

1991  Le trou madame (10min / video / documentaire)

1991  Deux plus un (9min / 16mm)

1992 《重构托马斯》(Reconstructed Thomas,video, color, 10min)

1993 《维克多》(Victor)

1994 《我们间的玫瑰》(Une rose entre nous)

1994 《胆量与实话》/《事实还是行动》(Truth or Dare)

1995 《极乐死亡》(Little Death)

1996 《夏日吊带裙》(A Summer Dress)

1997 《看海》(See the Sea)

1998 《床上戏》(Scènes de lit)

1998 《千禧年》(X2000)

2006 《小情人大风波》(Un lever de rideau)

长片:

1998 《失魂家族》/《情景喜剧》(Sitcom)

1999 《挑逗性谋杀》/《犯罪情人》(Les amants criminels )

2000 《干柴烈火》/《滴到灼热石头上的水滴》(Gouttes d'eau sur pierres brûlantes )

2000 《沙之下》(Sous le sable)

2002 《八美图》/《八美千娇》(8 femmes)

2003 《泳池情杀案》/《游泳池》(Swimming Pool)

2004 《爱情赏味期》(5✖️2)

2005 《时光驻留》(Le temps qui reste)

2007 《逐爱天堂》(Angel)

2009 《瑞奇》(Ricky)

2009 《庇护》(Le refuge)

2010 《花瓶》(Potiche)

2012 《登堂入室》(Dans la maison)

2013 《花容月貌》(Jeune&Jolie)

2014 《新女友》(Une nouvelle amie)

2016 《弗兰兹》(Frantz)

2017 《双面情人》(L'amant double)

2018 《感谢上帝》/《以恩宠之名》(Grâce à Dieu)


【导演介绍】

“关于弗朗索瓦·欧容的电影生涯,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其显著的变化度。”

——Andrew Asibong.Francois Ozon.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16,01.

弗朗索瓦·欧容是法国当代影坛多产而夺目的新锐电影人。在他2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与一系列标签紧密联系——“酷儿电影”、“法国新电影”、“法国新极端电影”、“FEMIS家族”、“中间电影”,但欧容在法国电影制作中的地位始终是难以定义,或者说也是被拒绝定义的。
 
如同于帆、黄石所著的《解码法国电影大师》中所言,“奥宗是法国导演中极其特殊的一个,如果将法国电影比作一个大型超级市场,你根本不知道应该将奥宗摆在哪个货架上出售,因为在他身上加上任何标签都是不可能的”。许多法国电影的书籍中,如《法国电影新生代》,《九十年代法国电影》、《法国电影,一本学生指南》,《法国电影:文本与语境》,欧容是缺席的,似乎评论家也不知道该将他归纳入何种框架中;另一方面,欧容的电影也始终变动不居,内部充满冲突、矛盾与激进,使得古典与新锐、戏剧与纪实、先锋与类型、作者性与商业性在他的作品序列中获得了另类的共存。
 
本文试图从欧容的创作历程出发,局部地显影与解析这份“难以定义”的另类气质。

 欧容的早期经历与短片创作

弗朗索瓦·欧容于1967年出生在巴黎一个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用超8摄像机所拍摄的家庭录影成为了他电影之路的启蒙。1990年,欧容在巴黎第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进入法国国家影像与声音高等职业学院(La FEMIS)攻读导演专业。
 
La FEMIS的前身是I’IDHEC,每年百里挑一的严苛和师资力量的雄厚,使它成为法国最能造就电影人才的地方。FEMIS的学生学习这个行业技术方面的知识,但他们尤其是被激发着,去创作、表达,呈现他们的观点:这是一个培养艺术家的学校,而非单纯的职业学校。学生们都准备着进入封闭的“作者导演”圈子,而不是做实现他人想法的“场面调度式导演”或者生产电视电影的手艺人。同时,FEMIS有着同一年入校学生同“届”的概念,学生合作拍摄习作被学校鼓励,体现出强烈的团队合作色彩。比如欧容作品《看海》、《失魂家族》中的女演员玛丽娜·德·范,也是“FEMIS家族”的一员,在反自然主义、向好莱坞致敬的《八美图》中,她又担任了编剧的工作。正是在FEMIS学生的团队合作中,通过一次次关于电影的想法、写作计划、工作现状和剧中人物及台词的讨论,这些作者导演的气质相互影响,也使得欧容的个人风格逐渐形成,方法不断丰富。

