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郑板桥的“聊避风雨”说起

 胡传中 2020-06-06

                      胡传中

在江苏兴化郑板桥故居,书房匾额上有郑板桥手书真迹“聊避风雨”四字,客厅里还有一幅与此相呼应的书画,横批“聊借一枝栖”。两处九个字,是郑板桥清廉刚正的真实写照,警世醒民。

       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身为知县,心中装着百姓,情感倾注在百姓身上。上任范县伊始,他请来工匠,在面临大街一面的县衙墙壁上凿了几个孔,他说:县衙里充满了贪婪疚戾,乌烟瘴气,恶浊难堪,打几个孔来透透闷气。为官十余年,在罢官离开潍县的时候,郑板桥和小童各自骑了一头毛驴,另外一头则驮着他的全部家当——两个书夹板和一张阮弦,清廉可见一斑。

       苏州、扬州是明清时期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奢靡之风全国有名。“数十年前,虽富贵家妇人,衣裘者绝少,今则比比皆是,而珠翠之饰,亦颇奢矣,大抵由商于苏、扬启其渐也。”粉饰太平的大清王朝,到处莺歌燕舞,挥霍享乐,骄奢淫逸。奢靡之风的盛行,导致官场腐败丛生,民风堕落,加上天灾人祸,百姓苦不堪言。郑板桥没有被“三月烟花古所云,扬州自昔管弦纷”所迷惑,他在“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受“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影响,他对连年遭受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下令将官仓中的粮食拿出来“赈贷”,责令当地的地主大户拿出家中的粮食,开设粥厂,救济灾民。那些企图靠囤积粮食来牟取暴利的投机商人,郑板桥则下令全部进行查封打击。自古为官者深知,为政得罪权贵,就难有好的下场。郑板桥却一反积习,独行其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最后,不惜扔掉“寒窗苦读”得来的乌纱帽,回到雾蒙蒙冷飕飕的秋江上去钓鱼,也只有他这般的率真,才能显得如此的华丽洒脱。 

        郑板桥的诗、书、画旷世独立,,世称“三绝”,尤其擅画兰、竹、石,慕名求取墨宝者络绎不绝,按说润笔费应该蔚为可观,却只在故乡修了几间“聊以避风雨”的茅舍,与他为政时洞悉民间的疾苦有关。在他眼中,兰、竹、石代表坚贞不屈、正直无私、坚韧不拔、心地光明、品格高洁,“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他的画幅上常有三两枝瘦劲的竹子,从石缝中顽强钻出,遇风不倒,傲然挺立,郑板桥借竹抒发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臆,表达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 

        茅舍看似是避风雨的所在,其实它能避世俗,更是郑板桥聊以避奢靡的好出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清者自清,郑板桥这种不屑与奢靡为伍的傲骨值得后人学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