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银川的第一座铁路公路立交桥

 口述宁夏 2020-06-06

了解宁夏 从《口述宁夏》出发

      汽车从位于银川新城北京东、西路交叉穿过纬六路立交桥,火车从立交桥上飞驰而过。每当人们途经立交桥,这样的场景就会呈现在眼前。

      如今,却鲜有人知道这座立交桥的历史。

      这座纬六路立交桥,是银川第一座铁路、公路立交桥,四十年来银川经济建设发展离不开它的“功绩”。

纬六路立交桥的诞生

      当年参与设计建造这座立交桥的江泳老人回忆说,当时银川城区通往新城的主干道叫纬六路(即现北京西路),这条路与包兰铁路线平面交叉,形成一段共用道路,而这段路正巧也是银川火车站南调车作业区。

      即使没有火车通行的时候,机车头和车厢也会在这里来回调转,禁行落杆每天升降几十次,使得过往机动车辆和行人不能正常通行。

      有时,几十辆汽车在公路上堵塞竟达数小时,被堵车辆宛如一条长龙,严重影响了东西方向的交通。

江泳老人

      纬六路是银川城区通往市内外的要道,还是通往西花园飞机场、贺兰山军用机场及阿拉善左旗的唯一通道,如遇执行紧急任务的车辆,甚至会因道路堵塞而耽误抢险、急救的宝贵时间。

      纬六路这处路段自1958年10月包兰铁路通车后,十几年间,一度成为公路“肠梗阻”,给银川人的出行和过往车辆带来诸多困难,严重影响了银川市的经济发展。

      面对如此拥堵不畅的路况,自治区、银川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下决心解决这一问题,遂将这项工程交给银川市建设局设计建设。

      市建设局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实地考察,并到北京等地建有铁路、公路立交桥的省市观摩学习,经过论证,最终确定了纬六路铁路、公路立交桥基本工程建设方案。

      由区、市两级人民政府、国家铁道部和宁夏公路局共同出资420余万元,建设这座宁夏有史以来第一座铁路、公路立交桥。

      1974年6月30日,在一片鞭炮声中纬六路铁路、公路立交桥建设工程正式开工。

当年的施工现场

过桥不忘筑桥难

      40多年前,银川市建筑科技水平还是落后的,但工程技术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在不改变铁道线路和不影响火车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初步拟定了两种筑桥方案:一种是采取桥体从铁轨上方跨越的“跨越式”方案,另一种是“下穿式”,桥体从铁轨下穿过的方案。

     “跨越式”筑桥方案相较之下节约资金且施工难度较低,但缺点是高起的桥面会影响司机和行人前方视野以及存在其他一些不足之处。而“下穿式”筑桥方案就避免了这些问题,但其施工难度相对于“跨越式”筑桥方案要高出许多。

     设计者们经过反复论证对比,最终选定“下穿式”筑桥方案。

   “下穿式”立交桥建造工程的第一步是先在一块工作底板上预制一个箱形桥,而在这之后的工程才是最关键的。

      首先加固铁轨,再采用“顶进法”,一边挖坑一边将箱形桥体从底板上顶进,而顶进工程又为重中之重、难中之难。箱形桥长26.5米,宽31米,高6.9米(净高5.3米),自重4660吨。

     将如此一个“庞然大物”穿越并置于铁路之下,并与之交角成78度33分12秒,顶进工程中需要的精准度很高,困难很大。

      在采用箱形桥顶进法的施工中,控制好顶进的高度及方向是保证箱形桥正确就位的关键。

      工程设计人员要预先将桥体顶进过程中可能致使产生偏差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并拟定相应措施。

      尽管这样,在实际工程中依然不能避免偏差。

      利用精准度仪器和十几台千斤顶顶进,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箱形桥基本顶进就位。

      说到顶进工程时,江泳老人回忆说:“为了保证工程的进度和质量,那时候我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神经都绷得紧紧的,就怕出差错。工程完工后我的心也踏实了,美美地睡了四五天的觉。”

当年的施工现场

      经过所有施工人员不懈地努力,历时一年零三个月的纬六路铁路、公路立交桥建设工程圆满竣工了。

      1975年9月30日,纬六路立交桥正式通车。

      江泳老人介绍说,当时的筑桥“顶进法”也只在北京和东部一些大城市使用过,此项技术在全国尚属领先,在宁夏还是首次使用。

      箱形桥顶进就位后,桥前端多了2厘米,后端多出0.4厘米,误差很小,技术达到了当时国内的先进水平,同时还解决了立交桥下的排水、绿化、渗漏和路灯等的施工难度。

      因此,在纬六路铁路、公路立交桥建设中成功运用的“顶进法”技术在1978年获得国家成果奖并受到国家建设部的表彰。

当年立交桥铁路铺轨现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