90年代到千禧年来临之前,欧容用超8、录像、16mm和35mm胶片拍摄了大量的短片习作,包括《夏日夫妻》(Mes parents un jour d’été)、《重构托马斯》(Reconstructed Thomas)、《维克多》(Victor)、《我们间的玫瑰》(Une rose entre nous)、《胆量与实话》/《事实还是行动》(Truth or Dare)、《极乐死亡》(Little Death)、《夏日吊带裙》(A Summer Dress)、《床上戏》(Scènes de lit)、《千禧年》(X2000)等等。

《千禧年》

 1996年的《夏日吊带裙》赶上90年代酷儿电影的潮流,也开启了欧容在国际短片节上的声誉,一举夺得了洛迦诺电影节“明日之豹”(Leopard de Demain)奖项。时任《电影手册》杂志主编的特里·朱希称赞为“这是一部关于青少年欲望表达的夏日性喜剧,以傲慢、幽默、轻松、率真、优雅、诗意的形式呈现,这种结合在法国电影中极为罕见”。故事讲述一名年轻的同性恋男孩和他的男友在海边度假,他们的感情出现了一些问题,男孩在海边偶遇了一名少女,与她在树林中缠绵后发现自己的衣服被偷走,无奈之下只好穿着女孩的连衣裙回家,最终和男孩和好如初。有趣的是,外部的偶然事件促成了男孩的易装,而易装的行为让他和男友的欲望均意外得到了满足。欧容在采访中提到,大多数他喜爱的关于变装的电影中的角色都有某种相似性——他们不因内在个体欲望、而因外部环境约束决定变装:比如《热情似火》中的音乐人为逃离黑手党而伪装成女人,《窈窕淑男》中一个没工作的男演员为获得演出机会而打扮成女演员,《雌雄莫辨》中另一个女演员因落魄而打扮成男演员。
 
1997年,《看海》(See the Sea)成为他由短片时代向长片过渡的中转站,上映后引发了轰动。《看海》讲述独自居住在海边等待丈夫归家的妻子和阴郁的女背包客的故事。两个女人间形成了暧昧而紧张的镜像关系,最终以一个女人杀死另一个女人并“鸠占鹊巢”其身份为终结。影片从一开始就奠定了神秘主义的基调,看似平淡的叙事悬念丛生,结尾短促有力的戏剧反转令人悚然,这样的手法在1994年的短片《胆量与实话》里也有表现——几位少年围坐一团玩着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互相窥探彼此性经历的秘密,游戏内容愈发得寸进尺,直到意外出现:一个女孩被要求触摸另一个女孩的私处,当她收回手时,猛然发现手上沾满了的血迹。
纵观欧容这一时期的短片序列,他日后长片的风格特征已破茧而出:《极乐死亡》是《时光驻留》的原型,中产家庭的反讽、酷儿身份的认同、父亲的缺位与父权的拆解等元素淋漓显现;《夏日吊带裙》和《新女友》异曲同工,均描述由外部刺激下引发的性别流动;《床上戏》如同《干柴烈火》、《花容月貌》等长片,对性呈现出暴露式的表达,不断突破和挑战情欲的边界;《千禧年》宣告了他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超现实主义流派“非理性”的拥抱、“自动书写”的承袭,其中无端出现的满手蚂蚁的意象,也再次出现在了长片《沙之下》中;《小情人大风波》在幽闭的室内场景中完成了戏剧性的表达,这种对封闭空间的钟爱同样体现在了《失魂家族》、《八美图》、《干柴烈火》中;《看海》中蜿蜒海岸,让人想起《沙之下》、《花容月貌》,源自爱德华·霍普绘画的场景设计,在《泳池情杀案》中展现得更加清晰,而希区柯克式的悬疑因子,也为《失魂家族》、《登堂入室》等影片埋下了种子。


 欧容的长片创作
 
现任《电影手册》杂志社社长让-米歇尔·傅东先生从法国电影自身的产业变革的角度,提出了1984年法国电影进入了“另一段历史”的观点。法国电影艺术研究专家勒内·佩达尔在他的著作《法国新生代》写道,“这些年轻人通过短片资助项目(由国家电影中心发起)开始职业生涯。平均算来,他们需要10年时间才能开始拍长片。”欧容正是在法国电影的新时期,“电影投资铁三角”——制片方、国家电影中心、电视台的资助下,结束了10年多的短片生涯,转向了长片电影的创作。
 
