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浪稻子”到插秧,宁夏水稻种植那些鲜为人知的事

 口述宁夏 2020-06-06
“口述宁夏”


1958年,塞上江南--宁夏插秧图

宁夏种植水稻的历史十分悠久,其起始的确切年代虽已无从查考,但《宋史·夏国传下》记载,西夏(1038~1227年)“其地饶五谷,尤宜稻麦。甘、凉之间,则以诸河为溉……岁无旱涝之虞”。这说明当时宁夏地区的水稻种植业已相当发达。

此后明、清两代宁夏地方志物产中均有种稻记载。

宁夏解放以后,特别是1960年建成了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拦河大坝,把黄河水位抬高20米,结束了银川平原二千多年来无坝引水的历史,使古老的黄河灌区焕发了青春。

宁夏盛产大米,清朝曾居“贡米”之列。宁夏大米好吃,现在也时常荣调京城等地,供居民欢度节日时食用。让宁夏人引以为豪的“宁夏大米”能有今日之荣耀,实属不易。

1
宁夏传统的“浪稻子”

宁夏的水稻种植,主要集中于宁夏平原的中卫、中宁、吴忠、青铜峡、永宁、银川、贺兰、平罗等县市。过去,宁夏的农业生产,一直沿袭着传统的耕作方法。水稻种植主要还是沿用老祖宗的“浪稻子”方式。

“浪稻子”又称“浪稻”,是过去宁夏当地对播种水稻的一种俗称,标准的称谓应是“水撒播”。

浪稻子的方法:一是先把选好的种子进行晒种、清选,再经泥水选种后,准备撒播;二是将经过耕作处理过的轮作稻田、连作稻田进行犁晒,然后把水放入田里浸泡3~5天,再在播种前进行“浪田”。所谓“浪田”就是由人牵着大牲畜拉着一根“浪木”(约5米长的笔直木杠),

一至二人用力按住“浪木”,在泡软的泥水中反复拉刮,直至将水田刮平为止。经过“浪木”拉刮,水田泥水浑浊无比,趁着水混,播种之人胸前挂一大布袋下到田里,将袋中稻种用手均匀地抛撒于田中,至此,浪稻子基本结束。撒入田中的稻种,经自然落干3~4天后,开始扎根出苗,有草大或盐碱重的稻田播不落干,需6~7天水稻出苗生根时在晚间排水,让其扎根。其后人工只是管控灌水和排水,稻秧全凭自然生长,直至收割。

 “大把撒,浪稻子,收不多,饿不死”是宁夏地区自古有之的事。

撒播水稻虽省工、省力,但方法原始,产量低。“浪稻子”之所以能传沿千年而不变,主要还是和宁夏气候有关,宁夏无霜期短,适宜水稻生长的时间亦短。改变传统水稻种植方法,对于宁夏地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光是种植技术改革,更有思想观念改变的问题。除撒播外,当时国营灵武农场、永宁农场等地还采用旱直播方法种植水稻。


农业社社员正在刮水稻田,为稻田插秧做准备

2
插秧稻的早期试种

宁夏地区水稻种植改“浪稻子”为插秧,最早的记载是永宁农场在1950年到1952年3年间,试验了不同行距和穴距的插秧稻,平均亩产300多斤。永宁县农民马秀在1952年种了二亩插秧稻,每隔5寸一撮,每撮5棵秧苗,结果亩产水稻500多斤。

据《银川专署农、林、牧技术干部训练班讲义》介绍:永宁农场1950年主要采用分期育苗、分期插秧方法,试探宁夏用插秧方法有无可能;1951年试验目的为寻找适当穴距和每穴株数;1952年在前两年的基础上,继续试验缩小穴距并增加每穴株数,经观察比较,穴距7寸半,每穴20株较为合理,最高亩产475斤。由于当时认为插秧稻技术不易掌握,在农民个体经济情况下,难以推广应用,加之不适当的考虑插秧在机械化上的应用,永宁农场缩减试验项目,于1953年中止了此项试验。

