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辽萧太后是“母夜叉”还是“女中豪杰”

 小天使_ag 2020-06-06

早在唐朝灭亡的时候,契丹族就在中亚、西亚以及东欧等地崛起,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趁机建国称帝,国号“契丹”,后来又改称“大辽”。

辽国最有名的太后就是萧绰萧太后,同时她也是大家所熟悉的《杨家将》中那位杀伐果断、阴狠腹黑的终极BOSS。

那么问题来了,在真实历史上,萧绰到底是“燕云十六州的母夜叉”还是一位“女中豪杰呢”?

追根溯源,萧氏其实是一个古老的汉族姓氏。

据历史记载,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位大臣名叫“大心”,因为他平定了内乱,拥立宋桓公为国君而被封萧邑,因此被大家称为“萧叔大心”——这就是萧姓的起源。

那这个姓氏后来怎么传到了辽国呢?

原来,辽国的主体民族契丹本为游牧民族,保留着氏族外通婚的习俗。和辽国耶律氏一直保持通婚的是唯乙氏和拔里氏这两个部落。

在辽太祖建立辽国后,出于他对汉高祖刘邦的仰慕,便将自己的耶律氏兼称为刘氏;同时,辽太祖认为唯乙氏和拔里氏对辽国建立有极大功劳,堪比汉朝的开国丞相萧何,就把两族的后人一律改为了萧氏。

从此以后,萧氏与耶律氏通婚的习俗就一直沿袭了下来。

时间久了,萧氏便成为了当时辽国的第二大姓氏。

实际上,辽国两百多年间共出现了十三位萧姓皇后、十三位萧姓诸王和十七位萧姓北府宰相,还有二十位萧姓驸马。当然,在辽国后宫中也会有其他姓氏的女人,只不过萧姓占据了主要地位。同时,辽国太后都是清一色的萧姓,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本文要讲的萧绰太后。

萧绰萧绰(953年-1009年),小字燕燕,原姓拔里氏,拔里氏被耶律阿保机赐姓萧氏。辽朝皇后,政治家,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在民间戏曲中被称为萧太后。

萧绰,小名萧燕燕,她出身高贵,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富二代”。

她的父亲是辽太祖皇后的族弟忽里没之子,当朝重臣萧思温。正因为萧氏家族与皇室有着如此密切的姻缘关系,所以萧绰一出生就算得上是皇亲国戚。?

后来,萧思温在拥立耶律贤称帝时立下大功,辽景宗耶律贤便封他为魏王、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并且时常去萧家做客。一来二去,景宗就看到了待字闺中的萧燕燕。

萧绰的温柔聪慧、美丽大方深深地吸引了辽景宗。耶律贤可以说对她一见钟情,不久后,他就隆重地迎娶了萧绰,并将其册封为皇后,这一年萧绰才刚刚17岁。

然而,萧绰对嫁入皇家并无兴趣,她早就有自己的意中人了。

与辽国常见的粗犷女子不同,身材高挑、模样俊俏的萧绰举止得体,颇懂礼数。因此除了皇族成员之外,她也不乏其他追求者,其中就有韩德让的身影。

这个韩德让也绝非普通家庭出身,他家与萧家颇有渊源,虽然是汉族,但也可以与辽国的皇族结亲。可以说,韩家在辽国所受待遇,与辽国皇族也不相上下。

萧思温早年就与韩家结交,他十分看好韩德让,有意把自己的一个女儿许配给他。但是他却没有想到,最后主动提出要与韩家结亲的,竟然是自己的三女儿。

传说萧绰在待字闺中时,经常学着父亲的样子女扮男装,打扮成一个书生,四处出去游玩。身穿男装的萧绰,完全就是一位风流倜傥的翩翩公子,惹得不少女子示好。韩德让早有才名在外,萧绰也颇为爱好诗文,两人便决定当面一决高下。

萧绰本以为韩德让才名远播,一定是一个老头子,可是却没有想到是一位青年公子。面对萧绰的故意刁难,韩德让回答得头头是道,令其心服口服。

萧绰的才华,也让韩德让大为佩服。正值豆蔻年华的萧绰,除了对韩德让的仰慕之外,更多了几分少女的情怀,只是没有向韩德让表白。

突然有一天,萧思温提出要与韩家结亲,把自己的一个女儿许配给韩家。

萧绰听到这个消息,心中是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本来她害怕自己的父亲不愿意与汉人结亲,却没有想到他竟然亲口提出了这件事情,而且对方竟然就是自己的心上人。担心的是,自己的两个姐姐也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自己身为小妹,不好意思率先开口。

但是,听说父亲要与汉人结亲,萧绰的两个姐姐都不愿意。萧绰则趁机毛遂自荐。

后来韩德让才得知,与自己定亲的那位女子,竟然是前来与自己探讨诗文的少年公子,不由得万分欣喜。佳人配才子,本应该是一段难得的佳话,但世事难料,造化弄人,不想不久之后,辽景宗耶律贤就棒打鸳鸯,横刀夺爱。