1998年,欧容拍摄了他第一部标准长度电影《失魂家族》(Sitcom),其发行商将它描述为一部“乐于打破所有禁忌的黑色笑剧”:父亲从外面带了一只宠物小白鼠回家,小白鼠成为了某种催化物,每个家庭成员与小白鼠接触后均激发出了长期在内心压抑的渴望。同性、乱伦、性虐、自杀,将金玉其外的中产阶级家庭内里的败絮袒露无遗。父亲和小白鼠合二为一,变成了象征携带瘟疫般病症的“父权”巨鼠,它四处攻击、咬噬,最终家庭成员合力将父亲/巨鼠击杀。一家人欢快地参加了父亲的葬礼,混乱的家庭秩序重归平静。影片借用家庭情节剧的外壳,系统地使用了超现实主义和戏剧舞台的风格,对父权的讽刺和间离效果十分突出。这部电影参加了当年戛纳电影节的竞赛单元,获得了国际影评人的关注。
 

《失魂家族》

1999年,《挑逗性谋杀》(Les amants criminels )也是一部成功之作,欧容借由《格林童话》中《汉斯与格莱特》的故事原型,讲述了一个肖似《天生杀人狂》、《邦妮与克莱德》的“杀手情侣”式的故事。这部作品涌现在90年代末“法国新极端电影”潮流之中,与过分的性、暴力描写、剥削电影等关键词紧密联系。如同他早期的电影《看海》,《挑逗性谋杀》没有对犯罪作任何解释性的精神分析,没有展示犯罪病理元素,欧容认为残忍暴力源头的神秘主义才是他感兴趣之处。
 
欧容下一部作品《干柴烈火》(Gouttes d'eau sur pierres brûlantes )获柏林国际电影节泰迪奖,这部电影改编自德国电影大师法斯宾德19岁写就的一部未上演的戏剧剧本,欧容忠实地保留了原戏剧的分幕结构。影片淋漓尽致揭露无爱之状,轻描淡写呈现死亡发生,延续了法斯宾德作品中“爱比死更冷酷”的主题。

《干柴烈火》 


2000年,欧容又拿出了风格迥异的《沙之下》(Sous le sable)。这个故事来自欧容10岁在海边度假时的亲身经历——一个妻子在海滩边寻找失踪的丈夫,闻讯而来的警察在海上搜索却一无所获。童年的欧容时常想象这位妻子之后应该如何生活。20年后,英国女演员夏洛特·兰普林(Charlotte Rampling)饰演了这位悲伤的女性,失踪的丈夫幽灵般地伴随着她,现实、幻象与记忆细腻地交织。影片斩获2001年法国学院奖最佳导演奖、欧洲学院奖最佳欧洲导演奖,以及2002年凯撒电影节的最佳女演员、最佳导演和最佳电影奖。
 
2002年,欧容汇集了法国青中老年三代女演员(凯瑟琳·德纳芙、芳妮·阿尔丹、伊莎贝尔·于佩尔、艾曼纽·贝阿、维尔吉妮·勒都扬、吕迪维娜·萨尼耶、达妮埃尔·达里约、费尔米娜)的《八美图》(8 femmes)浮艳问世。欧容一直想做一部全女性的电影,他的经纪人从曾经在20世纪60年代风靡一时的罗伯特·托马斯(Robert Thomas)的戏剧《八美图》中找到了改编的摹本。故事颇似阿加莎的经典推理小说,讲述一起凶杀案发生在与世隔绝的封闭环境中,而凶手就在被困的八位女性成员之中。值得一提的是,欧容有节点地使用了数场歌舞,将歌舞片与犯罪片进行了曼丽的融合,本应诡谲的凶案气氛被明艳的布景与欢快的舞蹈间离和冲淡了。这样的反自然主义和舞台感是欧容刻意强调的结果。相比法国50年代的黑白电影,欧容更偏爱同时期好莱坞的绚丽色彩和明星魅力,以道格拉斯·瑟克(Douglas Sirk)为代表的一批导演们持续相应宽银幕和色彩技术进步的挑战。为了营造这样的气氛,欧容带领团队使用了现代好莱坞都鲜见的“彩色印片”和“明星五光法”,并且贴合角色性格地使用不同的色系的50年代迪奥风格的高定服装装扮女演员们。
 