1956年,银川专区和吴忠州的一些农业社再次进行插秧稻的试种,取得了很好效果。

如:银川市新民乡先进农业社在二亩二分四厘田里试种了插秧水稻,亩产531斤,比埂连埂撒播水稻多收331斤;吴忠东塔寺农业社在1956年试种了三亩四分插秧稻,经过实打,比埂连埂的撒播稻亩产281斤,多打了199斤,而稻种却比撒播少用了20斤;试种插秧稻产量最高的是中卫县宣和乡东岳农业社第二队,1956年他们试种了插秧稻六亩六分地,平均亩产673斤,1957年又试种了三亩六分地,平均亩产432斤。插秧稻的试验证明了,宁夏地区的水稻不但能够插秧,而且还能提高水稻的产量。

水稻插秧试验也有经验教训。在1956年一些试种插秧稻的农业社,由于育苗时间过晚以及在秧田整地、拔秧、插秧等一系列的技术没有跟上,造成水稻产量不高,影响了试验效果。

3
引进技术 改变观念

两年的插秧稻试种结果让人们认识到,推广插秧稻是提高水稻产量,发挥宁夏灌区增产潜力的重要措施。因此,1958年在宁夏全灌区范围内推广插秧稻就势在必行。“浪稻子”开始逐步“让位”,插秧稻即将“登基”。

1958年3月,中共宁夏工委从北京移至银川办公。为在宁夏较大范围内推广试种插秧水稻创造条件,宁夏工委决定从河北省的天津市郊区邀请有水稻插秧经验的技术能手来宁夏各县市指导水稻插秧的具体工作。4月初,天津153名种植插秧稻能手来到宁夏,分别到达银川专区和吴忠自治州各县市的农业社。

在宁夏,他们积极宣传插秧稻的好处,帮助各乡进行稻田规划,传授各种技术,并作了整地、送粪、选种、播种、搭秧田防风障、起秧、捆秧、分秧、插秧、灌水、排水、薅草、追肥等一系列的实地操作示范。修建包兰铁路的中国人民解放军8507部队,在紧张工作之时,选调了31名具有一定插秧技术的人员,于4月10日分别到永宁、宁朔、贺兰、惠农、平罗和银川等6个县市的重点农业社,准备以3个月的时间,从育苗插秧到施肥除草,系统地将栽培技术传授给农民兄弟。

在宁夏许多乡社,插秧稻是开天辟地第一回。对推广插秧稻,乡社干部和社员思想有抵触情绪。他们的理由是:“当地土地广,插秧太麻烦,费工化不来”“宁夏气候凉,淌的是洪水,插不成稻子”。吴忠州有些社队,对新的种植技术虽然表面上同意,实际上抱着观望和不相信的态度。还有的社队学习时抽调人参加学习班,完后人便散了,以没劳力、没办法为借口,敷衍应付。更有乡社让传授插秧的老农进行其它劳动。针对各地出现的情况,吴忠州及时调查,研究解决办法,保证插秧稻的推广进行。

1958年5月20日,宁夏工委农业组为保证完成全区八万亩插秧稻工作发出通知。通知指出:“各级领导应亲自动手抓插秧稻工作,并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改水直播为插秧,是目前和今后水稻增产跃进的有效措施和重要途径。目前有些人所以感到插秧稻费工、麻烦,实际上是技术和习惯问题,随着技术的熟练和经验的逐步丰富,即可改变这种情况。”对于如何学习插秧技术,通知上说:“分配到各县的天津农民,具有多年插秧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是一批宝贵的技术力量。各乡、社要协助他们组织技术传授,派专人向他们学习插秧技术,最好是先翻犁一块稻田作为实习场所,由天津农民用青草代秧苗教社员练习插秧、捆秧,很快地训练好足够的插秧人员。”通知还对插秧稻有关技术、肥料、劳力调配、观摩评比等事项进行了安排和部署。

