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保定的那些事儿(26)狼虎守门的土地祠

 东皋春雨 2020-06-06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保州都元帅张柔困于满城地界之小,一句话把元帅府迁到了荒芜十几年的保州故城,当时保州处于宋、金、元三方交战中心地带。张柔一边指挥打仗,一边“置于幕荒秽中,披荆棘,拾瓦砾,力以营建为事”。造了百姓居住的小区——坊十座,桥梁十座,佛堂十五座,道院十一座和神祠四座。
四座神祠分别是供奉伏羲,神农,黄帝的三皇庙,供奉关羽的武安庙,供奉城市保护神的城隍庙以及岱宗庙。古人认为万物皆有神,岱宗既东岳泰山。从秦始皇开始,中国的历代皇帝只要有机会都要到泰山封禅,祭祀东岳大帝、紫霞元君等诸神,以求皇天后土常保民间五谷丰登。
百姓也把岱宗视为土地的保护神和衣食父母。无论村有多小、人有多穷,或大或小,或简或繁总要在村里建起一座土地祠,各个季节都要去祭祀以求土地神保佑一方风调雨顺。因此,祭奉土地神是从皇帝到百姓,从官方到民间都要做的事情。
张柔在保州所建土地祠坐北朝南,西与城隍庙相邻,三进院落,三楹大殿和配属厢房,属官方祭祀场所,规模宏大。有意思的是,土地祠大门前由左石狼右石虎,而非常见的石狮子守门。或许建造者兴许认为狮子是汉朝张骞通西域才引进的动物,而狼和虎是纯粹的“地产品”。自己的神要由自己的兽保护吧?反正现在是“卢沟桥的狮子——说不清!”。
到了明朝,朱元璋偏好城隍神,并大力推崇和加封,从此土地神香火日渐衰微,土地祠门前逐渐冷清下来。因为石狼石虎的原因,保州土地祠前面的那条街被称为“狼虎街”。直到1918年民国初雅化保定地名时,才以谐音改称琅瑚街
清同治十年(1871),直隶总督李鸿章在这座土地祠里办起直隶官刻印书局,除印制《畿辅通志》、《保定府志》和各县县志外,还承印莲池书院课艺、私人撰著以及文字巨著《四库全书》直隶分担承印的部分。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中的英法德意联军攻陷保定府,驻守北城的德国侵略军拿书局库存的书版烧火,使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焚之殆尽。1963年,我上小学一年级,因为学校由旧厂房改造还未完工,几个班的新生暂时在昔日的土地祠里上了一段时间的课。
那时祠里的供奉早已荡然无存,也不见印刷机的踪影。我们一帮六七岁的小孩坐在木板搭的长条凳上上课,膝盖就是书桌。老师的讲课声在偌大的空间里回荡,我望着房顶那一搂粗的房梁呆呆地想:“啥地方,这么高大……?”。后来土地祠还做过少年宫、印刷厂、粮店,还辟出一块地方,为一位老红军盖了院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