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子牙其人

 陈仓道工作室 2020-06-06

姜子牙是我国老百姓最喜欢的神话人物之一。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三十二岁上昆仑山拜元始天尊学道,经四十年苦修,七十二岁奉师命出山,代理封神,扶助明主。出山后,为了谋生,他编过笊篱,开过餐馆,贩过牲口,算过命,做过小官,后不愿为纣王造鹿台,逃到磻溪河边直钩垂钓,八十岁被周文王访得,拜为丞相,从此,大施文韬武略,率领众神历经磨难,降妖除魔,完成了兴周大业,最后奉命发榜封神,成为众神之主。

因姜子牙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全智全能人物,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宗师,有“百家宗师”之誉,所以,虽然史籍中记载他的信息不少,但众说纷纭,少有定论,致使没有被演义的姜子牙迷雾重重。就连治史严谨的司马迁,在《史记》中也不得不用三种传说记载姜子牙归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总结说,尽管姜子牙归周的传说各异,但都认为他是文王武王之师。

至今,关于姜子牙故里仍有河南卫辉市、安徽临泉县、山东莒县之争;关于姜子牙钓鱼台,也有陕西宝鸡市、山东莒县、河北南皮县之争。

许多宝鸡的研究者认为,真实的姜子牙并没那么繁杂。他就是一支由炎帝遗留在宝鸡渭河流域的姜姓部落的首领。

宝鸡是炎帝故里。位于宝鸡市西南的清姜河古称姜水。《国语》、《竹书纪年》和《史记》均记载,炎帝生长在姜水,故姓姜。在清姜河流域世代流传着,炎帝出生于濛峪,人身牛头,在九龙泉沐浴后,牛角隐去,天资更加聪颖,后来成为姜氏部落首领的传说。炎帝姜氏部落生活在清姜河流域。因炎帝教民耕种,设市交易,发明医药,治麻为衣,作陶为器,建房造屋,该部落的生产力得到了提高,生活方式改善,人口快速增加。为了寻找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炎帝姜氏部落的一些先民带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不断向四周迁徙。这些迁徒出的姜姓先民经过漫长的旅程,不断与包括黄帝在内的其他部落的先民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因此,炎帝被中华民族供奉为的共同始祖。

常羊山炎帝陵供奉的炎帝像   摄影/闫玉儒

也有一部分未迁徙的炎帝姜氏部落先民一直在宝鸡渭河流域繁衍生息,世代相传。姜子牙则是一位遗留在此的姜姓先民部落的首领,德高望众,博学多闻,满腹韬略。位于秦岭北麓,渭河南的磻溪河一带是他的领地。

磻溪河谷

与姜子牙磻溪河隔渭河相望的周原(今陕西扶风县和岐山县交界一带)是周文王的周国。周原水源丰富,气候宜人,土肥地美,特别适合农耕,《诗经》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意思是,周原这块肥沃的土地,即使将堇荼这样的苦菜种在这里也会变得像糖一样甜。周人姬姓。姬、姜两姓世代通婚。商代末期,周人先祖周太王为躲避戎狄的侵扰,率姬姓部落迁居到周原,建立了周国。到周文王时,周人已在周原苦心经营近百年。此时的周国已经是一个人才济济,国力强盛的西方大国。为了壮大实力,兴周灭纣,周文王曾前往磻溪河拜访姜子牙,并拜姜子牙为太师,与姜氏部落结成了反纣联盟。姬、姜两部族结盟后,周国如虎添翼,公开摆脱了与殷商的附属关系,举起反殷大旗,号召天下。在姜子牙的精心谋划下,周人对内发展生产,壮大国力,对外文攻武伐,开疆拓土。六年后,周统一了关中平原,为继续向东发展,将都城迁往丰京(今陕西西安市马王镇)。公元前1027年,姜子牙统帅伐纣同盟军进行了“牧野之战”,消灭了商王朝,建立了周王朝。周武王论功行赏,分封了71个诸侯国。姜子牙为首功,被封于齐。

磻溪河谷中的姜子牙钓鱼台


联系编辑:三叶

微信:ccdgz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