5月21日,《银川日报》以“保证插秧稻红遍宁夏川”为题,发表了工委农业组的通知。5月22日,中共宁夏工委向全区下发了《关于加强对水稻插秧试点工作领导问题的通知》,要求:“凡是进行插秧试验的有关党委要切实把试验搞好,并责成主管部门和进行试验的乡社确定专人负责;通过以师带师、以徒带徒,举办讲习班、实习观摩等多种形式,传播好经验技术,从现在起就要从思想上、技术上为明年的大面积推广打好基础。”由于领导的重视,组织工作扎实,宁夏灌区插秧稻的大面积试种推广工作进行的较为顺利。到5月中旬,各地秧苗培育结束,育秧品种主要有京祖107、国光稻和宁夏白皮稻,所育秧田可插秧八万多亩。为支持天津来宁人员作好技术传授,宁夏各地党政领导与天津市人委代表王志仅、张乐业一同看望和慰问了天津支宁人员。深受鼓舞的天津来宁人员,工作更加积极。金积县板桥乡的天津农民每天劳动时间和强度均达或超过了当地社员;中宁长滩乡的天津农民韩庆祥帮助社里设计了打稻机,改进了进水闸;永宁县农场的农技人员看了天津张芝敬等人的实际操作后说:“对我们的启发很大,人家确实有真本领!”

1958年夏,宁夏本地农民观摩天津来宁插秧能手指导插秧情形

4
水稻插秧 突击完成

进入6月后,为插秧稻培育的秧苗长势良好。6月4日,宁夏工委给各县、市委发出《关于加强水稻播种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迅速动员群众,突击一周,在芒种前后完成水稻播种任务。各地接到通知后,立即动员,合理调配劳力,在完成撒播稻播种的同时,积极做好插秧稻的推广试种工作。宁朔县机关干部全部出动,社队出勤率100%,提出4天完成任务。

永宁县召开广播动员大会,要求各级党委书记亲自挂帅,7天内种完水稻。为加快插秧技术传授,宁朔县瞿靖乡召开现场会,训练出2900名插秧手,中宁县宣和乡也通过现场会形式,为每亩稻田训练了5名插秧技术员。

6月6日,宁夏工委书记处书记甘春雷、马玉槐和工委各组正副组长,来到银川市北塔农业社参加义务劳动。到了田边,他们一边脱去鞋袜,一边向社员请教。甘春雷书记对所捆的秧苗不太满意,社员罗秀说:“好着哩,再多捆几次就更好了。”在一块稻田里,马玉槐书记正在插秧,前一天他就和银川市委书记陈玉田一同在这里学习插秧,23人边学边插,几小时插秧三亩多。

自治区领导带头参加水稻插秧劳动,鼓舞了人们的劳动热情。

宁夏工委系统和银川市各机关团体的机关干部同银川的战士、学生都加入到水稻插秧的义务劳动之中。吴忠市参加水稻抢种的劳力达全市总劳力的93%。宁夏灌区插秧稻的推广与试种在千军万马、日以继夜的水稻抢种中,在1958年宁夏全面大跃进的凯歌声中突击完成。关于1958年宁夏推广插秧水稻的面积和产量,受当时政治形势影响,统计数字已无实际意义。各别地方在上级的命令下,不顾劳力和技术条件限制,插秧时间过晚,贻误农时而造成减产。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插秧稻比撒播稻耕种方法先进,产量明显高于撒播稻则毋庸置疑。

在总结1958年水稻插秧工作的基础上,宁夏灌区各地在1959年进一步扩大了插秧稻的种植面积,中宁、永宁、金积、吴忠、银川等县市培育了可插128000亩稻田的秧苗,灵武县60000亩稻田全部采用了插秧种植。为了解决水稻插秧工具和插秧技术问题,自治区农机局和银川市农业局先后派出技术干部和木工,到湖南和天津等地学习了插秧机的制造和和使用技术,并带回了6部样机。经过仿制和鉴定,农机局决定推广我区制作的木质二寸行距20株插秧机。银川市、灵武、中宁等6县市积极组织力量,仿制和改制,为扩大水稻插秧面积做好准备。

1960年,宁夏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宁夏新闻》第6号,对水稻插秧进行了宣传和介绍。

从此以后,插秧水稻这一新生事物开始逐步被人们接受,随着水稻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宁夏灌区的插秧水稻种植逐年扩大,传统的撒播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至上世纪70年代初,撒播稻在各地不再采用,“浪稻子”已成为了人们记忆中一个久远的回忆。


1958年6月6日,中共宁夏工委书记处书记马玉槐(左)在银川市北塔农业社参加水稻插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