《八美图》

学者李洋在《21世纪前十年的欧洲电影:德国、法国、意大利及其他》中将《八美图》归类为“中等电影”。“中等电影”的概念来自2007年法国凯撒奖颁奖礼女导演帕斯卡尔·费朗在对法国的电影制作的批评发言,它的提出与20世纪80年代的“屋脊美学”一脉相承。“中等电影”试图通过成本规模(中等投资)来描述电影形态,强调对“作者倾向”和“商业倾向”的兼顾和融合。《八美图》同时表现出了这两种趋势,赢得了第52届柏林电影节的银熊奖、最佳女演员、2002年法国学院奖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等奖项的殊荣之外,也在法国国内和美国等国家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收益。
 
2003年,在法国众多导演邀请外国演员拍戏时都对其要求使用法语时,欧容却视这种排外主义而不顾,选择拍摄了他的第一部英语电影《泳池情杀案》(Swimming Pool),该片获得了第5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影片将上部电影的好莱坞歌舞片的气息剥离地一干二净,和《沙之下》的老搭档编剧艾曼纽尔·伯尼汉姆再度联手,恢复了爱德华·霍普般空旷单纯的画面美学,细腻平稳叙事中精神分析式的人物心理描摹,女人间暧昧、竞争、互为镜像的复杂关系的议题。谈到这部影片创作的初衷,欧容认为这部电影可以展现自反性,“我突然想到,要回答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可能是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英国女小说家的形象,而不是作为一个电影导演的身份去分析自己。作家从哪里获得灵感?如何编故事?小说和现实之间有什么联系?”
 
2004年的《爱情赏味期》(5✖️2)和2005年的《时光驻留》(Le temps qui reste)像是欧容对短片时代的短暂回归。《爱情赏味期》打破传统的线性叙事,将长片分为5段短片,从离婚后的不可挽回追溯回两人最初海滩边的邂逅,审慎地回顾男女爱情与婚姻中的间隙的生成。欧容在这部电影中展示了对电影史的致敬,每个场景对应一种不同的电影类型风格:“我试着让这部电影每一个片段对应某种不同的风格。离婚(心理剧——室内电影)、晚宴(经典法国电影)、婚礼(美国电影)、邂逅(侯麦的夏天电影风格)”。《时光驻留》是一部关于如何面对死亡的电影,它是短片《极乐死亡》的长片延伸,人物的主要家庭关系和核心矛盾没有变化,只是褪去了短片中惊悚悬疑和不可和解的成分,形成了极为内敛、干净而温暖的质感,该片获得了第58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大奖的提名。
 

《时光驻留》

2007年,《逐爱天堂》(Angel)改编自伊莎贝拉·泰勒的同名小说,讲述英国爱德华七世时代平凡女孩安吉拉凭借写爱情小说成名、步入梦寐以求的上流社会的故事,手法上多处使用背景投影,体现出对经典好莱坞时期电影的效仿。2009年欧容两部电影上映,《瑞奇》(Ricky)以奇幻题材探讨家庭的希望,《庇护》(Le refuge)接近现实主义笔调,内敛极简,关注边缘的瘾君子孕妇的生活。2010年《花瓶》(Potiche)转回女性题材、浓厚的舞台剧风格,讲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家庭主妇通过接管工厂获得了独立自主、甚至去竞选市长的故事,幽默地将女性主义、社会政治等命题隐藏于暗讽之中。
 
2012年,欧容改编西班牙的戏剧《后排的男人》,完成了《登堂入室》(Dans la maison)这部作品。与《泳池情杀案》相似,同样是描述写作者的现实生活与精神幻想,然而,《登堂入室》呈现的并非是窥视与被窥视的单向关系。选择这部戏剧改编时,欧容被其中老师和学生间的关系吸引了,《登台入室》的视角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来回切换,窥视的视点相比《泳池情杀案》复杂了多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读者与作者的关系,也是观众与导演的关系。欧容系统地探入了作者表达与观众接受的暧昧地带,借由电影鼓励观众像老师一般积极地参与,激发想象,从而达成与文本更为紧密的联系。
 

《登堂入室》

2013年的《花容月貌》延续了《登堂入室》的青少年题材。《登堂入室》中Ernst Umhauer和Bastien Ughetto的表演让欧容产生了再次和青年演员合作的想法。欧容在采访中提到,他早期的短片探讨的主要是青少年的问题,而从《沙之下》开始他本质上在与中老年演员合作。《花容月貌》让他重拾了青年时代创作的热情。电影聚焦十七岁的少女经历身体的转变期,欧容不想太多表现情绪上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展现荷尔蒙带来的生理转变。如同兰波的诗歌《No One’s Serious At Seventeen》,女孩对身体展开了探索之旅,成为妓女是为了用强烈的方式去感受这份生理知觉。一场关联死亡的性爱结束了她激进的体验,结尾她与死者之妻平躺一起,那张荷尔蒙褪去的老年女子的脸像是对年轻女孩生猛性欲的回应与交流。
 

