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南烽火硝烟—郯城战役首创"翻边战术"

 水雲间ymtkepx1 2020-06-06

      1939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挺进鲁南后,为了打破日、伪、顽、匪对鲁南山区的封锁和包围,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战略行动,其中第一个重大战略行动就是向郯马地区进军,打通与华中地区的联系。

       郯马地区是我党在鲁南的发祥地之一,早在1932年至1933年,先后组织了“郯马暴动”、“苍山暴动”,这两次暴动虽然都失败了,但革命的火种仍在继续燃烧着。 

  东进支队 挺进马头 

  1939年10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师直属队一部,以东进支队的名义,向郯马地区进军。

  在东进支队进攻马头之前,马头党支部已经把马头镇内的敌军人数、装备、布防等情况搞清楚,并绘制好马头镇地图,送交东进支队,以便研究作战计划。久居马头的孙嘉辰说:“当时住在马头镇的顽军是郯城县警察局局长赵瞎子的武装。”

  东进支队接到马头镇敌情报告后,决定进攻时间定于农历十月八日夜间十二点,以西门为突破口。孙嘉辰说:“在大部队进攻之前,一个名叫曾少先的同志带人于当日趁马头逢大集的机会,化妆进入马头镇作内应,以大部队到达后枪声为信号,开始行动。”

  落脚点是马头镇西哨门外共产党员徐恩普开设的“盛德号”商店,全体干部战士就地待命,整装待发。

  “我记得那天,天气晴朗,赶集的人们熙熙攘攘。”孙嘉辰说,曾少先带人扮成商人和农民,有的挑着担子,有的背着口袋,有的推着车子,朝马头而来。马头党支部派共产党员到预定地点接头。时近中午,接应的人带领化妆的战士们乘船赶到沂河南岸,混在赶集的人群里,陆陆续续来到“盛德号”商店,安排在后院楼上休息。准备太阳落山时,接应大部队。

  当时“盛德号”商店里聚集着40多人,由于人员集中,商店又提前关了,引起了敌人的怀疑。马头当地上了年纪的居民们都记得,这天天刚黑,街上就布满了岗哨,断绝行人,连到街上冲开水的老百姓也不准过去,三面包围了“盛德号”商店。

  “远远望去,‘盛德号’里面被围困的人都不曾轻举妄动。”双方僵持了很久,突然听到有枪声响起,镇子里面的人很快得知,圩门外有大部队包围了马头镇。就在这时,商店里的同志们也把店门打开,先甩出几颗手榴弹,趁着爆炸的浓烟向敌人冲去,敌人吓得撒腿就跑。“40多人从西门南边进攻,放开圩门后大部队进来了。”

  镇内作内应的同志们分南、北、中三路向街里纵深发展。北路部队直接插入泰山庙,将敌人消灭后转头向南进攻,在副镇长房雪楼家里缴获两支手枪。中路和南路部队消灭了住在“同益”槽油坊和其他地方的敌人。

  这次战役,除警察局长赵瞎子藏身于“同益”槽油坊的油缸里得以逃脱以外,其余敌人全部被击毙和俘虏。

  随后,我军乘胜向大圩沟、小圩沟、刘港口、二郎庙等村庄进攻,顽军闻讯而逃,马头镇和附近村庄全部解放。

  战斗结束后,及时地打扫战场,安置部队的吃住。为了防止敌军的进攻,同志们又绕镇一周查看地形,布置了岗哨,做好迎击敌人的准备。

  “没过几天,东进支队在关帝庙召开群众大会,百姓们成群结队而来,人山人海,非常热闹。”年逾八旬的杨秉心介绍,党的干部向大家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要求广大群众团结起来,同心协力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富强的新中国……群众掌声雷动,一片欢腾。

  郯城战役 创“翻边战术”

  郯城人孙文光介绍说,上世纪三十年代,郯城的城门有三个,规模是同样的。下部的基座为红石、大青砖构成,台高约7米,台上长、宽各约10米,靠外建瓦房3间,门向内,绕台建高约1米多的院墙,成一院落。在院的左角开一小门,从门外旁依城隍向下建台阶约20多级至地面,此院即称城楼。瓦房后尚有约2米多宽的通路,称为更道。更道外沿缘城墙建影壁,影壁下方即城门。城门高约5.5米,宽约4米,木门双扇,包以厚铁皮,外面订满小馒头状的大铁钉。城门洞从基座中心穿过,包括城墙在内纵深约12米。

  郯城没有东门,据说,东距沭河不到5公里,沭水每到夏秋季节常泛滥,迫近城垣,为防止洪水,所以没有开东门。但在东城墙中部与西城门遥遥相对的地方,也有与城门相仿的建筑物,只是基座没有门洞,上边院内房中供奉着文昌帝君,名为文昌阁。因此说,郯城是四个城楼,三个城门。

  “上述建筑情况,从我童年记事时起约20多年并无变动。”在孙文光印象中,直到抗战时期才逐渐被拆除。抗战以前,南、北、西三城楼内均驻有县常备队一个班,十几个人作为守卫。每日有二人在城门口值岗,监视出入行人。