萧绰与耶律贤的婚姻并没有持续多久,由于打小就体弱多病,辽景宗在35岁就抛下皇后萧绰,以及两人的儿子耶律隆绪(后来的辽圣宗),英年早逝。

当时的情况非常危险,很多皇族重臣都想趁他们孤儿寡母来替自己谋取利益,一时间,萧绰母子危如累卵。

此时,一个久违的面孔又出现了,他帮萧绰母子稳定了证据,一手辅佐耶律隆绪即位,此人就是韩德让。

不论是在野史还是在正史的记载中,似乎都认为韩德让和萧太后的关系很不一般,野史更是直接说两人“有辟阳之幸”。

然而,最新的考古研究证明,两人并非是野史中描述的那种私通苟合的不正当关系,而是在辽景宗去世后,成为了光明正大的公开夫妻。

一个例证是,在萧太后去世后(就在萧绰去世后的第十五个月,韩德让也随之去世),韩德让的地位有增无减,他不仅继续担任大丞相,而且得圣宗赐名为“隆运”,还被赏赐了宅地以及陪葬地等等,就连其侄子韩制心也一直得到重用。

很难想像已经汉化程度很深的辽圣宗,会对同他母亲做出苟且之事的人还能恩宠如斯。至于萧太后命令韩德让的发妻自尽,则很可能是敌国宋朝的污蔑之辞。

萧绰曾经侍奉景宗十三年,在景宗去世后又辅佐儿子圣宗二十七年,在这几十年中,萧绰可谓治国有方,她听到好的建议必定采纳,赏罚分明。

为了笼络群臣,她给许多大臣加官进爵、或是绘像于景宗乾陵,使群臣尽其忠而效其力。又为了取得人心,她又作了许多平反工作。

例如统和元年十二月,下令凡是结案发落而有冤枉者,可以到御史台上诉。

后来,她又把以前契丹人和汉人发生纠纷时重责汉人轻判契丹人的法律,改为契丹人和汉人同罪同罚,以缓和两族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改革,辽朝逐渐地扭转了在辽穆宗时期社会混乱的局面,更加稳固了圣宗时期的统治秩序,百姓生活安定,安居乐业,国力强盛,国库盈余,辽朝可以说此时进入了统治中原以来二百年间的最高峰时期,而这种成就是与萧绰的智谋和气魄息息相关的。

当然,作为一位政治家,萧绰不可避免的要使用一些残酷手段来排除异己,她对付的,恰恰是自己的两位亲姐姐。

她的大姐因为拥兵阴谋篡位而被关进狱中赐死,党羽被活埋;二姐则因为想毒害自己而被杀掉,因此,《契丹国志?景宗萧皇后传》里记载:

太后所居宫殿叫“文化殿”,“好华仪而性无检束。”“后天性忮忍,阴毒嗜杀,神机智略,善驭左右,大臣多得其死力。”

对于萧太后的一生而言,不可不讲的是表现其权谋和军事才能的澶渊之盟。

早在耶律隆绪登基之前,辽国就不断对宋朝用兵,但大多为小规模战役,主要目的是为了抢夺物资。

辽圣宗登基时,萧太后认为如果继续对宋朝用兵,只会壮大朝中拥有军队,经常外出作战的将领的实力,对她和皇帝都不是什么好事,后期恐怕会受人胁迫,但又不能就此放弃对宋朝的威慑,于是有了以战迫和的想法。

公元1005年,此时北宋皇帝是真宗赵恒,萧太后和耶律隆绪率兵二十万大举南侵,举倾巢之力,并一路打到澶渊附近,大致在今河南濮阳附近,离北宋都城开封很近。

赵恒不像太祖太宗久经沙场,长于深宫之中,性格懦弱,当下也有很多臣子劝皇帝逃到江南和成都避开,此时名相寇准劝赵恒御驾亲征,鼓舞士气。

赵恒最终还是亲征,并在澶渊之战中,杀辽国主将耶律萧挞凛。

大将军的死,让萧太后决定立即和宋朝议和,毕竟继续孤军深入中原补给是个问题,也不能一直在前线作战不管后方。

而赵恒本来也没有乘胜,继续打辽军的想法,接到萧太后议和的请求是非常地开心,双方都高高兴兴地签订盟约,班师回朝。

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是:

辽宋为兄弟之国。因耶律隆绪年幼,故称宋真宗为兄。

宋辽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及涿、瀛、莫三州。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澶渊之盟,使得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宣告结束,从此“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干戈”,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两国可以安心发展经济和文化。

然而,有利必有弊,百余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直接导致宋、辽双方兵备松弛,两国后来都被女真人建立的金国所击败——但这已经是在签订澶渊之盟2年后就去世的萧绰始料未及的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