《花容月貌》

如果说《花容月貌》是借助成为妓女而成为“女人”,2014年的《新女友》(Une nouvelle amie)则在性别和性取向的流动层面完成了“成为女人”的叙述。这部电影改编自鲁斯·伦德尔的15页纸同名短片小说,欧容曾在《夏日吊带裙》时期产生了改编的想法,但真正实现却是在近20年之后。鲁斯·伦德尔的小说被许多欧洲电影人改编过,比如克洛德·夏布洛尔的《冷酷祭奠》、《女傧相》,克洛德·米勒的《贝蒂·费希尔》、佩德罗·阿莫多瓦的《活色生香》。欧容保留了原作的大致内容,融入了他熟悉的情节剧模式和希区柯克式的悬念调性之中。
 
有评论认为,相比欧容的其他作品,《新女友》与阿莫多瓦自《欲望法则》至《不良教育》的作品显示出了更多的近亲性,它们都包含变装,性别身份,性取向流动等元素。但是笔者认为,欧容的作品并不简单地是对酷儿电影元素的堆积,或者某些电影大师(诸如布努埃尔、法斯宾德、希区柯克、伯格曼、勒鲁什……)的表面模仿,而应放置在更广阔的线索中去。比如,《新女友》与当代同期的跨性别题材电影进行对比——2013年泽维尔·多兰的《双面劳伦斯》、2015年汤姆·霍伯的《丹麦女孩》、2017年荻上直子的《人生密密缝》、2018年卢卡斯·德霍克的《女孩》等等。相比以上的跨性别作品,欧容《新女友》的独到之处是他对剧作人物功能性之外的同等剖析与同情,超越了揭示跨性别者受压迫的现实范畴,因而具有更深远的普遍意义。《双面劳伦斯》、《丹麦女孩》、《人生密密缝》、《女孩》从剧作角度来说,均是从一个家庭亲人内部的反应来反射伦理陈规对跨性别者的束缚,《双面劳伦斯》中的妻子、《丹麦女孩》中的妻子、《人生密密缝》中的小孩、《女孩》中的父亲,功能性的一面压到了他们更为复杂的个体塑造。而《新女友》不止于此。
 


妻子劳拉作为女性符号,她的死亡成为了诱发大卫和好友克莱尔“成为女人”的催化物。借由劳拉之死,大卫如《蝴蝶梦》中管家般恋物癖般地收藏劳拉的衣物,进而装扮成劳拉,在镜像中完成了对劳拉/女性的指认和同化。而伴随劳拉成长的好友克莱尔,装扮大卫的过程中激发了她曾经对劳拉恋慕而同化的渴望。大卫/弗吉尼亚——劳拉——克莱尔,形成了互相反射的三重镜像的关系。而这种存在于想象界之中的关系,在大卫/弗吉尼亚和克莱尔性交时破碎了——如同拉康的理论,当婴儿触摸到镜子发现他并不存在,发生了自我与镜中之我的对立。从这个意义上看待影片的结尾,大卫/弗吉尼亚和克莱尔的圆满,不仅停留在对跨性别者接纳的圆满上,也是大卫/弗吉尼亚和克莱尔两个个体打破镜像关系后重新确立“主体”的圆满。
 
《新女友》之后,2016年《弗兰兹》(Frantz)回归古典气质,以新的视角和结构重写了恩斯特·刘别谦的《我杀的那位》,从战败国的角度注视一战后的欧洲;2017年《双面情人》(L’amant double)对精神病症进行了极端书写,是他惊悚情欲片的延续;2018年《感谢上帝》(Grâce à Dieu)以正在审判中的神父性侵儿童的真实事件为参照,以其社会议题的现实关照赢得了69届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也是欧容在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中的首度获奖。
参考资料:
《解码法国电影大师》于帆、黄石
《法国电影新生代》【法】勒内·佩达尔
《弗朗索瓦·欧容电影创作研究》张耀丹
《弗朗索瓦·欧容电影等叙事风格研究》李春丽
《冷嘲与愤怒、性爱和孤独——介绍三部法国新片》梅峰
《法国电影新导演创作风格研究》盛柏
《新浪潮与法国电影》李洋
《21世纪前十年的法国电影——德国、法国、意大利及其他》李洋
欧容官网的影片采访 http://www./en/interview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