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曾为数十万人带来光明,在1948年实施中国首例角膜移植||视觉2020,享有看见的权利

 Zenliber 2020-06-06
 李清晨 2020-06-06
2020年6月6日是第25个全国“爱眼日”眼健康是国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全年龄段人群的全生命周期。我国是世界上盲和视觉损伤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防盲协会等提出“视觉2020,享有看见的权利”这一全球行动倡议,旨在消除可避免盲。对此我国作出庄严承诺,并以此为目标推动相关工作。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2020-05-07

在我给《手术两百年》撰写文本的时候,在器官移植的部分,我写到了角膜移植,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所有的器官移植手术中,角膜移植似乎是最常见诸媒体的,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显微手术技术的飞跃发展和眼库保存技术的不断提高,加上角膜本身没有血管,免疫学上处于相对的“赦免状态”,故此角膜移植乃是目前器官移植中成功率最高的一种。

这样在逻辑上就可以进一步讨论为何后期实体器官移植的开展会困难重重,因为有免疫机制导致的排斥反应。

除了这个明面上的理由而外,我还暗暗夹带了私心,因为谈到角膜移植,就不得不谈我国第一例实施角膜移植手术的人,而这个人,是一位哈尔滨的医生。

不过遗憾的是,这部分内容在后来的拍摄中没有选用,今天是全国「爱眼日」,我们来谈谈他的故事。

石增荣(1897-1976),字欣叔,辽宁省辽阳县人。幼时家贫,4岁即丧父,靠母亲纳鞋底维持生活。

根据哈尔滨市志人物传略中记载「后因其母患青光眼双目失明,促使他决心学医攻读眼科学,1915年石增荣考入南满医学堂预科,后转本科」,这让我不禁产生疑问,这么穷苦的家庭,是怎么有机会学医的呢?

原来他小学只读了几年即辍学,谁知否极泰来,他本是为生计才不得不为日本铁路职员当下人、带孩子,结果由于他聪慧过人勤奋好学,一位日本人觉得他将来会有出息就把他送到日本就读。

1914年回国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奉天南满医学堂公费生,1920年毕业留校。

这座学校由日本关东都督府于1911年6月15日开始筹建,1922年5月,南满医学堂升格为满洲医科大学,学制7年。时人称该校为关东医科大学,因其为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学术、医疗水平最高的医科大学。当年,这所学校在日本也是排在前五名的医科大学。

1923年,石增荣留学日本,于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专攻眼科,这个选择倒是有可能跟其母有关,医学史上因为亲人生病之故而决定研究方向的故事俯拾皆是。

他的导师为市川清教授,留学4年间先后发表了《正常人水晶体的理化研究》等14篇论文(一说为12篇)。

1926年获日本文部省医学博士学位,并成为日本眼科学会会员。

1927年,回国后的石增荣任南满医学堂附属医院眼科医师、吉长铁路医院院长兼眼科主任等职。1928年携眷来哈,任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哈医大前身,伍连徳创办)眼科教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抗议日本人的统治,石增荣毅然辞去公职,多次拒绝公立医院日本人的高薪聘请,于1931年创建了明明眼科诊所,同时成立哈尔滨眼科研究会——这是中国最早的地方眼科学会,早于当时的北平眼科学会(毕华德创立于1932年)和上海眼科学会(周成虎创立于1932年)的建立。同年,主持发刊 《启明眼科杂志》。

在开业行医中,他竭力为平民医治眼病,对一些无力就医的孤寡老人,或减免医疗费用,或施以救济,有一无家的叶某,治愈眼疾后被他留在诊所工作,并帮助他建立起家庭。为了救治更多的病人,他还多次派助手到小城镇和农村施诊。

1945年哈尔滨解放后,石增荣参加了革命,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哈尔滨卫戍病院特约医师,后改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主任,他自此停办了明明眼科诊所,并把多年珍藏的日本眼科手术器一套献给医院

1948 年,他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于国内首次成功地实施角膜移植手术(国际上首例成功的人角膜移植术完成于1905年,术者是捷克眼科专家Zirm),为推广该技术,他多次去外院示范手术,到 1952 年 , 中国角膜移植术后成功率已高达到 58.7%。

1953年国内拍成「角膜移植」科教片,在全国放映。

1964年,广州中山医学院眼科医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眼库,从此角膜移植在中国逐渐成熟。

抗美援朝时石增荣捐献大炮 1 门(计人民币 7 万元),1958 年他将个人房产和药厂交公。

他积极倡导向农村开展防盲、治盲工作,并开办各种形式的防盲讲习班,成效卓著,1958年中央卫生部为推广黑龙江省防盲治盲、防治沙眼的经验,在哈尔滨召开了全国防治沙眼现场会议。

1959年,黑龙江省沙眼防治所成立黑龙江省眼病防治研究所的前身,石兼任所长,此为建国后我国最早建立的眼病防治机构

由于石增荣多年的倡导和努力,到国庆十周年前夕,全省各级防盲医疗队在各地累计治疗盲人70万,半数复明全省沙眼患病率逐年下降。

1964年受全国学会的委托,他编写了《中国眼科全书》的预防眼科篇。

1965年 7月17日,由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医务人员组成的一支农村巡回医疗队到庆安县各公社进行巡回医疗。这是眼科教授石增荣(右)正在庆安县新胜公社医务所为社员治病。

尽管他曾为数十万人带来光明,但仍躲不过十年黑暗期间所遭受的种种政治迫害和身心摧残,以至于其健康情况迅速恶化 。

但即使环境如此险恶,他仍念念不忘防盲工作 ,他和同事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乘马车、骑自行车走遍了全省农场、林区、厂矿、学校、村屯…开展眼病流调、普查,编写《防盲手册》,发表科研论文,培训县、乡、村眼病防治医生,为各县培训了一大批眼科医生,加强了基层防盲治盲的技术力量 。

1972年,石增荣不顾健康状况的恶化和76岁的高龄,带领防盲医疗队到尚志县开展工作,并为重建和恢复省眼病防治所而多方奔走 。

文革后期党组织返还6万元巨款,他分文不受,上缴党费 3 万元,资助眼病防治所 3 万元购置设备,直到1976 年他逝世前四天,还表示要再为防盲事业奋斗十年 ,并叮嘱他的学生一定要把这一工作坚持到底。

石增荣对我国眼科界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防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曾为数十万人的世界带来光明,死神的黑暗亦不能吞噬其煌煌业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