  郯城居临沂至新安镇之间,是鲁南入苏北的交通要冲。日军侵占郯城以后,筑起高11米、宽9米的城垣,和深7米、宽6米的外壕及30多个碉堡,易守难攻。

  《临沂百年大事记》有记载,1942年底,日伪军队对滨海地区大规模扫荡。临沂、郯城之敌集中2000余兵力,乘机完成由重沟到郯城的“堡垒封锁”。这时,处于敌后的郯城,仅留有一个日本小队和一部分伪军守城。八路军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战机,决定攻克日军在鲁南推行“治安强化”的重要堡垒——郯城。

  临沭县党史委李忠介绍,在攻打郯城之前,为了牵制和迷惑敌人,数千民兵配合八路军少数主力,对醋大庄等据点展开了夜以继日的围攻,吸引住日军。同时,组织群众对临郯公路进行了破毁,断敌交通。

  1943年1月18日夜,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在代师长陈光的指挥下,一夜急行军40多公里,隐蔽挺进到郯城东面的马陵山区。天明,部队就地隐蔽休息。19日深夜,攻城部队直扑郯城。六团迅速占领城南关,炸开了第一层城门。孰料里面仍有一层门挡住了攻城部队的进路,攻城部队受阻。两天两夜过去了,战斗进展迟缓,马头镇增援之敌出动,守城之敌施放毒气弹。在紧急关头,部队集中轻重火力,从南门和东门的大炮楼之间实行重点突破。轻重机枪和迫击炮集中射击,掩护攻城部队在外壕上架起木桥,接着竖梯登城。

  至上午10时,攻城战斗胜利结束。八路军又乘胜连克了马头、红花埠、大圩沟等18处日伪据点。郯城战役首创八路军在山东敌后运用“敌进我进”的“翻边战术”攻占城池的范例。 

  马陵山上武工队

  1942年底,为了粉碎日寇的“蚕食”政策,战斗在鲁南滨海地区的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根据上级指示,决定组织一批以连排干部为骨干的武工队,分别深入敌占区,广泛地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

  参与郯城战役的杜继贤回忆道,“1943年1月初,以王绍明为队长,我为指导员,一共12人的武工队成立了。”武工队就像一把锐利的尖刀,迅速插到郯城县东边的马陵山一带,发动群众,组织民兵,积极开展对敌斗争。

  当时马陵山西侧,沭河东岸的沭河区,大部分村庄被日、伪军占领,碉堡密布,哨所林立。武工队就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对敌斗争。“通过侦察了解,紧靠着沭河东岸的前高峰头驻着以李桂馨为首的伪警察所,他们仗着日寇的势力为非作歹。”杜继贤表示,这个伪警察所也是周围伪据点相互联系的中心,只要拔掉,周围据点的敌人就站不住脚。

  “1943年1月30日夜间,武工队带领民兵奔袭前高峰头的伪警察所。”伪警察所所长李桂馨,不敢抵抗,带着他的爪牙向南逃窜。“我们收缴了敌人的弹药和其他物资。”当夜,武工队转移到马陵山西侧的小麦城。

  为什么要转移?当时前高峰头周围敌情复杂,伪警察所的人只是逃跑,并没有被消灭,他们肯定会纠集别的据点的敌人来争夺咽喉要地。

  自从武工队夜袭前高峰头的伪警察所后,日伪对武工队恨得要命。“2月初,我武工队正在小麦城附近的村庄搞抗日宣传,第二天拂晓,驻马陵山东桃林的日伪军,约200多人,直奔小麦城而来。”武工队以小麦城的围墙和其他地表物为依托,给敌人迎头痛击。

  4月底的一天夜晚,武工队正在马陵山西侧麦坡村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前高峰头村的群众接二连三地来到麦坡村向武工队汇报情况,并介绍由田六、孙鹏九、曹光林组成的三股土匪一千多人闯入前高峰头,武工队再不去打,村里的老百姓就遭殃了。

  武工队得知情况后,当时,“我和队长王绍明分析认为,突然三股土匪联合起来进犯,其中必有蹊跷。”于是,武工队派人到前高峰头找曹光林了解内幕。“为什么找曹光林呢?因为曹光林还有点民族气节。”经与曹光林接洽,原来,三股土匪势力集合是前高峰头伪警察所长李桂馨的主意,他想借助土匪的力量将武工队一网打尽。

  杜继贤对当时情况作了一个分析,田六手下有200多人,平时以红花埠为老巢,经常残害群众,又死心塌地的投靠日寇。孙鹏九手下有100多人,原盘踞在阴村,被武工队打跑后,流窜到大院子一带为非作歹。

  武工队在争取曹光林的支持后,“我们把部队分成两路,一路埋伏在前高峰头南面东西两侧,一路迅速赶到前高峰头北面首先打响战斗,迫使田六向南逃跑,把他们消灭在我们的埋伏圈内。”北边的枪声一响,匪徒个个惊慌失措,收拾抢掠的财物准备逃跑,进入了埋伏圈。东西两侧埋伏的部队猛烈射击,手榴弹也在敌群中爆炸,把匪徒打得晕头转向,丧命者过半,田六和其他匪徒狼狈逃窜。自此,郯城一带土匪嚣张气焰被打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